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

目录

1 拼音

liú zhù

2 英文参考

gravity abs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ep multiple abs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multiple absces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流注:1.病名;2.人身气血流动不息;3.针灸取穴的一种方法。

4 病名·流注

流注(deep multiple abscess)为病名[1]。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又名马瘼[1]。是指以好发于肌肉深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此处未愈,他处又发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脓肿[2]。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

《纱科真诠》:“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

《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突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

流注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

流注因病因、发病原因及病情不同,而有许多病名,如发于夏秋之间的称暑湿流注;由于疔、疖后引起的,称余毒流注;产后恶露停滞或跌扑损伤而引起的,称瘀血流注;仅发于髂窝部的,称髂窝流注。但其病机、证治基本相似。

4.1 病因病机

由于毒邪内侵,当气血虚弱之时,流窜不定,致使肢体深部发病,肌肉组织结块或漫肿、有单发或多发,久而成脓,溃后脓尽可愈,或此愈彼发[2]

暑湿流注因夏秋季节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余毒流注因患疗疮、疖、痈失治误治,或温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流注入于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恶露停滞,经络为气血壅滞而成。

髂窝流注除由感受暑湿之邪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皮肤破损或生疮疖,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4.2 流注的诊断

流注多发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部等处。

开始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按之微热,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等。以后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左右,肿块中央皮肤微红而热,按之中软而应指:伴壮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等症。溃后脓出黄稠或白粘脓水,或夹有瘀血块。脓出后肿消痛止,硬块渐消,身热也退,食欲渐增,约经2周左右,脓尽收口而愈。

若溃后身热不退,应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常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伴壮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等正虚邪恋之证。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是为毒传脏腑,导致内陷变证或引发内痈。

4.3 需要与流注鉴别的疾病

4.3.1 流痰

流痰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需6—12个月。

4.3.2 环跳疽

环跳疽疼痛在髋关节部位;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甚则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作髋关节穿刺来鉴别。

4.3.3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多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如患在髋关节,屈曲程度较轻,不会化脓溃破。

4.4 流注的分类

由于发病的原因、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分为湿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湿流注、湿毒流注、缩脚流注、骼窝流注、锁脚流注、锁脚马𤷍、关节流注、冷流注等[2]

4.4.1 湿痰流注

湿痰流注为流注病的一种[3]。因脾虚气弱,湿痰内阻,复感邪毒,流溢于营卫肌肉之间所致[3]。《疡医大全》卷二十九:“湿痰流注初起肿痛无头,皮色不变,久而不治,则发热作脓。”溃后脓液稀白,脓尽渐愈[3]。治疗:初起木香顺气饮,佐以健脾化痰之剂;外用冲和膏敷贴,或艾条灸,促其消散;溃后服托里透脓汤;日久难敛脓稀者,宜补益气血,服人参养荣汤;并参见附骨疽溃后治疗[3]

4.4.2 余毒流注

余毒流注(deep multiple abscess due to remnant toxin)是指余毒不尽,毒邪走散,以疮疡伴有转移性脓肿,寒战高热,甚至有神昏谵语等全身症状的多发性脓肿[3]

4.4.3 瘀血流注

瘀血流注(deep multiple abscess due to static blood)为病证名[4]。流注的一种[4]。是指以局部肿块呈带状,红肿刺痛,按之坚硬,可几处串联为特点的多发性脓肿[4]。因跌仆损伤,或产后恶露未尽,瘀滞经络,湿热毒邪乘虚而入,结而为肿,形成本病[4]

瘀血流注相当于深部脓疡[4]

初起局部肿胀,触之坚痛,皮色微红或青紫;继而皮色焮红灼热,并可向周围蔓延,伴有恶寒发热,骨节疼痛等症[4]。久后成脓,破溃脓尽收口而愈[4]。相当于深部脓疡。治宜行气、活血、解毒[4]。因跌仆损伤所致者,宜服散瘀葛根汤;产后瘀血所致者,宜服通经导滞汤加减;若脓成则切开引流,按痈疽溃后治疗[4]

4.4.4 暑湿流注

暑湿流注(deep multiple abscess due to summer dampness)为病证名[5]。流注的一种[5]。是指夏秋季节发生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5]。多因先受暑湿、继则寒邪外束于营卫肌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而成[5]

暑湿流注类似西医的多发性脓肿[5]

局部为白色漫肿,微热疼痛;并伴有恶寒发热、胸闷食少、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5]。成脓后肿块增大,疼痛加剧[5]。溃后流出黄稠或白黏脓液。脓尽收口,愈后往往他处又起[5]。类似多发性脓肿[5]。治宜解毒清暑化湿为主[5]。方用六一散加佩兰、藿香、地丁、黄芩、栀子、桃仁。早期外用如意金黄散(膏);若脓成则切开引流、按痈疽溃后治疗[5]

4.4.5 湿毒流注

湿毒流注为流注病的一种[6]。常因寒热湿毒流注小腿肌肤[6]。症见疮形平坦,状如牛眼,脚跟漫肿,色紫或紫黑,溃后脓水浸渍蔓延,日久不敛[6]。类似小腿硬缘性溃疡[6]。治宜服荆防通圣散加木瓜、牛膝、防己、苍术消之;若患处至晚发烧者,宜服当归拈痛散加牛膝,外搽三妙散;若肿痛已消,溃而不敛者,外搽轻粉散或隔纸膏贴之[6]

