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目录

1 拼音

lǐ zhōng wán

2 英文参考

Lizhong Wa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olus for Regulating Middle Energiz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理中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24320附子理中丸蜜丸9g0.6元中成药部分*
24420附子理中丸蜜丸54g3.2元中成药部分
24520附子理中丸蜜丸60g3.5元中成药部分
24620附子理中丸蜜丸120g6.6元中成药部分
247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6g0.55元中成药部分*△
248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30g2.4元中成药部分
249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36g2.9元中成药部分
250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40g3.2元中成药部分
251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48g3.8元中成药部分
252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54g4.2元中成药部分
253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60g4.6元中成药部分
25420附子理中丸水蜜丸72g5.5元中成药部分
25520附子理中丸浓缩丸200丸6.3元中成药部分*△
25620附子理中丸浓缩丸192丸6.1元中成药部分
25720附子理中丸浓缩丸360丸11.1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理中丸(党参理中丸)药典标准

4.1 品名

理中丸(党参理中丸)

Lizhong Wan

4.2 处方

党参75g、土白术75g、炙甘草75g、炮姜50g

4.3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4.4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而辣。

4.5 鉴别

(1)取本品5g,切碎,加硅藻土5g,研匀,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放冷,滤过,药渣备用,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术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2)取[鉴别](1)项下乙醚提取后的药渣,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每次20ml,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2~5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10g,切碎,加硅藻土10g,研匀,加正己烷60ml,超声处理40分钟,取出,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0.5g,加正己烷3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8: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4)取本品10g,切碎,加硅藻土10g,研匀,加三氯甲烷80ml,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党参对照药材0.5g,加三氯甲烷3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8:5:2)为展开剂,10℃以下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2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个相同的蓝色条斑。

4.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4.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17mol/L磷酸(36: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铵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60%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每1ml相当于甘草酸29.385μg)。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切碎,取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0.017mol/L磷酸溶液(13:7)50ml,密塞,称定重量,放置过夜,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1小时,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0.017mol/L磷酸溶液(13:7)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丸含甘草以甘草酸(C42H62O16)计,不得少于11.9mg。

4.8 功能与主治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4.10 注意

忌食生冷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

4.11 规格

每丸重9g

4.12 贮藏

密封。

4.13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理中丸(浓缩丸)中药部颁标准

5.1 别名/通用名

理中丸(浓缩丸)

5.2 拼音名

Lizhong Wan

5.3 标准编号

WS3-B-2223-96

5.4 处方

党参 75g 白术(土炒) 75g 甘草(蜜炙) 75g 炮姜 50g

5.5 制法

以上四味,取白术、甘草各半量,粉碎成细粉,剩余白术与党参及炮姜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O),用70%乙醇作溶剂,进行渗漉,漉液浓缩成稠膏,剩余的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将上述膏、粉混匀,制成浓缩丸,烘干,打光,即得。

5.6 性状

本品为棕色的浓缩丸;味微甜而后苦、辛。

5.7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黄色,呈长梭形,稍弯曲,边缘不平整,末端斜尖或较平截,壁甚厚,孔沟明显,胞腔较狭细或宽大;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2)取本品 2g,研细,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 1g,加乙醇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 -氯仿-浓氨试液(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8 检查

丸重差异 按丸剂重量差异第二法检查,应符合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其他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5.9 功能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5.10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5.11 规格

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 3g

5.12 贮藏

密闭,防潮。

6 理中丸中药部颁标准

6.1 别名/通用名

党参理中丸

6.2 拼音名

Lizhong Wan

6.3 标准编号

WS3-B-1017-91

6.4 处方

党参 75g 白术(土炒) 75g 甘草(蜜炙) 75g 炮姜 50g

6.5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10~ 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6.6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的大蜜丸;味甜而辣。

6.7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联结乳管直径12~15μm,含细小颗粒状物。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淀粉粒长卵形、广卵形或不规则形,有的较小端略尖凸,直径25~32μm,长约至5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

(2) 取本品4. 5g,加适量硅藻土研匀,加乙醚30ml,置水浴上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酸乙酯 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术对照药材0?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新制备的两种溶液各 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60~90?)-醋酸乙酯(50: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 取(2) 项中乙醚提取后的药渣,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水溶液用正丁醇提取 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 3次,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 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0. 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 1~ 2μl , 分别点于同一用 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 (30:2:2:4)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烘至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6.8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 8页)。

