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钩藤汤

目录

1 拼音

líng jiǎo gōu téng tāng

2 英文参考

lingjiao gouteng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ngjiao Gouteng Tang[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ornus Antelopis and Uncariae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羚角钩藤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通俗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下)9g、霜桑叶6g、菊花9g、生地15g、生白芍9g、川贝母12g、淡竹茹15g、茯神木9g、生甘草3g,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功效。主治肝热生风证。本方为主治肝经热盛动风病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者。

4 《通俗伤寒论》方之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汤有强大的降血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抗氧化损伤、抗炎作用,因此对妊娠期高血压、高血压病有着十分积极的根本性治疗作用;同时有着强大的镇静、抗惊厥作用,这对其所适应证中的惊厥起到决定性的对症治疗作用;其抗病原微生物谱广泛,且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这对乙型脑炎的病原治疗尤为重要;同时对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功能有着调节作用,这就从病因上解决了高血压病、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问题。因此该方剂对高血压病、妊娠期子痫、乙型脑炎应当有一定疗效,但是上述3种适应证均是危重症,抢救不及时,如果出现惊厥持续状态、严重脑水肿、脑疝时应配合西药镇惊、吸氧、降颅压等治疗。[1]

4.1 组成

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下)9g、霜桑叶6g、菊花9g、生地15g、生白芍9g、川贝母12g、淡竹茹15g、茯神木9g、生甘草3g[2]

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入)9g、霜桑叶6g、滁菊花9g、鲜生地15g、生白芍9g、川贝母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5g、伏神木9g、生甘草3g。[3]

4.2 功效与主治

羚角钩藤汤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功效。主治肝热生风证。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3]

4.3 方解

羚角钩藤汤主治因热邪传人厥阴,肝经热盛所致的热极生风证,治宜清热凉肝熄风为主,配合增液舒筋为法。方中羚羊角入肝经,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解痉,共为君药。配伍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3味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药物与羚羊角、钩藤等清热凉肝熄风药并用,标本兼顾,可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功;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凉肝熄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剂。[3]

本方治证为热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由于热灼阴伤,热极动风,风火相煽,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厥。治宜清热凉肝熄风为主,配合增液舒筋为法。[3]

4.4 临床运用

[3]

羚角钩藤汤为主治肝经热盛动风病证的代表方剂。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4.4.1 加减法

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配合紫雪、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同用;热毒甚者,可加板蓝根、大青叶;热盛津伤较甚者,酌加玄参、麦冬、天冬、石斛等以养阴增液。

4.4.2 使用禁忌

若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而病属虚风者,不宜应用。[3]

4.5 现代适应证

羚角钩藤汤适用于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者[4]

羚角钩藤汤现代常用于治疗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者。

4.5.1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大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当蚊虫叮咬带乙型脑炎病毒的猪或人再去叮咬正常人时,部分免疫功能较差的人则会发病。乙脑病毒进入血液循环首先形成病毒血症,当人体抵抗力强时,病毒很快被消灭,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若病毒量大,人体抵御力低则进人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元变性、坏死、噬神经细胞现象,特异性动员被激活的炎性细胞。大脑皮质、深部灰质神经核、脑干、小脑乃至脊髓等部均可有广泛的损伤,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是脑损伤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脑及有关中枢神经组织血管扩张、充血、血流淤滞,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出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4]

4.5.2 高血压

高血压一般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一般所说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精神紧张、超负荷脑力劳动、高盐、低钙、高蛋白饮食以及饮酒等有关。发病机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导致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血管紧张素等各种神经递质浓度及活性异常,使周围小动脉紧张性增加,阻力增强;二是肾性水钠潴留如肾小球病变等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强;三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周围小动脉收缩;四是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如钠泵、钙泵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Ca2+增高,导致血管阻力增强;五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进而肾水钠重吸收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主要病变为初始小动脉紧张性增高,继而小动脉壁肥厚、管腔变窄,以致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导致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视网膜动脉痉挛、渗出和出血、肾小球动脉纤维化和硬化而发生肾功能衰竭。[4]

