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里证出表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40:24)[共101字]
摘要:里证出表病因病理学术语。又称里邪出表。指病邪从里透达于外。多因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所致,表明邪有出路,病情好转。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痧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即为里证出表。......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里证出表
里证出表 病因病理学术语。又称里邪出表。指病邪从里透达于外。多因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所致,表明邪有出路,病情好转。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痧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即为里证出表。作者:
-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
初热三日,类伤寒初证;自初热至报痘,类伤寒六经三阴三阳证;六日以后,谓之杂证;报痘次至收靥,常证也;异常,谓之变证;水痘、斑疹,谓之类证;不治,谓之坏证;余毒,谓之瘥证。其间机轴俨似伤寒,但痘毒自里出表,非若伤寒自表入里,所以治法微异。至于痘中百病,皆外感内伤,邪秽与毒相搏。大法痘未尽出,见三阳证,宜清肌解毒;痘已出齐,见三阳证,宜温中托里。太阳病恶寒身热,气急尿赤,出不快者,防风荆芥甘草汤∶三味
- 《本草思辨录》:[卷三]桂枝
病本自汗出,而汗出之证则有不同。汗出而恶热不恶寒,与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二日寒自罢而发热者,阳明热病也。此汗出且多,脉复迟,则非热蒸之汗出,而为表虚有寒邪之汗出。微恶寒而非背微恶寒,又无燥渴心烦之里证,则非解后之余邪,而为表邪之未解。虽阳明之邪,较深于太阳,而宜以桂枝汤生正汗而发邪汗,则理实无二也。谨按金鉴云∶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
- 表里
表里 八纲中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二个纲领。表里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体表与脏腑相对而言,体表为表,脏腑为里;肝与腑而论,腑为表,脏为里;经络与脏腑而论,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三阳经与三阴经而论,则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通常所说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为表,内有病为里。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属表证,病势较轻;若病在脏腑,则属里证,病势较重。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
- 《医述》:[卷十六·方药备考方论]伤寒方论
桂枝汤桂枝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总方也。凡中风、伤寒、杂证,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先辈言无汗不得用桂枝者,正以汤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在于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复发汗之剂矣。是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阳表阴里,
- 《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KT,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赵本有“枝”字,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赵本无“切”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
-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七伤寒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KT。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上七一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
- 《疡医大全》:[卷四十附刊寒门秘法]表里俱见
一、头痛发热表证,若下利清谷,里也,寒也,属表里俱见寒证也。一、腹痛口渴甚者,里证;或脉浮是表证,亦属表里俱见热证也。一、大便闭属里证,倘微恶寒,此乃表未尽,亦属表里俱见为热证也。传经表里俱见,为热为实,宜解表为主,攻里次之。若里证急者,又在活法。直中表里,俱见为寒、为虚,宜救里为主,发表次之。此治表里俱见之大法也。脉浮或问脉浮何以是表证?曰∶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按之不足,如木浮水面。经云∶寸口
- 《医宗金鉴》:[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茯苓甘草汤方
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芩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集解】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标?太阳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府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府表证已微,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主表,其余四味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少,故方
-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
