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目录

1 拼音

lú nǎo cí gòng zhèn jiǎn chá jì shù

2 操作名称

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3 适应证

除急诊颅脑外伤、颅骨病变、颅内钙化、蛛网膜下腔急性出血外,其余颅脑病变MRI检查均十分有效,明显优于CT。

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和变性病变。

8.颅骨骨源性疾病。

9.颅内病变治疗后及颅脑外伤后复查,其他检查方法提示有颅内病变,功能和立体

4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5 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做好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准备磁共振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6 方法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⑥成像层厚:5~10mm。

⑦矩阵:128×256或256×512等。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I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I。

3.颅底病变宜联合应用脂肪抑制技术,增强后能更清楚显示肿瘤范围。

4.钆-二乙烯五胺乙酸(Gd-DTPA)的增强检查对提高颅脑各种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帮助很大,推荐剂量为0.1mmol/kg。增强后只做T1加权扫描,最好有横断、矢状、冠状3个方位,参数同平扫T1加权像。

5.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是一种快速、无损伤性的脑血管检查技术,可分别显示颅内动脉和静脉系统,主要应用于颅内动脉大分支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等脑血管病变。利用流入增强原理(TOF法),选择梯度回波序列三维采集显示颅内动脉,头侧加饱和区。二维采集显示颅内静脉,足侧加饱和区。用最大强度投影(MIP)演算法处理1组三维或二维资料,在感兴趣的体积中形成MRA。梯度运动相位重聚(GMR)技术可突出流入增强效果,使血管显示更好。Gd-DTPA增强后MRA显示血管细小分支较好,但有其动静脉同时显影、相互重叠之不足。

7 注意事项

1.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2.急症、危重症病人,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