6.9 功能与主治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6.10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6.11 规格

每丸重 9g

6.12 贮藏

密闭,防潮。

7 理中丸说明书

7.1 药品名称

理中丸

7.2 药品汉语拼音

Lizhong Wan

7.3 剂型

每丸重9g。

7.4 性状

理中丸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而辣。

7.5 理中丸的主要成份

党参、白术(土炒)、甘草(蜜炙)、炮姜等。

7.6 理中丸的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7.7 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7.8 理中丸的禁忌

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

7.9 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2.感冒发热者慎用。

3.孕妇慎用。

4.服药三天症状未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者,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5.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小儿用法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7.对理中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理中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理中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理中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7.10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7.11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8 理中丸之概述

理中丸同名方剂约有十四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干姜9g、人参9g、白术9g、炙甘草9g,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因中焦有寒,脾胃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的脾胃虚寒证,本方是温中祛寒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口腔溃疡、慢性结肠炎、溃疡病出血、过敏性紫癜、小儿慢惊风等属脾胃虚寒者。

9 《伤寒论》方之理中丸

该方剂具有抗炎、抗溃疡作用,又有抗氧化作用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能改善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功能,对免疫系统也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君、臣、佐、使4味药均能调节、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使机体调节功能恢复正常。通过改善循环功能,调动机体自身免疫功能而使胃部疾病好转可能是该方剂的主要治疗机理。但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对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下垂、胃扩张等疾病,大部分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在治疗上述疾病时应配合现代医学的抗菌十抗酸十保护胃黏膜十质子泵抑制剂等联合治疗。[1]

9.1 方名

理中丸

9.2 别名

四顺理中丸、白术丸、调中丸、大理中丸、顺味丸、人参理中丸

9.3 组成

人参3钱,干姜3钱,甘草(炙)3钱,白术3两。

干姜9g、人参9g、白术9g、炙甘草9g[2]

9.4 功效主治

[2]

《伤寒论》方之理中丸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因中焦有寒,脾胃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的脾胃虚寒证:

1.脾胃虚寒证。症见呕吐下利,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不欲饮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3.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9.5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之,日3次,夜2次。腹中未热,益至3-4丸。

上4味,捣筛,蜜合为丸,如鸡子黄许大,每日1丸,每日3次口服;或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

9.6 用药禁忌

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9.7 方解

[3]

本方治证系中虚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的脾胃虚寒证。凡脾胃虚寒所致之吐、利、冷、痛,或脾虚失血、小儿慢惊,或胸痹等,证虽不同,其因无不由脾胃阳虚所致。故治宜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方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扶阳抑阴。病属虚证,虚则补之,故以人参为臣,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脾为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又以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投脾之所喜,是为佐药。甘草蜜炙,性温俱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纵观全方,药仅4味,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药少力专,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健运有权,中焦虚寒诸症自可除矣。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力强,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

9.8 运用

1.本方是温中祛寒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呕吐、下利、脘腹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3]

2.加减法:若虚寒较盛,四肢逆冷者,加附子、肉桂以温补脾肾;呕吐甚者,加砂仁、半夏、生姜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阳虚失血者,可以炮姜易干姜,加灶心土以温中止血;虚寒胸痹者,重用人参以补益心气、温阳宣痹;小儿慢惊者,加僵蚕以熄风止痉。[3]兼气滞停饮,可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若脐上筑动,为下焦肾寒上犯,去白术,加肉桂以平降冲逆;吐多者,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降逆和胃;利多者,仍用白术,意在健脾止泻;心悸者,为寒湿凌心,加茯苓以利湿宁心;渴欲得水,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重白术用量,意在助脾运化。[3]

3.使用注意:本方药性温燥,阴虚内热者忌用。[3]对外感发热或阴虚者忌用。[3]

4.喜唾:大病初愈,元气虚而未复,脉沉迟无力,喜唾,乃胃中虚寒,津液不主收摄,若遽以汤剂峻补,久虚之体恐非所宜,须以丸药温之为合,以理中丸。

9.9 现代适应证

[4]

