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

目录

1 拼音

liú jì nú

2 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刘寄奴

刘寄奴为中药名[1]。出《新修本草》。

2.1 别名

六月霜、化食丹、南刘寄奴[1]

2.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的全草[1]。主产浙江、江苏、江西等地[1]

2.3 性味归经

苦、辛,温[1]。入心、肝、脾经[1]

2.4 功能主治

破血通经,消肿止痛,消食除胀[1]

①治经闭腹痛,产后瘀阻,跌打损伤,食积腹胀,肠炎,痢疾[1]。煎服:9~15g,消食积单味可用至15~30g[1]

②治乳腺炎,鲜品捣敷;创伤出血,研末撒;烧烫伤,研末油调敷[1]

3 菊科植物白苞蒿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刘寄奴

刘寄奴为中药名[1]。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即《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鸭脚艾之别名[2]

3.1 别名

鸭脚菜、四季菜、珍珠菊、鸡甜菜、刘寄奴[2]

3.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的全草[2]。分布华东及中南、西南地区[2]

3.3 性味

辛、甘,平[2]

3.4 功能主治

清肺,利湿,活血,解毒[2]

1.治肺热咳喘,泄泻,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水肿,白带,痛经,闭经,产后瘀滞酸痛[2]。煎服:9~15g[2]

2.治跌打损伤[2]。煎服或捣敷;烫火伤[2]。取汁涂或研末油调敷;外伤出血[2]。研末撒[2]

3.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2]

3.6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内有白苞蒿烯醇(Lactiflorenol)、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对聚伞花素、蒎烯、龙脑、脱肠草素(Herniarin)等[2]。花、叶还含白花蒿素等[2]。预试还含黄酮苷、酚类和氨基酸[2]

本品含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乙酸橙黄胡椒酰酯(Aurantiamide)、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奇蒿内酯(Arteanomalactone)等[2]。本品具抗缺氧作用[2]

3.7 药理作用

白苞蒿烯醇具有明显的解痉、平喘和抑菌作用[2]

4 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辞典》·刘寄奴

4.1 出处

《唐本草》

4.2 拼音名

Liú Jì Nú

4.3 别名

金寄奴(《日华子本草》),乌藤菜(《通志》),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湖南药物志》),苦连婆(《闽东本草》)。

4.4 来源

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于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

4.5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茎有明显纵肋,被细毛。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9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成短柄,边缘具锐尖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蛛丝毛,中脉显着;上部叶小,披针形,长约1.5厘米;下部叶花后雕落。头状花序,钟状,长约3毫米,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总苞片4轮,淡黄色,无毛,覆瓦状排列;外层花雌性,管状,雌蕊1;中央花两性,管状,先端5裂,雄蕊5,聚药,花药先端有三角状附属物,基部有尾,雌蕊1,柱头2裂,呈画笔状。瘦果矩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4.6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树林下。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西、广东等地。主产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4.7 性状

干燥的带花全草,枝茎长60~90厘米,通常已弯折,直径2~4毫米,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常被白色毛茸,茎质坚而硬,折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白色而疏松。叶互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表面暗绿色,背面灰绿色,密被白毛,质脆易破碎或脱落,枝梢带花穗,枯黄色。气芳香,味淡。以叶绿、花穗黄而多、无霉斑及杂质者为佳。

4.8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0.025%,油显黄色。

4.9 炮制

拣净杂质,去根,用水洗净,稍浸,切段,晒干。

《雷公炮炙论》:"(刘寄奴)采得后去茎叶,只用实。凡使,先以布拭上薄壳皮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出,暴干用之。"

4.10 性味

苦,温。

①《唐本草》:"味苦,温。"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4.11 归经

入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脾、膀胱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4.12 功能主治

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①《唐本草》:"主破血,下胀。"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

③《开宝本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

④《本草蒙筌》:"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疼。"

⑤《本草纲目》:"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

⑥《本草求原》:"治心气痛,疳疮出血。"

4.13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4.14 注意

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①《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②《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4.15 附方

①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煎酒服。(《卫生易简方》)

②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疞痛,壮热憎寒。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一两,当归(切,焙)、鬼箭羽各二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③治产后百病血运:刘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二盏,入药煎至一盏,再入酒一盏,再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④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一两。上三味细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备急千金要方》)

⑤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本事方》刘寄奴散)

⑥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太平圣惠方》)

⑦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本事方》)

⑧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⑨治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⑩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二钱。(《濒湖集简方》)

4.16 临床应用

4.16.1 ①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口服芦蒿(狭叶艾)煎剂,观察黄疸型及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5例,均获效果。其中近期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肿大恢复正常或无改变,肝功能检查正常)23例,明显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肝肿大恢复正常或无改变,肝功能检查麝香草酚浊度试验进步,其它项目正常)2例。平均治愈时间20天。对症状及体征的疗效比较满意,尤以食欲恢复最为迅速而显着,平均治疗2天后食欲好转,9天后恢复正常。肝功能的恢复,以转氨酶下降较快,平均16.5天恢复正常;黄疸型病人(19例)血清胆红质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3.8天;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在异常的12例中有10例平均24.7天恢复正常。治愈病例在出院后3个月内有13例进行了肝功能复查,其中12例正常;1例在出院后1个月复查,谷丙转氨酶在119单位以上(可能与过早停药及立即进行强体力锻炼有关),再用芦蒿治疗后又恢复正常。制剂及用法:芦蒿全草(干品)洗净切碎,水煎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药液,浓缩至每500毫升药液含生药500克,加适量防腐剂。成人日服2次,每次50~100毫升,儿童酌减。同时辅以维生素B1、维生素C及酵母片口服;高热患者或少数初期不能进食者则给予适量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入1~3天。个别患者短期服用上述剂量的芦蒿煎剂后,肝功能恢复不快,经加倍服用后则很快恢复正常。因此认为,在治疗效果不显著时,成人剂量可加大到每日200克(生药),未发现不良反应。曾有1例患者日服煎剂250毫升,亦无副作用发生。

4.16.2 ②治疗烧伤

取刘寄奴(品种未详)全草40克,冰片1克,分别置灭菌孔钵中研细。混合后再加入干热灭菌处理过的香油适量(约60毫升),调成稀薄糊状外用。用时搅匀,如有块状凝结必须搅拌、磨细后再使用。治疗第Ⅱ、Ⅲ度烧伤24例,有的敷2~4次,经3~5天即愈,有的换药6~10次,历时2~3周始愈。对严重烧伤患者应注意全身合并症的处理,如输液、输血、输血浆,及抗菌素的应用等。

4.17 备注

商品刘寄奴,各地所用品种很不一致。唯上述一种与《本草》所载近似,但仅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习称"南刘寄奴"。另一种"北刘寄奴",系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带果全草,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虽与《本草》所载者不同,但亦有较长的使用历史。参见"铃茵陈"条。

此外,四川所用的刘寄奴为菊科植物狭叶艾的全草,又名红陈艾、芦蒿。其特征:茎呈红紫色。叶通常3~4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部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立,成穗状圆锥花丛;苞片略被白色细柔毛。

4.18 摘录

《*辞典》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