百科词条:陆渊雷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39:03)[共294字]
摘要:陆渊雷近现代医家(1894-1955年)。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尝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校,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常以现代西医之观点解释中医传统观点,有时对古代医经持否定观点,招致甚多非议。......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陆渊雷
陆渊雷 近现代医家(1894-1955年)。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尝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校,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
- 在中西汇通中卓然而立——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礼失而求诸野。他牢记章太炎先生的教导,“下问铃串,勿贵儒医,对民间中医寄予厚望。 3年的学徒生活,陆广莘跟师临证,学习经典,向家乡的老先生学习古文,还进入“陆渊雷医室遥从部函授学习。对中医的理论和临床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徒生活过了3年,1948年10月满师。陆广莘悬壶济世,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1950年,他在上海市松江县颛桥镇组织建了颛桥联合诊所,已
- 《金匮要略今释》
《金匮要略今释》 金匮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4年。陆氏综合《金匮要略》的历代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注,并试图融会中西医学说。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 《金匮要略今释》
《金匮要略今释》 金匮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4年。陆氏综合《金匮要略》的历代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注,并试图融会中西医学说。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 《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今释》 伤寒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解,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但因思想方法局限,掌握西医知识亦有限,故难免有其片面不足之处。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 《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今释》 伤寒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解,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但因思想方法局限,掌握西医知识亦有限,故难免有其片面不足之处。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考
动脉动较著也。明确指出该方证与小柴胡汤方证不同。 日本的元坚氏认为:“此病涉太少,而兼饮结,亦冷热并有者也。此条,诸注为津乏解,然今验治饮甚效。强调了本方寒热并用而重在治疗寒饮。 陆渊雷认同其观点,并几乎全部引用了汤本求真验案、文献,他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证候,为胸部疼痛,干咳,肩背强痛,寒热往来,其病古人谓之水饮,盖亦湿性胸膜炎,惟其硬痛不若大陷胸证之甚耳。本条
- 精医善教泽被杏林
、陈无咎等就曾热心为此书撰序推荐,认为是对古籍整理、采用新法的积极贡献,据他们回忆,建国之前,上海市针对仲景学术作系统整理、研究的,主要有三大家,均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编注,他们是曹颖甫、陆渊雷和余无言。 先父还有多种其它论著,如具有“衷中参西观点的《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湿温伤寒病篇》、《斑疹伤寒病篇》等书刊行于世。晚年他将生平重要治案整理、编纂
- 任应秋
任应秋 现代医学家(1914-1984年)。字鸿滨,四川江津县人。幼习四书五经,有较坚实经学基础,后就读江津国医专修馆,于文史训诂,均有长进。后于1936年赴上海入中国医学院,并问业于沪上名家陆渊雷等人。抗战时返乡悬壶。并创办《华西医药杂志》。1949年后,先出任重庆市中医学校教务主任,后于1957年应聘任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先后任院务委员会委员,医学史、各家学说、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等
- 运用中医学的观点指导临床心理护理