怫郁因汗失宜,便坚为实哕为虚∶面者,阳明所主。阴盛者,面赤而黯;阳盛者,面赤而光。表证汗出未彻,以致邪热怫抑郁结,故头面红赤,甚则蒸于肌肤,汗出未透身痒者,桂麻各半汤;恶寒热者,葛根汤;汗太过发黄者,茵陈汤;惊惕者,火邪汤;大便硬者,里已实也,大柴胡汤。下后哕者,胃虚也,桂枝参苓汤。戴阳浮火所冲,阴证(下痢厥逆)热微阳热甚。《百问》云∶病患身微热,面赤,脉反沉而迟者,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也;面戴
- 《伤寒寻源》:[上集]厥阴问答一
以厥阴当两阴交盖。其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邪入厥阴。循经上逆。致见前证。又厥者逆也。逆则阴阳不相顺接。故又因之致厥。厥阴乃阴尽之脏。阴尽则阳生。阴阳消长。大伏危机。此际出表则生。入里则死。故仲景以厥多热少为病进。热多厥少为病退。然邪入既深。寒热错杂。极难辨认。喻嘉言谓厥阴篇中。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差多差少之证。有阳进欲愈。阴进未愈之证。复有阴居八九。
- 伤寒里证
伤寒里证 证名。伤寒病邪在里的病证。邪在三阳,以阳明实热为里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病邪由三阳传入三阴,或直中三阴,属里虚寒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阳明实热之里,宜清宜下;三阴虚寒之里,当温当补。作者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冷,心下痞闷,大便秘结。或者见四肢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予诊其脉沉而紧。予曰:“此症诚可疑,然大便结,非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紧,为少阴症,多是自利,未有秘结者。予谓此正半在里半在表,投以小柴胡得愈。 案2:“常记有人病伤寒,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以小柴胡与之,不除。予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去之?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 里证篇
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以此言之,实属易见,第于内伤外感之间,疑似之际,若有不明,未免以表作里,以里作表,乃致大害,故当详辨也。身虽微热,而濈濈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疼拘急,而脉不紧数者,此热非在表也。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绝无表证者,此热盛于内也。凡病表证,而小便清利者,知邪未入里也。表证已具,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邪正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汤和解法,加减施治。然小柴胡加减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加桂枝以取汗,及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汗之。又有柴胡证具,而反下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编
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腹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散阴水也。【集解】柯琴曰∶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
- 《伤寒指掌》:[卷四瘟疫九传]但表不里
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但表不里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而复凛凛。内无胸满等证。谷食如常。此邪传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为顺。轻剂可愈。有汗出不彻。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或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有斑汗并行。而并不透。合用煎汤。《伤寒指掌》清吴坤安公元1644-1911年
- 《温热暑疫全书》:[卷四·疫病方论]但表不里
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但表而不里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而复凛凛。内无胸满等证。谷食如常。此邪传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为顺。轻剂可愈。有汗出不彻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或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有斑汗并行而并不透者。合用前汤。《温热暑疫全书》清周扬俊公元1644-1911年
- 《此事难知》:[卷下]杂病出表见标脉则死
假令脾病补之。脉弦而面青是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经、病腑之分。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潮热谵语,手足腋下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者,此阳明腑病也。而其候各有三∶经病则有邪已传阳明而太阳之表未罢,兼见头痛,恶寒,无汗之太阳证者;有太阳之邪已罢,悉传阳明,但见壮热有汗,心烦不眠,口渴引饮之阳明证者;有阳明之邪未已,复转少阳,兼见胸胁痛,寒热往来,口苦而呕,目眩耳聋之少阳证者
-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删补名医方论(六)
桂枝汤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服已,更啜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注】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
