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中气下陷证

目录

1 拼音

lóng bì ·zhōng qì xià xiàn zhèng

2 英文参考

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middle qi collap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癃闭·中气下陷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middle qi collapse[1])是指脾气不升,中气下陷,以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不畅,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声怯,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1]

4 癃闭·中气下陷证的症状

癃闭·中气下陷证患者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乏,体力欠佳,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细,舌质淡,苔薄,脉细弱[2][3]

5 证候分析

脾气亏虚,不能升清降浊,水道不利: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故小便不利。中气不足,故气短语低。中气下陷,升提无力,故小腹坠胀。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故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3][3]

6 癃闭·中气下陷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癃闭·中气下陷证治宜升清降浊,化气利水[3]

6.1.2 方一

癃闭·中气下陷证可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合春泽汤[备注]春泽汤(《医方集解》):白术、桂枝、猪苓、泽泻、茯苓、人参加减治疗。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升清气,脾气升运则浊阴易降;春泽汤化气利水。[3]

6.1.3 方二

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加减处方: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15克,升麻9克,柴胡、当归各12克,陈皮、肉桂各6克,泽泻18克,甘草3克。水煎服。

6.1.4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6.1.5 单方验方

益气通关汤(张升平《山东中医杂志》)1984.4)处方:黄芪60克,冬葵子、党参各20克,茯苓12克,白术、知母、石花各10克,柴胡、升麻、肉桂各6克,通草、甘草各3克。水煎服。

6.2 饮食疗法

6.2.1 治法

癃闭·中气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化气利尿[3]

6.2.2 推荐食材

癃闭·中气下陷证患者建议食用人参、黄芪、党参、生甘草梢、山药、大枣、大豆等[3]

6.2.3 推荐食疗方

[3]

1.二黄山汤:黄精15~30g,黄芪15~30g,山药50~100g,山楂5g,冬瓜皮5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山枣豆粥:山药50~100g,大枣6~8枚,大豆50g,黄精15~3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粥食用。

3.黄精茶:黄精10g,山楂5g,泡水代茶饮。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虚证取关元、肾俞、三焦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为主,可多用灸[4]。腰膝酸软加腰阳关;心烦加内关[4]

6.3.2 方二

治则:温补脾肾,益气启闭

处方:肾俞、脾俞、三焦俞、关元。命门火衰,中气不足,以肾俞、脾俞温补脾肾,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致三焦决渎无力,取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启闭通便。

随证配穴:肾阳不足—复溜,中气虚陷—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 关于癃闭

癃闭(retention of urine[5]、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5])为病名[6]。是指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6]。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6]。癃和闭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6]。癃闭起病可突然发作,或逐渐形成[6]。少腹或胀或不胀,但尿道无疼痛感觉[6]。病情严重时,还可见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喘促、水肿,甚至神昏等症[6]

癃闭的病位是在膀胱,但和三焦、肺、脾、肾、肝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癃闭的病因病机有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元亏虚。

对癃闭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然后再权衡轻重缓急,进行治疗:

因脾肾阳虚、津液亏虚所致者,为虚证,见小便淋沥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6]。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

因湿热下注,气机郁结或外伤瘀血、结石阻塞而造成者,多为实证,见小便闭塞,少腹胀痛,或烦躁口渴等[6]。治宜补脾肾,助气化,而达到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的目的。

在小便点滴不通的情况下,内服药缓不济急,还可选用多种外治法来急通小便[6]。目前临床常用的导尿法和针灸疗法,既简便,又有效,可以酌情选用[6]。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较满意[7]。尿潴留膀胱过度充盈时,下腹部穴位宜浅刺、斜刺,忌深刺、直刺[7]。对哮喘、神昏等兼症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应请相应科室医生会诊[7]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均属癃闭范畴[7]多因中枢神经疾患和尿道、前列腺或肛门周围疾患引起的神经性、反射性、机械性反应所致。癃闭应与肾脏实质性病变引起的无尿症加以鉴别。[7]

详见癃闭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9-244.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95-98.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7.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4-10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