适应证: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均可应用。

9.9.1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大多由于饮食不洁造成急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大肠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某些药物或乙醇等也可以诱发破坏胃肠黏膜,应激因素也可因胃肠黏膜微循环障碍造成黏膜损伤,这些因素均可使胃肠黏膜充血、坏死,胃肠黏膜屏障破坏,诱发胃肠蠕动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分泌功能异常,胃肠道食物分解消化异常,肠道渗透压异常,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吐泻使体液大量丢失而无汗,头身重痛;细菌或毒素代谢产物作为致热原可引起发热等症状。

9.9.2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实质上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最终导致组织损害,常见病理改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及整个大肠。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糜烂及溃疡,个别溃疡可并发肠穿孔。由于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正常结构被破坏,溃疡愈合致瘢痕形成,黏膜肌层肥厚,可使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变形缩短。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消瘦等症状体征。

9.9.3 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如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空肠弯曲菌、轮状病毒、蓝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真菌等。某些食物、药物等也可引起该病。这些微生物一是直接侵袭肠道,使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二是其毒素或代谢产物使肠壁前列腺素含量增多,引起cAMP增加,cAMP可使肠黏膜分泌亢进,从而引起腹痛、腹泻。另外某些食物和药物除引起上述病理过程外,病原本身可因肠道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发热。

9.9.4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均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修复过程中,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因素,继而发生溃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性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浆膜层,血管溃破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灼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周期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局部轻压痛。

9.9.5 胃下垂

胃下垂常与食后运动及长期站立有关,多见于瘦长体形的人,主要是胃膈韧带与胃肝韧带无力松弛,以及腹壁肌肉松弛所致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联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及不适、腹胀、恶心、嗳气、便秘,食后或多食后尤剧,X线钡餐检查可确诊。

9.9.6 急性胃扩张

急性胃扩张常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有时虽进食不多,但在进食前后情绪波动,剧烈疼痛、受凉,腹部外伤不良刺激也可引起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食1~2小时之后上腹或脐周围持续性胀痛或隐痛,可阵发性加剧,伴饱胀感,呕吐、呃逆、烦渴欲饮,但随饮随吐。上腹膨胀,有振水音,但无肠型及蠕动波,X线检查可见胃扩大。

9.10 药理作用

[5]

9.10.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干姜有健胃及抗溃疡作用;干姜甲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吐作用,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干姜甲醇提取物能阻断乙酰胆碱、组胺受体因而能抑制肠管痉挛,但不影响其推进运动。臣药人参所含人参多糖对多种实验性大鼠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佐药白术水提物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白术丙酮提取物能抑制胃液分泌,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蛋白酶的活性有抑制倾向,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小肠输送功能有促进作用;白术对胃肠运动有双相调节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有兴奋作用,当肠管受乙酰胆碱作用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受肾上腺素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时呈兴奋作用,从而使肠管活动恢复正常。甘草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甘草中黄酮类物质对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甜素可明显减少实验性溃疡的发生率,并有保肝、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同时甘草还能直接吸附胃酸而降低胃酸度,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刺激胃黏膜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因而可防止胃黏膜损伤;甘草还能促进胃黏膜上皮再生。

9.10.2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干姜所含姜酮、姜烯酮等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姜辣素及姜辣烯酮还有显著的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佐药白术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旋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有抑制作用;甘草还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对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能力较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抑制上述病毒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

9.10.3 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及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干姜有效成分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兴奋作用,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并具有抗炎作用。干姜水、醚提取物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臣药人参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促进ACTH分泌;减轻肾上腺皮质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对应激状态下的肾上腺有保护作用,提高其应激反应能力,能促进性腺、甲状腺功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和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具有抗疲劳、抗应激、抗突变等作用,并能刺激低下的生理功能,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人参的药理活性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这种适应原样作用有利于机体恢复;人参皂苷能抑制脑干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提高GSH-Px、CAT、SOD活性,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生物膜免受自由基损害;人参可显著抑制单核细胞分泌IL-1、IL-6、IL-8,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白术能有效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显著提高SOD、GSH-Px活力,降低LPO、MDA含量,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并能抑制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同时白术有抗疲劳和增加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增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甘草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其主要抗炎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二者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同时甘草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内分泌调节能力。