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注】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按】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
-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脏伤而喘咳。并见中气寒而气滞不行。宜温宜散。可发可收。故以小青龙汤主之。〔周〕素常有饮之人。一感外邪。伤皮毛而蔽肺气。则便停于心下。而上下之气不利焉。于是喘满咳呕。相因而见。尔时竟一汗之。外邪未解。里证转增。何也。为水气所持。不能宣越故也。况水饮停蓄者。中州必不健运。才兼外感。遂令上逆。尚可徒以风药上升作患乎。案噎字。成注。KT同。乃引辨脉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为证。方氏亦云。噎。与KT
-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是表阴证
平人外感可辛温解表一汗而解,但阳气不足、机能沉衰的患者外感,则为表证而陷入阴证,即表阴证;则不能单纯辛温发汗解表,当配入强壮作用的药物以扶正祛邪、解表兼以温阳,即强壮温阳发汗解表。 邪气尚未由表入里,没有出现便溏、腹痛等里阳虚证,即可以认为无里证而是单纯表证。因有表阳虚弱,所以用附子甘草温阳解表,而非用来温助里阳。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302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
-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
- 《疡医大全》:[卷六]论疮疡发热恶寒烦躁头痛
不行,经络阻塞,疮毒发之所为也。如已溃之后,脓血大泄,未有不虚者也。经曰∶阳微即恶寒,阴弱还生热是也。丹溪曰∶恶寒非寒,是卫气虚衰,不能温分肌肉,实于腠理而恶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鬲绝,营卫不能升降,出于表而恶寒者。东垣曰∶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日夜恶寒,而不发热者,是重阴无阳也;当泄其阴而峻补其阳也。又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盛而上溢于阳分也,如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
- 《伤寒溯源集》:[卷之六阳明上编]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邪在太阳。则以浮缓为中风。阳明已在肌肉之分。与太阳稍异。故不曰缓而曰迟。所谓迟者。非寒脉之迟。乃缓脉之变称也。又非中寒之阳明脉迟也。若阳明脉迟。即不能食矣。下文阳明中风者皆能食。但此条以风邪在太阳之表。仍是风伤卫分。故不言能食而亦以桂枝汤主之也。汗出多者。太阳中风。已是阴弱而汗自出矣。而阳明证又法当多汗。二证兼并。故汗出多也。太阳中风本
- 《伤寒百证歌》:[卷一]第八证·无表里证歌
既无里证又无表。随证小柴胡治疗。大便坚脉浮数。却与大柴胡极妙。(仲景云。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浮数。可与大柴胡汤下之。)七八日后至过经。证候如斯当辨晓。何况热实睛不和。常觉目中不了了。(仲景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急下之。大承气柴胡。)《伤寒百证歌》宋许叔微述公元960-1279年
- 《广瘟疫论》:[卷之二表证]发热
时疫发热与风寒杂证同,其发热时,气、色、神、脉、舌苔则不同。辨得为时疫发热,又当知有浅、深、表、里之异,不辨无以施治。发热表证居多,亦有里证发热,半表半里发热,余邪不尽复出于表发热,邪退正虚发热。而表证发热,脉不浮、不沉而数,寸大于关尺,热在皮肤,扪之烙手,久按反轻,必兼头痛、项强、腰痛、胫酸,或头面、身体、皮肤有红肿疼痛。诸证不必全现,有一于此,便是表证发热,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六神通解散选
- 第二节 八纲
的一种方法,虽然它还要和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结合起来诊断才能趋于完善,但它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各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一定条件而转化;表证传里为病热加重,里证出表为病势向愈;热证变寒证、实证变虚证多为正不胜邪,寒证变热证、虚证变实证多为正气逐渐恢复。 八纲虽有各自不同的见证,但很少是单纯的、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兼”、“夹杂”的复杂关系,有时还会出现“假
- 《类证活人书》:卷第三
此一卷论表里。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古人所以云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伤寒有表证。有里证。有半在表半在里。有表里两证俱见。有无表里证。在表宜汗。在里宜下。半在里半在表宜和解。表里俱见。随证渗泄。无表里证。用大柴胡汤下之。(正方三十)又四逆汤(正七十五)证。有先温里乃发表。桂枝汤(正方一)证。有先解表乃攻里。仲景云。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
- 《医学实在易》:[卷三里证]伤寒里证诗
气而痛,则以七气汤加贝母、抚芎、香附以解之,人人共喻,不必赘也。又《仁斋直指》治脾痛攻刺,百药罔效,用和剂抽刀散如神。此方医家秘不轻传,嘉庆十八年,长州徐炳南,梓尤氏《金匮翼》载之。心腹为阴,故列于里证。(经义)《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滞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按∶经文
- 略论汗法的运用
【摘要】汗法作为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是通过辛温或辛凉之法使邪从表出而取效。在一些外感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但若用法错误,对部分外感病不仅不能取效,甚至可导致病情的恶化。关键词发汗辛温解表辛凉透表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毛窍乃邪之主要出路,该法通过毛窍以驱逐邪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因此一直被列为著名的“八法”之首。在许多外感
- 《温热暑疫全书》:[卷四·疫病方论]里证偏胜
