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

目录

1 拼音

lú nèi ròu yá zhǒng xìng dòng mài yán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

4 疾病代码

ICD:I67.7

5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6 疾病概述

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intracranial granulomatous arteritis)又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发病年龄为3~96 岁,中青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为2∶1。常急性起病,亦可呈隐袭或波动病程。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与急性脑膜脑炎相似,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和颈强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损害症状较常见,如脑神经麻痹、小脑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或孤立的脊髓损害等,部分病例呈脑卒中样发病,还可出现精神症状,记忆障碍或痴呆征象。

7 疾病描述

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intracranial granulomatous arteritis)又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本病由Gravioto(1959)首先报道,但病例数有限。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由于脑血管造影技术广泛应用,本病报道日益增多。

8 症状体征

1.发病年龄为3~96 岁,中青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为2∶1。常急性起病,亦可呈隐袭或波动病程。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与急性脑膜脑炎相似,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和颈强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损害症状较常见,如脑神经麻痹、小脑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或孤立的脊髓损害等,部分病例呈脑卒中样发病,还可出现精神症状,记忆障碍或痴呆征象。

2.本病与免疫抑制性疾病同时存在者亦不少见,如淋巴瘤、白血病、免疫抑制药治疗、HlV-1 感染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但通常无发热、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贫血等非特异性症状。

9 疾病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电镜发现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壁细胞有病毒颗粒,认为可能与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AIDS 病毒)感染有关。虽然在血管壁有直接免疫交互作用,但尚未获得本病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证据。

10 病理生理

受累的血管壁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其他单核细胞浸润,但无嗜酸细胞浸润。虽然血管中膜、外膜或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可见巨细胞,但不如颅外肉芽肿性动脉炎那样多而广泛。病变通常仅累及颅内100~500μm 直径的小动脉,特别是软脑膜的动脉,偶尔累及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器官组织不受累。

受累血管狭窄或闭塞常导致脑内多数性小梗死灶,偶转为出血性脑梗死。病变常局限于脑的一部分,如小脑半球、一侧额叶或对侧顶叶等。脑膜常有炎性细胞浸润,临床可出现脑膜炎综合征。

11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青年患者脑膜脑炎或脑卒中样发病,脑血管造影呈节段性狭窄和扩张交替出现的念珠样改变,软脑膜/脑实质活检证实为血管炎,除外全身性炎症或感染可确诊。但活检结果正常者亦不能排除本病,因与尸解诊断相比,活检的假阴性为11%,诊断的敏感性74.4%。

实验室检查:

1.约66%的患者可见血沉增快,平均44mm/h,可高达116mm/h。

2.CSF 检查可见白细胞数轻中度增高,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增高者占68%;蛋白含量增高,平均为1180mg/L,可高达8.25g/L。

其他辅助检查:

1.EEG 异常约81%,多为弥漫性慢波,偶有局限性慢波或尖波发放。

2.CT 检查可显示脑梗死灶、出血和脑回增宽。

3.MRI 可清晰地显示多个脑梗死灶。

4.脑血管造影检查65%的患者可见典型血管炎改变。

12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以下情况所致的脑动脉炎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结核性、梅毒性及真菌性感染等;全身性疾病如结节性动脉炎、白塞病、Wegener 肉芽肿等;肿瘤如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白血病等;滥用药物如二醋吗啡(海洛因)、苯丙胺等。

13 治疗方案

非对照性临床试验显示,泼尼松60~80mg/d,口服,与钙拮抗药联合应用有效,可推荐使用。病情好转或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数月治疗。对泼尼松无效或复发进展者,可加用环磷酰胺1~2mg/(kg?d),口服,疗程6~12 个月。在治疗期间必要时应重复脑血管造影检查和(或)脑活检,监测病情转归和评价药物疗效。

14 并发症

常与免疫抑制性疾病同时存在,如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智能障碍、甚至痴呆等表现。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预后差,大多数病人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为6 个月,最短仅3 天,最长达9 年,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预防: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尚无较好预防措施,应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在缓解期,激素维持量要服用数月,可改善预后。

16 流行病学

目前国内尚未查到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文献报告平均发病年龄在40 多岁(3~74 岁),男女均可发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