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并发症-硬脑膜外脓肿

目录

1 拼音

lú nèi bìng fā zhèng -yìng nǎo mó wài nóng zhǒng

2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3 疾病概述

硬脑膜外脓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化脓性感染,在颅内脓肿中较少见,常由邻近感染灶,如中耳炎和乳突炎、颅骨骨髓炎直接破坏颅骨内板侵入所致,也可由头和面部感染,副鼻窦炎通过导静脉逆行侵入所致。硬脑膜外脓肿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定位症状不明显。以手术和全身使用抗菌素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1、全身感染症状;2、脓肿所在部位有颅骨骨髓炎,表现局部肿胀、压痛。

诊断依据:1、有颅骨骨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或头面部感染史。2、表现有全身感染症状。3、有或无脑膜刺激征,或脑病灶症状。4、脑血管造影、头颅CT或MRI显示病变。5、颅骨钻孔检查或穿刺由硬脑膜外抽出脓液。

治疗原则:1、治疗原发感染源。2、手术治疗。3、全身应用抗菌素。

4 疾病描述

发生于颅骨骨板与其相邻的硬脑膜之间的脓肿称硬脑膜外脓肿,是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颅内并发症之一,颞叶硬脑膜外脓肿位于鼓室盖、鼓窦盖或乳突盖与硬脑膜之间,颅后窝的硬脑膜外脓肿主要为乙状窦与乙态窦骨板之间的脓肿,又称乙状窦周期脓肿,小脑硬脑膜外脓肿亦不少见。

5 症状体征

颞叶硬脑膜外脓肿常缺乏典型症状,其临床表现与脓肿大小有一定关系,小脓肿可无明显症状,或偶有轻微头痛,而于常规乳突手术中偶然发现,脓肿较大时,可出现病侧持续性头痛,低头及卧倒时头痛加重,常有不规则低热,若上述症状每随耳内流脓之突然增多而减轻,同时骨膜穿孔处可见明显搏动时,应疑及本病,个别体积大的硬脑膜外脓肿可有颅内压升高征象,乙状窦周围脓肿临床一般同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6 疾病病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或急性中耳乳突炎)时,炎症可经破坏、缺损的骨壁或随血栓性静脉炎侵入颅内,在颅中窝或颅后窝之硬脑膜与骨板间形成脓肿,硬脑膜外浓重亦可由岩锥炎及化脓性迷路炎扩散而来。

7 病理生理

局部硬脑膜发生感染后即有充血、肿胀、增厚、纤维蛋白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炎性渗出物聚集于硬脑膜与颅骨骨板之间,形成脓肿,脓肿周围可因肉芽组织包绕而局限化,当机体抵抗力较强、炎症无急性发作时,脓肿可潜伏较求而无明显症状,若脓肿扩散,可引起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颅内并发症。

8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9 治疗方案

疑为本病时,应立即行乳突探查术,清除病变组织后详细检查鼓窦盖、乳突盖、鼓室盖及乙状窦骨板,如有骨质破坏区,宜由此处向周围扩大暴露硬脑膜,如各骨壁均完整,亦应将天盖及乙状窦骨板磨去少许进行观察,对硬脑膜增厚、表现有肉芽者,应扩大暴露范围,探查脓肿,排尽脓液,通畅引流,直达硬脑膜表现色泽正常为止,硬脑膜及窦壁表面的肉芽一般不宜刮除,肉芽较多时,可轻轻刮去表面肉芽,注意切勿损伤硬脑膜及乙状窦壁。

10 预后及预防

积极彻底治疗原发感染灶。如果原发感染灶症状加重,且有全身感染症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做头颅CT扫描,一般可确诊。一旦患病,应及时手术和使用抗生素。预后良好。如延误诊断和治疗,炎症扩散并发颅内硬脑膜下脓肿及脑脓肿,可危及生命。

11 特别提示

1、抗菌:早期宜大剂量抗生素联合用药。氨苄西林1g,肌注,4次/天;或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2次/天。

2、本病是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颅内并发症,感染途径由鼓室盖或乙状窦骨板侵入,亦可因鼻窦炎而并发,在颅骨骨板和硬脑膜之间形成脓肿。

(1)有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病史。

(2)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有耳痛、同侧头痛,逐渐加重。脓肿较大时,可有发热、同侧头痛加剧或叩痛;或患耳流脓突然增多,鼓联穿孔处呈强烈搏动性流出(因硬脑膜搏动)。较大脓肿可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或出现大脑或小脑受压症状。

3、乳突X线检查示鼓室、鼓室盖、乙状窦骨壁有骨质破坏;CT片可见硬膜外积脓。

12 相关出处

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第6版)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