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痰

目录

1 拼音

liú tán

2 英文参考

chronic suppurative abscess of bones and joint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lowing phleg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流痰(flowing phlegm 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为病名[1]。见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三。是指发生于骨和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2]。本病变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2]。为无头疽的一种[2]。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2]。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外科医案汇编》:“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

流痰的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发生在胸前的,叫鸡胸痰等。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

流痰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2]

4 流痰的病因病机

流痰的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或跌仆损伤,气血不和而诱发[2]

流痰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充,骨骼柔嫩,或外来损伤,致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筋骨而发病。成人多因劳倦内伤,肾精亏损,骨骼空虚,正不胜邪,风寒痰浊乘虚而入,侵袭经隧骨髓而成。总之,本病的形成,先天不足,肾亏骼空,是病之本;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是病之标。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其始为寒,其久为热;当其化脓之时,寒化为热,肉腐成脓;后期则阴虚火旺,虚火灼津;又由于脓水淋漓不断,常出现气血两虚的证候。

5 流痰的症状

流痰的发病部位以脊椎、髋关节为多,次为膝、踝、肩、肘、腕关节[2]

病初局部酸胀微肿,不红、不热、不痛;久则漫肿疼痛成脓,周围肌肉萎缩;后期由于阴亏火旺,可有午后潮热、盗汗、身困无力、食少、溃流清稀脓液及败絮样物,久则疮口凹陷,周围色紫,形成窦道,不易收口[2]

6 流痰的诊断

流痰多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常可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尤以肺结核最多。发病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为下肢髋、膝、踝关节,其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一般多单发。

初期:骨内虽有病变,但外形症状不明显,不红不热,也不肿胀,仅觉患处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休息后可减轻。全身症状不明显。

中期: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病变部位渐渐肿起,病变附近或较远处形成脓肿,不红不热或微红热。脓熟时,患处皮肤出现透红一点,按之应指。

后期:溃破之后,疮口流脓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易形成瘘管,难以收敛。如病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若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至二便失禁。如病久元气不支,食欲减退,则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萎顿,或伴有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或伴午后潮热,骨蒸盗汗,咽千口燥,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渐成骨痨,预后较差。如脾胃未败,尚有治愈可能。凡病变在大关节者,治愈率较低;若在小关节者,则治愈率较高。

流痰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流痰又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病变在颈椎部者,患者常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其脓肿多出现于颈部,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

病变在胸椎部者,背脊骨外突,状如龟背,走路时常以两手支撑腰胁,其脓肿多出现于肾俞附近。

病变在腰椎部者,脊骨突出不明显,腰部挺起如板状,。行动不便。小儿如患此症,腰部僵直,失去正常生理前凸曲线。其脓肿大多出现于少腹、胯间或大腿内侧。

病变在髋关节部者,患肢关节伸屈困难,大腿、臀部肌肉萎缩,两臀部肌肉不对称,可有跛行;患处不痛,痛反在膝部。脓肿可出现在髋关节附近或大腿外侧较远处。

病变在膝关节部,可出现大小腿肌肉萎缩,尤以大腿肌肉为甚,关节肿胀明显,状如鹤膝,患肢渐渐不能屈伸。脓肿发生在膝关节周围,日久形成脱位或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患肢较正常为短。

病变在踝部,踝关节前后外侧先肿胀,继而流窜向内侧,小腿肌肉萎缩,并呈内翻畸形:脓肿出现在原发病灶附近。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淋巴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沉降增快。X线摄片显示,早期滑膜肿胀,骨质疏松,有脱钙现象,以后关节软骨破坏,或有病理性脱位,骨关节面明显破坏,有死骨形成。

7 需要与流痰相鉴别的疾病

7.1 附骨疽

附骨疽大多发于长骨干骺端;起病较快;开始即有高热;疼痛剧烈,病变处胖肿,靠近关节的干骺端有明显叩击痛。

7.2 流注

流注发于肌肉;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大多为多发性;起病较快;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易收口。

7.3 历节风

历节风虽也发生在关节,日久也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但初起即有寒热汗出;肢节窜痛无定处,且有多发性关节炎病史。

8 流痰的治疗

流痰的治疗,初期宜以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后期疮溃脓成,难于收口,当重扶正[2]。气血亏损者,用人参养荣汤;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2]。亦可采用手术治疗[2]

8.1 辨证治疗

8.1.1 阳虚痰凝

流痰·阳虚痰凝证(flowing phlegm with pattern of yang deficiency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阳虚痰凝,以初起外形既不红热,又不肿胀,仅感病变关节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舌质淡,舌苔薄,脉濡细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1.1 症状

患部隐隐作痛.不红不热,肿胀不显,继而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8.1.1.2 辨证分析

阳气不足,气血亏损,风寒痰浊之邪乘虚侵入筋骨,使骨骼气血失和,寒痰凝集,瘀阻不通,故患处隐痛,功能活动障碍;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故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象。

8.1.1.3 治法

益肾温经,散寒化痰。

8.1.1.4 方药治疗

阳和汤加减。

8.1.2 肝肾两虚

流痰·肝肾两虚证(flowing phlegm with liver-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两虚,以溃脓后疮口排出稀薄脓液,或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如病在四肢关节,患肢肌肉萎缩,畸形,病在颈、胸、腰椎者,则强直不遂,甚或下肢瘫痪不用,形体消瘦,面色晄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盗汗,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数或虚数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3 气血两虚

流痰·气血两虚证(flowing phlegm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流脓稀薄,日久不愈,伴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细或虚大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4 痰化热酿

8.1.4.1 症状

脓局部肿胀明显,肤色转红,脓肿形成,按之应指;身热朝轻暮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8.1.4.2 辨证分析

风寒痰湿之邪蕴久化热,热邪蚀骨腐肉而成脓肿;精气不足,故虽已化热,而呈潮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8.1.4.3 治法

育阴清热,托毒透脓。

8.1.4.4 方药治疗

托里消毒散加减。

8.1.5 阴虚火旺

流痰·阴虚内热证(flowing phlegm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internal heat)是指阴虚内热,以在原发和继发部位渐渐漫肿,皮色微红,形成脓肿,伴有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5.1 症状

破溃后流脓稀薄,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伴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8.1.5.2 辨证分析

素体精气亏损,病后蕴热伤阴,溃后流脓耗伤阴血,皆可致阴液亏损,阴虚生内热,故见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8.1.5.3 治法

养阴除蒸。

8.1.5.4 方药治疗

清骨散加减。

8.2 中医外治法

初期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成脓期可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溃后期用五五丹药线提脓去腐,外敷红油膏,脓尽可用生肌散收口。若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附在药线上,插入窦道引流化管。

8.3 其他治疗

流痰各期五虚象时,可内服鹿角粉,一次3G,或小金片每次4片,或虎挣散每次0.3G,—日2次。

抗痨治疗:用雷米封、链霉素、乙胺丁醇等抗痨药物。

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病灶清除术或关节融合术,彻底治疗原发病灶。

9 流痰患者日常保健

1.增加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2.长期卧床,或并发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帮助其变换体位和擦浴,预防褥疮发生。

3.流痰病变以关节为主,应限制病变关节活动。凡病变在胸、腰椎者,应睡木板床;病变在四肢关节者,应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亦可作皮肤牵引,以保持功能位置。

4.积极治疗肺结核、肠结核等原发结核病灶,以预防流痰的发生。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