乱,导致疾病发生。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上者抑之,结者散之,下者举之,惊者平之”。“以情治情”或“以情胜情”可以有意识地采取某一种情感活动,去控制调节另一情感刺激所引起的疾病。 3暗示转移法 陆渊雷老人曾谈用百合治百合病,此乃暗示,老人谓“非百合之功也”,暗示转移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它使患者在悲观忧郁的精神状态向乐观开朗的精神转移,从而有利于治愈疾病。 4定志安神法 观其表,首调神。《内
- 伤赛质难
他变革中医的主张影响很大,成为当时中西医改革派的中坚人物。祝氏“从事中医革命40年”,其融会新知、改革中医的思想精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伤寒质难》中。该书出版时,在医学界引起很大的震动。随后,陆渊雷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时,曾携此书向在全的西医同道征求《质难》之质难,在医学界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认为是解放后的中医界主张中西医结合的早期佳作。该书以科学论中医,并融会西医知识来阐释《伤寒论
- 彭果然:解读“名老中医”
多名老中医仍然觉得自己学得不够,表示还要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中: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 不少名老中医如丁甘仁、陆渊雷、肖龙友、施今墨等都曾致力于中医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许多名老中医都纷纷著书立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证经验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传给后学。关幼波就曾说:“我以为我应当是祖国医学历史中的接力赛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神志病
龙牡而外,再加铅丹,镇降之力更大,已开后人用金石鳞介潜阳镇逆、熄风宁脑的先导,汉以前医学深厚耐读如此。 对本方证的解读,历代医家多有歧义,但对本方在临床上的疗效之高,几为历代医家所共识。近代医家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指出:“方虽杂糅,颇有疑其不可用者,然按证施治,得效者多。经方配合之妙,诚非今日之知识所能尽晓也。 笔者每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失眠、心悸伴见烘热汗出之患者,每
- 葛根起阴气
津液不能输布,经脉失养所致。用葛根之意在于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起阴气以濡润经脉,以治项背强几几之兼证。“桂枝加葛根汤及葛根汤,皆治项背强,仲景皆言太阳病,是知葛根为项强之特效药。所以陆渊雷认为:“葛根能摄取消化器官之营养液而外输肌肉,故能治项背强急,本经言葛根能起阴气,即输送津液之谓也。(《伤寒论今释》) 阴虚消渴消渴一证“……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二节·伤寒兼湿
、生白术、绵茵陈。此从桂苓甘露饮加减。以宣通三焦。此皆湿热传变之方法也。至其用药。总以苦辛温治寒湿。苦辛寒治湿热。概以淡渗佐之。甘酸腻浊。在所不用。湿证备此诸法。大致楚楚矣。【荣斋按】伤寒今释作者陆渊雷先生,对于“湿”之病理,分析得极清楚,他说∶“湿之为病,可分二类∶曰外湿,曰内湿。外湿者,空气中水蒸汽饱和,汗液不得蒸发,因不得适当排泄也。健康人之排汗量,平均一昼夜有二磅因之多,劳力之人及夏日,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四节·伤寒兼疟
若无他种特殊症状的,则两三发后,可设法使它不再发,叫做“截疟”。截疟必于两三发后者,因发过两三次后,病患之抗毒力已生出不少,得截疟的药剂相助,可以遏止了。截早则抗毒力未足,不能得效的。截疟方剂,据陆渊雷先生经验∶《外台》疗疟丸最效──知母、常山、甘草;此方本是丸方,作煎剂也好,须于疟发前后四小时间各服一次,即不复发。一风寒疟(俗称伤寒变疟。一名正疟)【因】浅者、先受风寒。继而变疟。随感随发。深者
- 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4/10/01版次:1内容提要: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学家、临床学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行医后与陆渊雷等合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对药物与医史亦颇有研究。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解放后应召赴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兼任中南海保健工作,曾多次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
- 岳美中谈“当读的古医书”
是可以的。《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
-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
多处提出半表半里。成无己虽以《内经》注《伤寒》,但这里用八纲注解,是因为明白是张仲景首先提出的半表半里概念,更足证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东汉。后世注家、经方家都认同《伤寒论》有半表半里概念,如恽铁樵、陆渊雷、陈逊斋、陈慎吾、刘渡舟、胡希恕等。当然,对于半表半里的确切概念尚有争论,如认为半表半里即仅指少阳;少阳在阳明前;少阳谓在表里上下之间等。但随着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寒论》所论六经与
