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

目录

1 拼音

liú xián

2 英文参考

saliv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aliv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ialorrh(o)e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ribble,saliv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ribbli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rive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rooli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ydrostom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yperptyalis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tyalorrhe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livat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alis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alorrhe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alos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流涎(salivation[1][2])为症状名[3]

《中医药学名词》(2004):流涎是指口中不自觉地或不由自主地频频流出唾液的表现[3]

《中医药学名词》(2010):流涎是指两岁以后,口中不由自主地频频流出唾液的表现[3]

4 症状

患者口角流涎,难以控制[3]

5 病因病机

《张氏医通》:“夫脾主涎,脾虚则不能收摄,多兼流涎。”多因脾热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常,不能收摄所致[3]

6 关于脾风多涎

脾风多涎指小儿因脾经有风而致多涎的症状[4]。由于风邪上逆,导致脾胃气机不和,以致涎液上壅,乳汁不下,甚则昏昏多睡[4]。治宜调和脾胃,疏风豁痰[4]。用防风散(防风、羚羊角、人参、枳壳、甘草、半夏)[4]

7 关于脾热多涎

脾热多涎指脾经风热上壅而多涎[5]。《太平圣惠方》:“儿多涎者,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也。”治宜清脾泄热[5]

8 关于脾冷多涎

脾冷多涎又名捏破涎涡儿[5]。《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上。”治宜温中健脾。用益黄散、理中丸[5]

9 关于脾虚多涎

脾虚多涎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6]。《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6]。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6]

1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0.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1.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