由此可见,除抗炎、抗氧化作用外,该方剂所有药物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都可起到促进和调节作用,这就更有利于抗炎、解热,促进物质代谢、水盐代谢,以及其他激素在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下发挥更大、更恰当的调节能力,使机体病变的器官组织恢复到正常水平。

9.10.4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干姜乙醇提取液能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姜酚、姜烯酮均有强心作用,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对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明显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姜烯酮对血压可出现先降低后上升、以后又持续下降的三相性作用,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干姜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延长血栓形成的时间;干姜挥发油能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抑制TXB2及PGE2的合成,从而强烈抑制血小板聚集。臣药人参能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促进Na+-Ca2+交换,使Ca2+内流增加,因而具有强心苷样作用;对冠状动脉、脑动脉、眼动脉及周围动脉有扩张作用,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小剂量升血压,大剂量降血压,使高血压病人血压降低,又使低血压或休克病人血压回升,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防治作用;人参还有抗缺氧、保护心肌的作用,能拮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加速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恢复;同时人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骨髓造血;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通过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使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使紧张造成的紊乱的神经活动恢复正常,改善神经活动灵活性,提高脑力工作效率。白术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血液有抗凝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有利尿作用。使药甘草所含甘草酸则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能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及血小板聚集,甘草黄酮静滴可对抗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甘草次酸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并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总之,该方剂各味药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均有积极的影响。

9.10.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臣药人参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广泛的影响,其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人参不但对正常动物,而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也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人参花皂苷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能增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浓度,提高血清IgG、IgM水平,可促进T、B淋巴细胞致分裂原刺激的淋转反应,能提高NK细胞活性和干扰素的产生;人参多糖也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并可诱生肿瘤坏死因子,有抗补体活性。白术水煎剂能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其吞噬功能,使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和溶酶体消化率显著增加;白术还能升高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环形成率,促进免疫功能,明显增高血清IgG;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转化率均有增强作用,延长淋巴细胞寿命,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显著提高IL-2水平;白术还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甘草不仅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抗过敏作用,同时又能增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甘草酸使抗体显著增加,并有激活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而甘草多糖可以作为小鼠淋巴细胞非特异性的一种新的分裂原,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可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Lx可以降低抗原量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有防治作用。

9.11 各家论述

1.《伤寒明理论》: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动,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

2.《医方考》:寒者温之,故用干姜之辛热;邪之凑也,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

3.《伤寒附翼》:太阴病,以吐利腹满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然吐虽属上,而由于腹满;利虽属下,而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腕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故用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中富之气,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缓三焦之急也,且干姜得白术,能除满而止吐;人参得甘草,能疗痛而止利,或汤或丸,随机应变,此理中确为之主剂欤。夫理中者,理中焦,此仲景之明训。

4.《古方选注》: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阴阳也。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仲景立论,中焦热则主五苓以治太阳;中焦寒,则主理中以治太阴,治阳用散,治阴用丸,皆不及于汤,恐汤性易输易化,无留恋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参、甘草甘以和明也,白术、干姜辛以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9.12 附注

四顺理中丸(《千金》卷二)、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调中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大理中丸(《得效》卷五)、顺味丸(《普济方》卷一五九)、人参理中丸(《疠疡机要》卷下)。

9.13 歌诀

理中丸主理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9.14 摘录

《伤寒论》

10 《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之理中丸

10.1 方名

理中丸

10.2 组成

人参1两,干姜(煨)1两,白术(炒)1两,甘草(炙)半两。

10.3 主治

《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之理中丸治泄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生姜汤嚼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0.6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之理中丸

11 《古今医鉴》卷五方之理中丸

11.1 方名

理中丸

11.2 组成

人参1钱,干姜(炒)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

11.3 主治

《古今医鉴》卷五方之理中丸治转筋霍乱,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乱,并真阴症,手足厥冷。

11.4 用法用量

取1丸细嚼,淡姜汤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

11.6 用药禁忌

忌食米汤。

11.7 临床应用

真阴症:嘉靖甲子年间,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脚心麻至膝,死者不计其数,时大方伯赵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

11.8 摘录

《古今医鉴》卷五

12 《春脚集》卷四方之理中丸

12.1 方名

理中丸

12.2 组成

官栋参2钱(去芦),漂白术2钱(土炒),干姜炭1钱5分,炙甘草1钱。

12.3 主治

《春脚集》卷四方之理中丸治小儿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

12.4 用法用量

每服或1-3丸,用大红枣去核、蒂,水煎汤,放凉调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5分重。