- 当归芍药散新用
良方。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篇”,原文说:“妇人怀妊.腹中疠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前者为妇人妊娠腹痛,后者为妇人腹中诸痛,皆用当归芍药散主治。陆渊雷在《金匮要略今释》中罗列了许多资料,据《三因方》称:本方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利,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青州医谈》称:治妊中保胎亦佳。《类聚
- 试论海派中医
以擅用附子得名,源于四川。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云南吴佩衡,据《麻疹发微》记载,吴佩衡曾在上海行医,时间不长。祝味菊可为代表,徐小圃后亦从之。中西汇通派,前有王宏翰,后有恽铁樵、陆渊雷等。综上所述,中医领域中的主要学派,在上海均有所展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海派中医的主要特征“海纳百川,兼容乃大尽现于上海的中医药历史长河中,只有广阔的兼容性,才能繁荣中
- 读书与临证
》、《临证指南医案》等,以提高辨证分析能力,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前贤谓读书不若读案,确有一定道理。 谭日强先生“每日利用诊余时间,或温旧课,或读新书。所谓新书,是指何廉臣、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等所著的书及皇汉医学等,颇有新的启发。 张泽生先生“取精于宏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他说:“当业医一段时间后就要有定见。治病要有定法,读书要有选择,有批评,合我者用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中)
明的事情的真相,而不是直奔事情的核心等等。 八 本来《伤寒论》的阐释意味着对话、给予、沟通、付出,意味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文明生成。但是中国历代医家大都以《内经》的理论来阐释《伤寒论》。正如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叙例中所说的“金元以后医家,困守《内经》,莫能自拔,单词只义,奉为金科,驰骛空言,不言实效。所以读这些《伤寒论》阐释本,反而会越读越糊涂。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ld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章·伤寒要义]第三节·六经病证
停匀而自愈。至于风之生虫。必先积湿。故虫从风化。亦从湿化。其证多寒热错杂。当以苦降辛通酸泄为君。或佐熄风。或佐存阴可也。【荣斋按】本节各条。分析六经的本证、标证、中见证、兼证等,详细得近于繁复了。陆渊雷先生在《伤寒今释》里曾指出执简驭繁之法,他说∶“发热而恶寒,不论有汗无汗,皆为太阳病;寒热往来如疟者,为少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为阳明病;见机能衰弱之症,或误治而虚其正气者,为少阴病;吐
- 邢斌: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下)——附子运用体会之十
0g(用热酒泡软,打烂),赤石脂末30g,加食醋与热米饭同捣如稀泥,每晚敷于神阙至关元穴处,用绷带缠腰固定,疗效较佳。 姜春华(1908年~1992年),字实秋,江苏南通县人。姜氏幼承庭训,复从陆渊雷先生游,后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解放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等,是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 姜氏对
- 林素:数脉并非皆主热证
搏动急数;反之,阴气内盛,逼阳外出,脉搏亦数。 3数脉主血瘀证 瘀血阻脉,心血不利,可引毽数脉,且常与弦、促、细、涩等脉象伴见,或阵发而起,待时而平。多见于心痹日久,或其他心系病证日久血瘀者。陆渊雷《诊断治疗学》日:“心脏衰竭及麻痹,见于热性病虚脱期者……俗医中药研究以其脉数,犹以为热,犹用寒凉药,救亡阳证遇俗医者,百无一生。晋·王叔和在
- 商务印书馆的武进三名医
为其作宣传。恽铁樵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著述颇丰,先后著有《伤寒论研究》、《群经见智录》、《温病明理》等书20余种,还主编《铁樵医学》杂志,创办了“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大力传播中医。现代名医陆渊雷、章巨膺、徐衡之等皆为其学生。 谢利恒(公元1880-1953年),又名观。幼承家训,熟诵医经,方论本草,兼习舆地学。1904年入商务印书馆,先在国文部编辑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后调入字典部主纂《
- 邓铁涛:关于“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
