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息

目录

1 拼音

lú xī

2 英文参考

Lúxī TE19[中国针灸学词典]

lúx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颅息
汉语拼音Luxi
罗马拼音Luhsi
美国英译名Skull Rest
各国代号中国TE19
日本19
法国莫兰特氏TR19
富耶氏
德国3E19
英国T19
美国TB19

颅息为经穴名(Lúxī TE19)[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颅囟[2]。属手少阳三焦经[2]。颅即头颅,息即安宁,此穴在头颅部,可安脑宁神,故名颅息[2]。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

4 颅息穴的别名

颅囟(《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颅息,在耳后间青络脉。

6 穴名解

颅即头颅,息即安宁,此穴在头颅部,可安脑宁神,故名颅息[2]

颅指头;息,安宁、休息。穴在颅侧睡眠着枕之处,以其有关休息,故而名之。[3]

7 所属部位

[4]

8 颅息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颅息穴在头部,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5]

颅息穴位于头部,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5]

颅息穴位于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5]

颅息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颅息穴在耳部的位置

颅息穴在耳部的位置

颅息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颅息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颅息穴的取法

正坐或侧伏位,于耳后发际,当瘈脉与角孙沿耳轮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颅息穴位于头部,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5]

正坐或侧伏位,于耳后发际,当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翳风(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翳风穴)和角孙(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二者之间做耳轮连线,连线的上1/3与下1/3交点处即是颅息穴[7]

10 颅息穴穴位解剖

颅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内含有大量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皮肤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刺入枕额肌的肌腹,该肌腹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7]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肌支和耳后动脉分布[8]

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8]

11 颅息穴的功效与作用

颅息穴具有通窍聪耳,泄热镇惊的功效。

颅息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镇惊作用[8]

颅息穴有清热散风作用,能醒脑安神,治头目昏沉如塞、惊痫瘛疭诸病,谓颅脑可以得而安息[8]

12 颅息穴主治病证

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

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目视不明、视网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涎沫、喘息等[8]

颅息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8]

颅息穴主治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瘛疭,惊厥;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8]

颅息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惊痫、抽搐等[8]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鸣耳聋,耳肿流脓,中耳炎,头痛,视网膜出血。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瘈疭,呕吐涎沫。

呼吸系统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热,胁肋痛不得转侧。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8][8],或三棱针点刺出血[8]

平刺0.3~0.5寸[8][8],局部有酸胀感[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颅息穴的配伍

颅息穴配风池、外关、太阳、足临泣治偏头痛[8]

颅息穴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治一切耳病[8]

颅息穴配风池、角孙、太阳、合谷治视网膜出血[8]

颅息配中渚、外关,治耳鸣、耳聋[8]

颅息配太阳、百会,治头痛[8]

颅息配内关、神门,治瘛疭[8]

颅息配听宫、听会、中渚,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颅息配角孙、头维、太阳,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颅息配人中、中冲、合谷,有泄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痫。

15 特效按摩

将食指和中指贴于耳后根处按摩1~3分钟,可治头痛、耳呜、耳聋、中耳炎等症[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身热痛,胸胁痛不可反侧,颅息主之。小儿痫喘不得息,颅息主之。

《针灸大成》:主耳鸣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瘛疭,发痫,胸胁相引,身热头痛,不得卧,耳肿及脓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风痉,耳聋,小儿发痫,瘛疭,呕吐涎沫,惊恐失精,瞻视不明。

《备急千金要方》:主小儿痫喘不得。

《百症赋》:痓病非颅息而不愈。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71.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5.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