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螺旋体是一种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原核单细胞生物,它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一般可以分为5个属:包柔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属、脊螺旋体属、和螺旋体属等一共五个属。其中前三属中有引起人患回归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而后面二属则不致病。
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全长3~500微米,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且对抗生素敏感;
与原虫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并且能够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活泼运动最终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
在人类的梅毒疾病中,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由于其透明且不易着色,因此往往又被称为苍白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细长且形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曲规则,两端尖直。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梅毒螺旋体复杂的结构,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的轴丝、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及胞浆内容物的圆柱形菌体。
梅毒螺旋体根据其生活发育周期,分为颗粒期、球形体期及螺旋体期,一般来说,平均约30小时增殖一代,其发育周期与所致疾病周期、隐伏发作及慢性病程有关。
螺旋体骨感染有骨梅毒和骨雅司病两种。
3 骨梅毒
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基本消灭,目前甚少见。四岁以前发病者为早发型,此后则为晚发型。后天性多见于梅毒第三期。早发型先天骨梅毒常为对称性多骨病变,易累及生长旺盛的长骨干骺端。生后就可出现皮疹、鼻塞、肢体假性瘫痪等临床症状。梅毒血清反应常为阳性。X线可表现为梅毒性骨软骨炎、骨膜炎及骨髓炎,以前者为常见,长管状骨先期钙化带增厚、干骺端不规则骨破坏、特别是胫骨上端干骺端内侧的对称性骨破坏(Wi-mberger征)为典型表现。干骺端破坏严重者可致骨骺分离,常并存梅毒性骨膜炎。梅毒性骨髓炎少见,可显示广泛骨破坏及增生性变化。晚发型先天骨梅毒以实质性角膜炎、耳聋、Hutchinson牙、鞍鼻、收缩型唇疤为主要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骨膜炎、骨炎或骨髓炎,尤以前两者多见。梅毒性骨膜炎常见有与骨干平行的大范围层状骨膜增生。累及胫骨前面时,呈刀鞘状畸形,在增厚的骨膜增生下层或皮质内还常可见树胶肿,称为军刀状胫。后者在骨增生区内有斑状或囊状破坏区,其周边围绕着致密带。梅毒性骨髓炎易累及额骨及顶骨,可分为局限型及弥漫型,皆以骨破坏为主,而骨硬化多见于晚期。后天性骨梅毒可发生在梅毒第三期,胫骨、尺骨及颅骨为好发部位。首先累及骨膜,进而侵犯皮质甚而侵入骨髓,可表现为骨膜炎、骨炎、树胶肿或骨髓炎。常累及大部或全部骨干,很少涉及骨端或关节。临床症状多以钻刺样骨痛为主。X线上骨膜炎表现为多发对称的成骨性变化。可见与骨干皮质相垂直的毛刷状或沿皮质走行的花边或成层状骨膜增生。骨皮质表面可有浅在骨侵蚀。树胶肿显示为皮质内、骨膜下局限破坏区,其周边有硬化带,无死骨。树胶肿偶可发生于骨髓腔。广泛性骨炎以骨硬化为主要表现。皮质增厚、小梁增粗、髓腔消失。梅毒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与化脓性骨髓炎相似,可同时出现骨增生及破坏。
4 雅司病
甚少见,为一种接触感染的肉芽肿病。临床上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皮疹无骨改变。第二期可累及骨胳,引起骨膜炎。长骨骨干及锁骨内端为好发部位。X线表现为沿长骨干有局限或广泛的骨膜下新生骨。皮质增厚。第三期,骨变化明显,皮质及髓质有多发侵蚀破坏,可伴不同程度骨膜反应,但不累及邻近关节。本病临床、X线和血清检查与骨梅毒很难区分。但有两点有助于二者鉴别。①儿童长骨干骺炎常见于先天性骨梅毒,骨雅司病很少见到。②指骨炎常见于骨雅司病,而骨梅毒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