。解放后调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可以说是一位纯中医。1957年他救治乙型脑炎,疗效卓著,但因不是一个药方统治,故未被重视。岳美中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不但没有学过西医,也不是中医院校毕业,只短期读过陆渊雷的中医函授,但他也堪称是20世纪的一代宗师。周总理派他多次出国为外国领导人会诊。其中最著名的是为印尼苏加诺总统治疗肾脏病,陪同他一起去的是名西医吴阶平。几位欧美世界名医主张肾脏切除,岳老用中药和针
- 曹鸣皋临床经验介绍(便血、紫斑、胃炎、肺炎)
梗其妙有二:一者,肺主诸气,桔梗载药上升,有舟楫之名,用以配黄芪、柴胡加强补气升陷之功,如先贤张寿甫升陷汤是也。二者,桔梗有祛痰排脓之功,仲景治肺痈有桔梗汤,治肠痈有排脓散,皆用桔梗。先贤章次公、陆渊雷常作痢疾辅佐药,以清除大便脓血,颇有效验,非博览群书,变通运用,不能臻此。 二、血热紫斑补火归元全功 李某某,男,39岁,南京人。有神经衰弱史三年,1963年秋冬因工作持续紧张,烟酒助奋,挑灯
- 融合创新发展
首阔步于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先进行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于1976年,前身是“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是解放后上海成立的第一家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曾经云集陆渊雷、章次公、朱小南、石筱山、丁季峰、朱春霆、陆瘦燕等一大批名医,享誉沪上。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首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临床医学院和WHO上海国际针灸培
- 人称“万家生佛”的萧龙友
医切除后,却发现是好的。梁启超不久病逝,死后病理解剖,发现留在体内的那个肾脏也是好的。 萧龙友医道精妙,在北京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时有“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当时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赞誉很高。当他们遇到疑难杂症之时,也总会请教于萧龙友。1930年,萧龙友和孔伯华商议自筹资金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 萧
- 推崇书目
某家之学,如汪逢春先生:“最佩服清·徐灵胎,认为其文笔犀利,脉案清爽,可师可法。姜春华先生认为:“历代诸家以张景岳学识广博,有独立见解,创新精神,比张璐为高。徐洄溪《医学源流论》最有启发;近代张山雷、陆渊雷著作对我启发亦多。章次公先生:“生平很推崇王旭高之学,认为‘王旭高师法天士,仲景书亦深达有得,放所著俱切实用。’作者:
- 邓铁涛: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
独立应诊。解放后调中医研究院工作,是一位纯中医。1957年救治乙型脑炎,疗效卓著,但因不是一个药方统治,未被重视。 岳美中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不但没有学过西医,也不是中医院校毕业,只短期读过陆渊雷的中医函授,但他也是20世纪一代宗师。周总理派他多次出国为国外领导人会诊,其中最著名的是为印尼苏加诺总统治疗肾脏病,陪同他一起去的是名西医吴阶平。几位欧美世界名医主张肾脏切除,岳老用中药和针灸把苏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上)
样才能寻找仲景当时的身影。这样,则在阅读与临床、抽象与具体、文本与病人的巨大反差中给人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表达,并理性地展示出来。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其原理的人未必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熟练运用的人,又未必理解《伤寒论》懂得《伤寒论》的原理。我们更应该警惕前者,一刻也不能离开临床实践。因为临床医生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一日不练
- 张兰凤等:方证对应研究
“。清代名医徐灵胎对方证相应说的阐述更为深刻,他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至近现代,方证相应说仍为许多医家所推崇,曹颖甫、陆渊雷、祝味菊等医家在中医危急存亡之际,致力于方证研究,为保存中医学术作出了贡献。现代名医岳美中、吴佩衡、范中林、胡希恕等临床擅用经方,在方证识别和古方今用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堪可垂范后人。方证对应的现
- 袁长津:20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概要(一)
了一些质疑中医药、否定中医理论的言论。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医界奋起应战,据理抗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著《群经见智录》的恽铁樵、《内经之哲学检讨》的杨则民、《医界之警铎》的吴汉仙,以及当时沪上名医陆渊雷、陆士锷等。通过双方反复深入的论战,中医药学界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医学是在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由于两者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涉及人类的根本而又极其复杂的问
- 民国期刊《中国医药月刊》述要
