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府胀

目录

1 拼音

liù fǔ zhàng

2 英文参考

flatulence of six fu organ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六府胀为病证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指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胆胀、膀胱胀、三焦胀[1]

4 胃胀·六府胀

胃胀为病证名[2]。胀病之一[2]。《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医醇賸义·胀》:“胃为水谷之腑,职司出纳。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当平胃祛寒,温中平胃散主之。”

5 大肠胀·六府胀

大肠胀为病证名[3]。胀病之一[3]。《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医醇賸义·胀》:“大肠为传道之官,居小肠之下,司变化而出糟粕,寒气上逆,变化失度,故肠鸣腹痛而有水声,重感于寒,故完谷不化也。当温通肠胃,上下兼顾,未可徒治大肠也,顾理脏汤主之。”

6 小肠胀·六府胀

小肠胀为病证名[4]。胀病之一[4]。《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医醇媵义·胀》:“小肠为受盛之官,居胃之下,受盛水谷而分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寒气上逆,则化物不出,故小腹膜胀,引腰而痛也。当分理水谷,俾二便通行,则胀满自解,通幽化浊汤主之。”

7 胆胀·六府胀

胆胀为病证名[5]。胀病之一[5]。《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医醇賸义·胀》:“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血皆少,为清静之腑,寒气于之,故胁痛口苦;气郁不舒,故善太息也。当轻扬和解,后辛汤主之。”

8 膀胱胀·六府胀

膀胱胀为病证名[6]。胀病之一[6]。《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医醇賸义·胀》:“膀胱主藏津液,气化则出。盖水气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气化渗入,然后能出。寒气上逆,则水气窒塞不通,故少腹满而小便癃也。当理气行水,俾寒水得其阳而通利,既济汤主之。”

9 三焦胀·六府胀

三焦胀为病证名[7]。为胀病之一[7]。《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奇效良方·胀满》:“若其不升降,痞结胸中,三焦相混,大小便不通,卒然胀满,脉来沉伏,为三焦胀也。又有虚实之分,虚者皮肤壳壳然而坚,不痛而气满,治以升降气道,温补脾元即复矣。实者内夹宿食,邪实于内,按之坚痛,当以疏气涤实可也。”《医醇媵义·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状其气与水之流行,而究无实在形质。受寒气逆,故气满于皮肤之中,因无形质,故虽胀而轻轻然不坚也。当调和气血,疏导行水,通皮饮主之。”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78.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9.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