4.5.3 妊娠子痫

妊娠子痫是指妊娠晚期、产前或产后或产时眩晕头痛,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且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少顷可苏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该病是妊娠期高血压病的一种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机制复杂,主要因素有:①免疫机制,妊娠被认为是成功的自然同种异体移植,患者同种异体抗原如滋养叶细胞抗原超负荷,影响子宫胎盘血管床的发育和重铸过程;母胎免疫平衡失调,封闭抗体产生不足,保护作用减弱;患者蜕膜细胞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保护性免疫反应降低,巨噬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IL-1使血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内皮素、纤溶酶原激活物-1等含量增加,造成毛细血管内高凝状态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患者夫妇、母婴HLA-DR4出现频率增高,可直接作为免疫基因影响巨噬细胞呈递抗原;同时使疾病致病基因连锁不平衡以及母胎间抗原呈递及识别功能降低,导致封闭抗体产生不足,最终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②胎盘浅着床亦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细胞毒性物质和炎性介质如氧自由基、过氧化脂质、肿瘤坏死因子、IL-6等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从而使血管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如NO、PGI2分泌减少而血管内皮收缩因子如TXA2等增加,致使血压升高。④胰岛素抵抗以及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NO合成下降及脂质代谢紊乱,影响前列腺素E2合成,从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升高血压。⑤营养缺乏如低蛋白血症,钙、镁、锌、硒缺乏,血清钙下降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硒可防止脂质过氧化物损害,维生素E、维生素C为抗氧化剂,锌是核酸及蛋白合成的重要元素,这些均可导致血压升高。⑥遗传因素。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小血管痉挛,各脏器多系统灌流不足、缺血缺氧,可导致母儿严重危害或死亡。[4]

4.6 药理作用

[5]

4.6.1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钩藤所含钩藤碱及异钩藤碱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抑制房室传导,抑制心肌细胞自律性,抑制异位节律点,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钩藤煎剂及钩藤总碱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阻滞交感神经及神经节、抑制神经末梢递质释放等,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且重复给药无耐受现象,对自发性及肾性高血压均有显著降血压作用;同时钩藤碱能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胶原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TXA2生成,抑制MDA生成,抑制血小板因子Ⅳ释放,对肺血栓、脑血栓及静脉血栓均有对抗作用。羚羊角水解提取液静脉注射亦可使血压迅速下降。臣药桑叶亦有降血压作用,同时能显著延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时间,抑制血液凝固。菊花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增加心肌耗氧量并加强心肌收缩力,还有降压作用。佐药鲜生地水煎剂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但重复给药有快速耐受现象,同时能降低肾性高血压的死亡率。地黄煎剂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白芍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肌缺血;白芍水提取物及白芍总苷均能抑制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轻血小板血栓的湿重。甘草所含甘草酸能抑制磷酸二酯酶A2活性及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能抗心律失常;甘草次酸静脉滴注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并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川贝所含川贝碱亦有降血压作用,平贝母水溶部分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该方剂各味中药降血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冠脉血流等作用是一致的,这对高血压病、妊高征、子痫以及乙型脑炎发作过程中产生的循环障碍有着十分积极的治疗作用。

4.6.2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钩藤甲醇提取物可有效地保护脑缺血对海马CA1区神经元所造成的损伤,钩藤碱能降低NO的生成,增加大脑缺血再灌注组织中SOD、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自由基、MDA及NO含量,因此对大脑缺血所造成的损伤有保护作用;钩藤水提液以及所含钩藤碱、异钩藤碱等多种物质可通过阻滞Ca2+内流对谷氨酸诱发的神经细胞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阻滞5-HA2A受体和部分兴奋5-HA1A受体对抗颤搐反应,通过调节脑内多巴胺系统而具有镇静作用。羚羊角粉剂、水煎液均具有十分显著的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臣药菊花具有解热作用。佐药鲜地黄能显著加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白芍煎剂、白芍总苷以及所含牡丹酚有显著的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同时与甘草合用时与甘草中FM100的镇静、抗惊厥作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甘草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甘草酸静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活性,减轻脑水肿。茯神木具有镇静安神作用。

可见该方剂上述各味中药具有一致的镇静、抗惊厥作用,同时对脑缺血再灌注脑细胞损伤及凋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加之该方剂对血压、血液流变学的积极影响,故对其适应证不仅具有显著的对症治疗作用,也从根本上保护了大脑功能。

4.6.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从君药钩藤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对免疫系统有刺激作用,同时钩藤总碱也有抗组胺作用。臣药桑叶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生地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DNA合成、蛋白质合成及IL-2产生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同时可阻断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的某些环节而对免疫功能起到保护作用。白芍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可依机体状态而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免疫功能亢进者下降,功能低下者增强。甘草不仅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诱导干扰素,同时甘草酸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使IL-1及体内抗体产生增加;甘草多糖为淋巴细胞的一种新的分裂原,可激活淋巴细胞增殖;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对过敏性休克具有保护效应;甘草甜素可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甜素还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甘草次酸可升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