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治其里。表证自愈。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既而伤血。伤肉伤筋。以至伤骨。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难有易。取效有迟有速。如行邪者。即正伤寒也。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病势虽重。一汗可解。若归胃府。一下而愈。如瘟疫之邪。先伏后行。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难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
- 《伤寒论条辨》:[卷之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第一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强。群养切。恶。影固切。下皆仿此。太阳者。膀胱经也。其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为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
- 第三篇 胸部--第一章 肺与纵隔--第一节 X线诊断
显示其部位、形状及大小,诊断效果好,方法简单,因而应用最广。已成为胸部疾病诊断、早期发现、随访观察及普查等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胸部疾病的X线表现是胸部病理生理及病理解剖的反映,不能直接反映组织学的改变。在诊断中必需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某些较早期和过于细微的病变,X线检查尚不能显示。气管或支气管内的早期病变,则必需用特殊摄影或造影检查才能发现。 随着CT和介入放射学
- 《伤寒指掌》:[卷四瘟疫九传]里证偏胜
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当治其里。而表证自愈。邵评∶膜原之邪。入里者多。出表者少。则里症偏胜。乃七里三表之候。但治其里。里通。则邪外出而愈。《伤寒指掌》清吴坤安公元1644-1911年
- 以颌下脓肿为突出表现的糖尿病1例
【关键词】颌下脓肿糖尿病对1例颌下脓肿为突出表现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论是正确认识糖尿病兼症的特性和复杂性,可减少误诊误治。1病历摘要患者,男,33岁。因高热、咽痛10天,左颌下肿物伴疼痛8天,胸闷、呼吸困难2天来我院口腔科就诊,近10天食欲差,进食少,消瘦较著。患者病后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扁桃体炎,左颌下淋巴结炎,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无缓解
- 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方法总结分析21例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表现。结果21例中天幕出血11例,CT表现为片状3例,U形2例,圆环形2例,弧形1例,“Y”形3例;21例中大脑镰部出血10例,CT表现为全程内缘平直、外缘呈波浪状高密度影4例;呈中央增宽、前后较细的梭形高密度影2例;呈前后尖端相对的铁路枕木钉形高密度影2例;呈现为大脑镰部全程大致均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上]表里证
一承气汤(十三)。表里俱微,半表半里,若里微者宜大柴胡(八)合黄连解毒汤(二十一)合服。诸小柴胡汤证后病不解,表里热势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烦;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不利;或阳明病多汗;或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阴病腹满而痛;或无表里证但发热,七、八日,虽脉浮而数,而脉在肌肉实数而滑者,并宜大柴胡汤(八)。病至七、八日,里热已甚,表渐微,脉虽浮数,用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下之。下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的CT诊断(附58例报告)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58例HIE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进行了追踪复查,并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58例HIE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1个月后复查,均恢复正常。2例单纯脑室内出血,6个月后复查,1例继发脑积水,1例恢复正常;10例混合性出血(其中SAH+IVH4例,SAH+IPH2例,SAH+SHE1例,SAH+SDH2例,SAH+IP
- 新时期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几点思考
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医院运营成本已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才能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从而使医院保持自我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状态。 关键词:成本核算;收入;支出;报表系统随着市场经济和医院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渐减少,财政补贴占医院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据数据显示,1993~2003年城乡合计年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在排除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后,
- 《伤寒寻源》:[下集]大黄黄连泻心汤
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柯韵伯谓按之濡。当作按之硬。必有当急下之证。故制比峻攻之剂。疑属错简。此说强经就我。转使作圣之灵思巧法。尽行埋没。愚按经文言紧反入里。里邪不能再使出表。当从里解。但按之不濡。中挟饮邪。按之自濡。中不挟饮。故曰但气痞也。若表邪未罢。脉当尺寸俱浮。今但关上浮。则属中焦痞结。气有上逆之象。既曰气痞。但当顺其气。本方大黄黄连。分两既轻。渍以沸汤。绞去滓而