4.4.6 缩脚流注

缩脚流注为流注病的一种[6]。常因寒热湿毒流注小腿肌肤[6]。症见疮形平坦,状如牛眼,脚跟漫肿,色紫或紫黑,溃后脓水浸渍蔓延,日久不敛[6]。类似小腿硬缘性溃疡[6]。治宜服荆防通圣散加木瓜、牛膝、防己、苍术消之;若患处至晚发烧者,宜服当归拈痛散加牛膝,外搽三妙散;若肿痛已消,溃而不敛者,外搽轻粉散或隔纸膏贴之[6]

4.4.7 锁脚流注

锁脚流注即锁脚马𤷍[7]。流注病的一种[7]。发于踝关节处,初起肿痛、跛行、皮色不变,久则患脚为马蹄形,局部压痛,小腿肌肉萎缩[7]。当脓肿形成后,溃后脓液清稀,久不收口,形成窦道[7]。类似踝关节结核[7]

4.4.8 关节流注

关节流注为流注病的一种[8]。多因暑湿、外伤、病后余毒等客于经络,流于关节所致[8]。症见被侵关节肿胀、酸痛、久则发热、并有波动、伸屈受限,甚则疼痛剧烈、关节不能活动、全身发热、食少无力[8]。类似化脓性关节炎[8]。治疗:因暑湿所致者,服五神汤加豆卷、佩兰、苡仁;因外伤瘀血所致者,服活血散瘀汤加三七、乳香;因外感热病后余毒所致者,服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兼神昏惊厥者,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8]。如成脓者用透脓散内服;溃后脓出不敛者,外撒生肌散,太乙膏敷贴[8]

4.4.9 冷流注

冷流注为流注病的一种[9]。流注冷证多附骨而生,内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若误用刀针,则流出瘀黑血,或如屋漏汁[9]。类似骨脓疡[9]。治宜内服阳和汤,外用回阳玉龙膏,稍缓后再加生姜、肉桂、白芷、草乌等分,热酒调敷[9]

4.5 流注的辨证治疗

4.5.1 热毒壅结

4.5.1.1 症状

发病前有疗疮、痈、疖等病史。四肢或躯干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肿胀掀热,肿块色白或微红;伴高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4.5.1.2 辨证分析

热毒之邪人于营血,热毒与气血相搏,瘀结不散,郁阻于肌肤,故有肌肉肿痛;热毒与正气交争,故高热;热毒扰乱心神,故神昏谵语;热邪耗伤津液,故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热毒炽盛之象。

4.5.1.3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行瘀。

4.5.1.4 方药治疗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脓成时,加当归、皂角刺、穿山甲活血排脓托毒;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服。

4.5.2 暑湿阻遏

4.5.2.1 症状

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胸闷呕总,头痛头晕,四肢关节酸痛;胸部可布白瘩,大便秘结或溏泻,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5.2.2 辨证分析

夏季感受暑湿之邪,暑湿熏蒸壅阻肌肤,故见恶寒发热,胸闷呕恶,四肢关节酸痛;暑湿困阻清阳,故见头痛头晕;热盛伤津,故见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湿盛则濡泻,故见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暑湿兼热之象。

4.5.2.3 治法

清暑解毒化湿。

4.5.2.4 方药治疗

五神汤加藿香,鲜佩兰、六一散,醒消丸3g分2次吞服。热重,加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脓成者,加当归、炙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脓。

4.5.3 正虚邪恋

4.5.3.1 症状

发作多次,脓肿肿势平塌,脓如败浆,新肉难生,隐隐作痛;伴神疲体瘦,热退不尽,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弱。

4.5.3.2 辨证分析

由于脓肿多处多次发作,耗伤气血,无力托毒,故见脓肿肿势平塌,脓如败浆;气血不足,则新肉难生;余毒之邪留恋,故热退不尽;脾虚失其运化,气血亏虚致机体失养,故纳差、神疲体瘦;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弱为正虚邪恋之象。

4.5.3.3 治法

益肝补血,清解余毒。

4.5.3.4 方药治疗

四妙汤加白芍、白术、白芷等。

4.6 外治法治疗流注

流注初起用金黄散、玉露散外敷,局部消肿止痛;脓成宜切开排脓,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继用红油膏盖贴。

4.7 流注患者日常保健

1.及时处理疔、疖及皮肤破损等。

2.患病之后应卧床休息,以防流注再发它处。

3.宜加强营养,并多饮开水或以新鲜西瓜汁代茶饮:

4.髂窝流注愈后患肢功能障碍者,应适当作下肢伸屈功能锻炼,或早期进行牵引。

5 人身气血流动不息·流注

流注指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10][10]。流:流动;注:注入[10]。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云:“……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

针灸学中的“子午流注”,便是说人身的气血,是随着十二时辰的转移而流动灌注于全身的,其中包括阴阳相合、刚柔相济、气血盛衰、时穴开阖等基本论点[10]。这些论点的综合,就构成了子午流注的基本理论,并以此定出取穴规律[10]

6 针灸取穴的一种学派术语·流注

流注为针灸取穴的一种学派术语,如子午流注[10]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58.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8.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1.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1.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0.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