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

目录

1 拼音

lí lú

2 英文参考

herba veratri nigri[朗道汉英字典]

rhizoma veratri[朗道汉英字典]

Eranthis hyemal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llebor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eratri nigri,rhizoma et rad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lack falsehellebor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藜芦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旱葱、毒药草、七厘丹。为百合科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或毛穗藜芦V. maackii Regel 等的根及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苦、辛,寒,有大毒。人肺、胃经。吐风痰,杀虫。1.治中风痰壅,癫痫,喉痹。内服:研末,0.3~0.6g,温水送服以催吐。2.治疥癣,恶疮,研末加生油调成软膏外涂。内服过量易中毒,轻者眩晕、剧吐,重者便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震颤、痉挛、失明、昏迷,甚至呼吸抑制而死亡。孕妇忌服。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本品含介芬胺、玉红介芬胺(Rubijervine)及藜芦酰棋盘花碱(Veratroyl  Zygadenine)等多种生物碱。总碱有明显而持久的降低血压作用,但必须静脉注射,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粉剂对口、鼻、眼黏膜有刺激作用。水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4 饮食禁忌

服用藜芦忌吃狸肉和生菜[2]

5 藜芦中毒

藜芦又名人头发、山葱、丰芦、山苞米、钮葱、葱葵等,为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含有藜芦碱及其他生物碱如介芬脂、假介芬胺、计明胺碱等。主要药理作用有降压催吐,抗真菌,杀虫作用等。[3]

5.1 不良反应机制

藜芦全株有毒,以根的毒性最大,致毒成分为天目藜芦碱、绿藜芦碱等。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还可以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使之先兴奋后麻痹而致各种心律失常、呼吸循环衰竭等。[3]

5.2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min~2h,大量服用后出现口周麻木,咽喉及舌有针刺感,上腹部及胃肠有灼热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流涎、出汗、视物不清、视黄、视矇,甚至失明。严重时心慌、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胃胀、便血、抽搐、痉挛、嗜睡、意识丧失、瘫痪,最后可致呼吸心跳停止。外用致皮肤黏膜肿痛、糜烂。[3]

5.3 治疗

藜芦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促进毒物排出: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1%鞣酸溶液洗胃,用硫酸镁导泻,口服2%~3%药用炭混悬液或口服通用解毒剂。静脉输注5%的葡萄糖盐水注射液。

2.对症治疗: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1mg,根据中毒情况可每隔15~30min注射一次,直至心率增加,血压上升为止;心脏被抑制者可给予洋地黄类药物,血钾低者补钾,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6 《全国中草药汇编》:藜芦

6.1 拼音名

Lí Lú

6.2 别名

黑藜芦、山葱、大叶藜芦、棕包头、人头发、七厘丹

6.3 来源

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以根部或带根全草入药。5~6月末抽花茎前采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6.4 性味

辛、苦,寒。有毒。

6.5 功能主治

祛痰,催吐,杀虫。用于中风痰壅,癫痫,疟疾,骨折;外用治疥癣,灭蝇蛆。

6.6 用法用量

0.5~1钱;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6.7 注意

内服宜慎,孕妇忌服。不宜与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同用。

6.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7 《中华本草》:藜芦

7.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1. 陶弘景:藜芦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2.《蜀本草》:《图经》云,葬芦,叶似郁金、秦充、蔑荷等,根着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雕估。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阴干。

3.《本草图经》:黎芦,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

7.2 拼音名

Lí Lú

7.3 英文名

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7.4 别名

葱苒、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葱苒、葱炎、藜卢、鹿白藜芦、鹿葱、憨葱、葱芦、葱管藜芦、旱葱、人头发、毒药草、七厘丹

7.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藜芦、牯岭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及毛叶藜芦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eratrum nigrum L. 2.Veratrum schindleri Loes.f. [V.cavaleriei Loes.f.;V.maximowiczii auct. Non Baker]. 3.Veratrum maackii Regel [V. mandschuricum Loes.f.]. 4.Veratrum dahuricum(Turcz.)Loes.f.[V.album L. var. dahuricum Turcz.]. 5.Veratrum grandiflorum (Maxim.)Loes.f.[V.puberulum Loes.f.]