4.6.4 对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臣药桑叶所含桑叶多糖腹腔注射可提高血中胰岛素水平而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菊花水煎剂能激活胆固醇羟化酶,从而可加速胆固醇代谢,保持血清总胆固醇正常水平,提高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有危害作用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浓度,在高脂膳食情况下有抑制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地黄煎剂有报道认为具有降血糖作用,能减轻糖皮质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及功能低下;能使甲亢大鼠肾脏β受体最大结合容量恢复正常:白芍及所含总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双相调节作用;同时能调节血清脂质、MDA、TC/LDL,大剂量的白芍总苷能升高HDL。竹茹能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甘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内分泌调节能力,起到扶正固本的治疗作用;甘草酸能明显降低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甘草酸单胺也能显著降低胆固醇、β-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甘草还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从而防止脂质沉积于血管内,防止动脉硬化;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及类似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解毒作用,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甘草与芍药组成的芍药甘草汤能明显增加垂体多巴胺受体的活性,并直接作用于卵巢,促进排卵;甘草次酸还能抑制睾酮生成。

可见该方剂对血脂、血糖代谢有积极调整作用,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生殖腺等也有调节作用,这对于高血压病以及妊娠期子痫内分泌代谢紊乱的治疗十分必要。

4.6.5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桑叶及鲜桑叶煎剂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大部分酵母菌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热稳定性强、抑菌浓度低、抑菌pH范围广的特点,桑叶水煎剂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以及多种致病性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菊花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菊花对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钩端螺旋体、艾滋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佐药鲜地黄汁及地黄煎剂对须疮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白芍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除上述大部分细菌外,对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伤寒及乙型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以及上述大部分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芍总苷还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川贝母醇提取物对上述大部分细菌及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竹茹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使药甘草除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幽门螺旋体杆菌有抑制作用,同时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甘草多糖对水疱性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较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艾滋病毒,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热水提取物对华支睾吸虫有杀灭作用,甘草煎剂对阴道滴虫及阿米巴原虫也有杀灭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抗菌、抗病毒范围相当广谱。

4.6.6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钩藤及所含钩藤碱能降低脑内NO生成,增加缺血再灌注大脑组织中的SOD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自由基、MDA和NO的含量。臣药桑叶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炎性水肿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菊花能显著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同时菊花可明显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杭白菊还有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菊花提取物还能提高心脑耐缺氧能力;对生物膜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损伤有保护作用。佐药生地煎剂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作用,能增强GSH-Px的活性,降低LPO含量,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损伤作用。白芍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炎作用,对多种实质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白芍总苷,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水肿和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白芍水提物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其所含白芍总苷及丹皮苷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作用,能显著抑制LPO生成,对巨噬细胞产生的H2O2也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且能对H2O2所致人RBC损伤性溶血均可显著抑制。川贝能明显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使药甘草具有保泰松和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可抑制自由基及LPO的生成,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损伤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各味中药是一致的,这正切中其所适应证的发病机理。

4.6.7 微量元素的作用

羚羊角中含有大量钙。地黄中含有铁等20种微量元素。川贝母含有钾、钠、钙、锌、铁、锰、钴等10种微量元素。其他各味中药分别含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等、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这对由于营养素缺乏所致的妊娠期子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各种元素的作用详见下一节镇肝熄风汤。

4.7 歌诀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5]

4.8 出处

《通俗伤寒论》

5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羚角钩藤汤

5.1 处方

羚角片(用代用品)一钱半(先煎),霜桑叶二钱,京川贝四钱(去心),鲜生地五钱,双钩藤三钱(后入), 滁菊花三钱,茯神木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八分[6]

羚羊角一钱五分(先煎代水),桑叶二钱,川贝母四钱,鲜生地黄五钱,钩藤(后入)、菊花、茯神木、白芍药各三钱,生甘草八分,鲜竹茹五钱(先煎代水)[7]

羚角片4.5克(先煎)霜桑叶6克 京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入)滁菊花9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5克

5.2 功能主治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羚角钩藤汤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功效。主治肝风上扰,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瘈疭,狂乱痉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孕妇子痛,产后惊风。

羚角钩藤汤功能凉肝息风,增液舒筋[7]。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而致的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及妊妇子痫,产后惊风等症[7]

5.3 用法用量

用淡竹茹五钱(鲜刮,与羚角代用品先煎代水)[7]

水煎服[7]

用鲜淡竹茹15克与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上药服。

5.4 方解

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熄风,为臣药;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竹茹、贝母清热除痰,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效。

方中羚羊、钩藤、桑叶、菊花凉肝息风定痉;川贝母、茯神、竹茹清热化痰安神,防热邪生痰,蒙蔽心窍;鲜生地黄、白芍药滋阴养血,柔肝舒筋;生甘草缓肝急,和诸药[7]。合用而为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方[7]

5.5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84-485.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81.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81-482.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82-484.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3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