《中国医药月刊))是民国时期一份重要的医药期刊,民国二十九年(1940)六月由董德懋创办,聘请施今墨为医学顾问,邀请曹颖甫、陆渊雷、章次公、时逸人等国内中医界名家特约撰稿,由北京中医学社出版发行。全年12期为1卷,其中第l卷第8、9期,第2卷第9、10期,第3卷第6、7期,第4卷第3、4期,均为合刊;第4卷仅有6期;第2卷第7期与第3卷第6、7期合刊均为“新年号,第3卷第1期为&ld
- 中医,任重而道远
,岂不悲哉[5]!还有有些人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误认了“中医科学化”为“枝节西医化”。请看何云鹤、章次公先生讲话:“改进中医作团结性公开活动,开端者是章太炎先生主持的上海国医学院,院中的课程由陆渊雷先生厘定,除了中医必修的,添加西医基础医学,如生理、解剖、病理、医化等。后来,上海和各地中医学校也照样采用。二十余年间,造就了不少从医校走出的中医,同时西医中间也有人主张改进中医,给开业中医灌输必
- 范中林六经辨证验案
请查阅中医人www.tcmer.com制附片60克(久煎)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二剂(辨证]此例脑外伤,酿成后遗之证多年。来诊时,神靡,恶寒,内寒外热,四肢沉重,舌淡,脉沉,一派少阴阳衰阴盛之候。陆渊雷云:“少阴病者,心力不振,全身机能衰减之病也。”患者头部受重物撞击,长期失眠,纳呆,甚则神志恍惚,肢体麻木,迁延过久,必致全身机能衰减,心肾阳气俱伤。盖头为诸阳之会,舌为心之苗。心力不振,肾阳衰微
- 半积功德半育才
时上海中医学校中最著名的学校之一,无论在创办时间、持续时间及培养中医人才数量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我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名誉院长章太炎是全国知名人士,在该校执教的名医如秦伯未、陆渊雷、沈仲圭、章次公等也赫赫有名。这所学校倡导“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办学思想,采取医学理论与诊疗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而那些名医教师的精辟见识和大家风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章·伤寒要义]第十节·六经总诀
解释六经涵义,仍不能超出诸家牵强模糊的范畴。恽铁樵先生对于六经的见解,是很突出的。他说∶“六经者,就人体所有之病状,为之界说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一个定义。陆渊雷先生在《伤寒今释》里,帮助∶六经是病理上的一个分野,它的里面,包括若干病证。如∶太阳病、则包括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太阳变证;阳明病、则包括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病、则包括少阳经证,少阳腑证;太阴
- 袁长津:20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概要(二)
的辨证论治》和《蒲辅周临床经验集》,万友生的《热病学》等。三是许多新派中医出自对临床实际的考量和受到西医观念的影响,对于急性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法则,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观点。如20世纪30年代,陆渊雷即认为外感热病(伤寒)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分泌毒素,而发热恶寒是人体正气抵抗病毒的表现,中医治外感热病主要是要调动人体自身的抗毒能力,仲景发表及攻下等的目的是排除毒素和代谢废物等。和陆氏持近似观点
- “肺主治节”浅析
谢紊乱,便可导致水液停留,为咳为喘,甚至小便不利,形成水肿。《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陆渊雷注:“仲景书凡言心下者,皆指胃,独此条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以主证为咳喘故也。由此可知,寒郁于表,肺气失宣,治节不行而引起水液代谢的紊乱。水液不能输布则渴,聚於肠则下利,雍於上则喘,
- 基于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与识别的“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的信息学比较
法。仲景脉证合参,以脉求证是其脉学的主要特点,准确实用,是脉诊由遍诊法向“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后经王叔和补充,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几千年来沿用至今。脉诊独取寸口的缘由,是如陆渊雷所说:“寸口较人迎趺阳,尤为便利合用而已,并无他种深妙理由。”因为桡动脉在寸口部位浅显,且微循环丰富,又有明显的桡骨骨骼标志,既方便取脉定位,又易于识别脉象。对脉诊“独取寸口”,廖平则认为的:“内
- 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经方应用举隅
沙士案:)而“入营”的药性,本来就是基本,前面“生姜”部分也已说了。那你说,大枣的药性这么温和,是不是不加也可以呢?感冒药还是感冒药嘛?这,民国初年陆渊雷的学生宋道援,在对证的前提下用大青龙汤而不加姜枣,两服下去,病人就死了。可见它并非可有可无之物。◎甘草甘草“生用泻火,炙用补中”,这个,看《本草备要》就有了。大家都晓得,用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