- 《张畹香医案》:卷上
,,用清燥汤。北沙参(八钱)麦冬(五钱)根生地(六钱)生白芍(三钱)陈皮(一钱)知母(三钱)天花粉(三钱)象贝母(五钱)生谷芽(五钱)羚羊角(三钱,先煎)元参(三钱)冬桑叶(一钱半)温邪先里解,而后出表,故能出汗且多,是夹湿之体,肌肝尚蒸蒸然,舌苔仍黑,惟较前减,再当增液托邪,加以开肺,助之出表而全解。地骨皮(四钱)茯苓皮(五钱)黄芩(三钱,酒炒)北沙参(六钱)麦冬(三钱,连心)元参(三钱)根生地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CT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CT表现、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患儿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多见,其次为硬膜下出血及颅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及硬膜外血肿较少见,可合并大片脑梗死灶。有2个以上出血部位者占72.2%。蛛网膜下脑出血、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吸收较好;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蛛网下腔出血合并脑梗死患儿,经随访复查有脑软化灶、脑穿通畸形囊肿及脑积水形成,
- 第四章 单基因病--第一节 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
digreeanalysis)是指将调查某患者家族成员所得到的该病或性状发生情况的资料,按一定格式绘制成图解(系谱)。对某病或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必须进行多个系谱综合分析后方能作出准确结论。 绘制系谱图时采用统一的符号以表示家系中各个成员情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图4-1)。图4-1系谱符号 单基因病遗传方式的基本类型分述如下。 一、常染色体遗传 单基因涉及单个即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的疾病
- 《外科精要》:[卷中]痈疽分表里证论第二十三
脏腑不和,腠理不密,寒气客于经络。或荣血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壅遏不通。或阳气蕴积,则生寒热,寒热不散,皆致前证。又曰∶五脏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疮症,易伤脏膜,多致不救。腑气浮,行于表,故痈肿浮高为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内陷为难治。又曰∶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三寸至五寸为痈,五寸至一尺为疽,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若脉洪数者难治,脉微涩者易治。初觉宜清热拔
- 《伤寒直格》:[卷中伤寒总评]表里证
身热为热在表。言皮肤壮热而反憎寒,非谓自发热燥也。引饮(烦渴)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饮水或小便黄赤,为表里皆有热。身凉不渴,小便清白,则表里皆无热。不言为寒者,盖表里热微,则亦有身表不热而里亦不渴故也。浑身疼痛拘急,表热恶寒而脉浮者,皆为热在表也。引饮、谵妄、腹满实痛,发热而脉沉者,皆为热在里也。胸胁痞痛或呕,而寒热往来,脉在肌肉,不浮不沉,则邪热半在表、半在里也。夫邪热在表而浅,邪微而畏正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五伤寒门]伤寒表里证
伤寒身热,为热在表,引饮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渴,或小便黄赤,为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小便清白,为表里俱无热。身疼拘急,表热恶寒,而脉浮者,皆为热在表也。引饮谵妄,腹满实痛,发热,而脉沉者,皆为热在里也。胸胁痞痛,或呕而寒热往来,脉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里也。《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公元1115-1234年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
【摘要】目的研究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与CT证实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14例,男10例,女4例,日龄28~56天,所有病例均做了头颅CT平扫。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出血7例,脑实质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2例,出血量5~80ml。单部位出血6例,多部位混合出血8例。脑水肿5例。结论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晚发性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多见,多部位混
-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病人的健康教育
效地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克服了不良心理,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及生存质量,防止了不良的转归。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教育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突出表现有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双链DNA抗体),并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造成几乎周身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可能受累。肾功能衰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因其病程迁延、易反复,预后差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