12.6 摘录

《春脚集》卷四

13 《育婴秘诀》卷一方之理中丸

13.1 方名

理中丸

13.2 组成

山楂肉5钱,神曲(炒)3两,半夏(汤泡)3两,白茯苓1两,陈皮(去白)1两,莱菔子(炒)1两,连翘1两,发糵面(炒)1两。

13.3 主治

《育婴秘诀》卷一方之理中丸治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痞块。

13.4 用法用量

每服白汤或清水饮送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5两,入生姜汁1小盏,水调打糊为丸。

13.6 用药禁忌

脾胃虚者勿服。

13.7 各家论述

此方脾胃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盖山楂一味,大能g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g伐之气胜,故云然也。

13.8 摘录

《育婴秘诀》卷一

14 《普济方》卷三六一方之理中丸

14.1 方名

理中丸

14.2 组成

人参、干姜(炮)、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14.3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三六一方之理中丸具有温中止痛之功效。治小儿胎寒,腹痛躽啼。

14.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加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半盏,分3次温服。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4.6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一

15 《直指》卷八方之理中丸

15.1 方名

理中丸

15.2 组成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15.3 功效

《直指》卷八方之理中丸具有补肺,止寒嗽之功效。

15.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加炒阿胶、五味子煎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5.6 摘录

《直指》卷八

16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之理中丸

16.1 方名

理中丸

16.2 组成

高良姜(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

16.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之理中丸治霍乱吐泻,心腹疼痛。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浓煎橘皮汤化下,不拘时候。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6.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17 《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方之理中丸

17.1 方名

理中丸

17.2 组成

白术2两,干姜2两(炮),人参2两,甘草2两(炙),大麦糵2两(炒黄)。

17.3 主治

《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方之理中丸治霍乱吐利,宿食不消。

17.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饮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7.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17.7 摘录

《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

18 《千金翼》卷十八方之理中丸

18.1 方名

理中丸

18.2 组成

人参1两,白术1两,干姜1两,甘草(炙)1两。

18.3 主治

《千金翼》卷十八方之理中丸治霍乱。

18.4 用法用量

取汤和1丸服之,日10服。

18.5 加减

吐多痢少者,取枳实3枚(炙,4破),水3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干姜1累;吐痢干呕者,取半夏半两(洗去滑),水2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若体疼痛不可堪者,水3升,煮大枣3个,取1升和1丸服之;若吐痢大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1枚(炮,去皮,四破),以水2升,煮1升和1丸服。吐痢悉止,脉不出体犹冷者,可服诸汤补之。

1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8.7 附注

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加减理中丸”。

18.8 摘录

《千金翼》卷十八

19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方之理中丸

19.1 方名

理中丸

19.2 组成

人参8分,白术8分,甘草8分(炙),干姜6分,高良姜8分,桂心6分。

19.3 主治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方之理中丸治冷热不调,霍乱吐痢,宿食不消。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以饮送下,1日2次。渐加至40丸,老小以意加减。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9.6 用药禁忌

忌生冷、油腻、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19.7 摘录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20 《博济》卷二方之理中丸

20.1 方名

理中丸

20.2 组成

阿魏1分(用白面两匙,醋和作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1两,蓬莪术(煨)1两,甘草(炙)1两,青橘皮(去白)1两,陈皮(去瓤)1两,干姜(炮)1两,官桂(去皮)1两,干木瓜1两,白术1两。

20.3 主治

《博济》卷二方之理中丸治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20.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送下。如妇人血脏气攻刺,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20.6 摘录

《博济》卷二

21 《圣惠》卷四十七方之理中丸

21.1 方名

理中丸

21.2 组成

人参1两(去芦头),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

21.3 主治

《圣惠》卷四十七方之理中丸治霍乱,或吐或泻,口干大渴,头疼体痛。

21.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粥饮化下,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21.6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七

22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理中丸

22.1 方名

理中丸

22.2 组成

人参、甘草、白术(炒)各等分。

22.3 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理中丸治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冷饮,肢体倦怠,饮食少思。

22.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白汤送下。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2.6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23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5.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2.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2-173.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73-17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