采收和储藏: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

7.6 原形态

1.藜芦,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植株粗壮,基部的鞘枯死后残留为有网眼的黑色纤维网。叶互生;无叶柄或茎上部叶具短柄;叶片薄革质,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25cm,宽约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短毛。圆锥花序30-25cm,宽约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短毛。圆锥花序30-50cm,侧生总状花序常具雄花,顶生总状花序常较偶生花序长2倍以上,几乎全部为两性化,总轴和枝轴密被白色绵状毛;花被片6,开展或略反折,长圆形,长5-8mm,宽约3mm,全缘,黑紫色;雄蕊6,花药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子房卵形,3室,无毛,花柱3。蒴果卵圆形,具三钝棱,长1.5-2cm,宽1-1.3cm。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9月。 2.牯岭藜芦 多年生草本,高约1m。植株基部具棕褐色带网眼的纤维网。叶互生;叶柄长5-10cm;叶片宽椭圆形,有时狭长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而扩展,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总轴和枝轴具灰色白绵状毛,侧生花序的花梗长6-8mm;花被片6,淡黄绿色、绿白色或褐色,伸展或折反;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近肾形,汇合成1室;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翅。花、果期6-10月。 3.毛穗藜芦 植株高60-160cm。茎较纤细,基部稍粗,中鞘直径约1cm,被棕褐色有网眼的纤维网。叶互生;叶柄长达10cm;叶片折扇状,长圆状披针形室狭长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25-50cm,常疏生较短的侧生花序,总轴和枝轴密生绵状毛;花梗长约为花被片的2倍,长可达1cm或更长,侧生花序上花梗明显短于主轴上花梗;花多数,疏生;花被片6,开展或反折,黑紫色;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9月。 4.兴安藜芦 植株高70-150cm。基部 具无网眼的纤维束。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无柄,抱茎,背面密被银白色短柔毛。圆锥花序近纺锤形,长20-60cm,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顶端总状花序近等长于侧生花序,总轴和枝轴密被白色短绵状毛;花被片6,近直立或稍开展,基部具柄,边缘啮状,背面具短毛;花被片淡黄绿色带苞,白色边缘;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翅。花期6-8月。 5.毛叶藜芦 植株高大。基部 具无网眼的纤维束。叶宽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基产抱茎,无柄,背面密被褐色或淡灰色短柔毛。圆锥花序塔状,长20-50cm,顶生总状花序较偶生总状花序长约1倍;花大,密集,花被片6,绿白色,基部略具柄,边缘具啮蚀状牙齿,外花被片背面密生短柔毛;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子房密被短柔毛,3室,花柱3。蒴果。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8月。

7.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藜芦生于海拔1200-3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 2.牯岭藜芦生于山坡林下荫湿处。 3.毛穗藜芦生于海拔400-1700m的山地林下或高山草甸。 4.兴安藜芦生于草甸和山坡湿草地。 5.生于海拔2600-400m的山坡林下或湿生草丛中。

资源分布:1.藜芦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牯岭藜芦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 3.毛穗藜芦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山东等地。 4.兴安藜芦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5.毛叶藜芦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

7.8 性状

性状鉴别 (1)藜芦 根茎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4cm,直径0.5-1.5cm;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顶端残留叶基及黑色纤维,形如蓑衣,有的可见斜方形的网眼,下部着生10-30条细根。根细长略弯曲,长10-20cm,直径0.1-0.4cm;黄白色或黄褐色,具细密的横皱纹;体轻,质坚脆,断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细木心,与皮部分离。气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 (2)牯岭藜芦 根茎呈圆柱形,长1-1.7cm,表面棕黄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着生10-20条细圆柱形根;长短不等,直径约0.2cm,微弯曲,表面暗褐色,并现皱缩条纹,质地坚脆,断面黄白色。味苦涩。 (3)毛重穗藜芦 根茎呈圆柱形,黄棕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密生20-30条。根细柱状,直径约0.2cm,长短不等,微弯曲,棕黄色,质脆,断面灰白色,叶苦涩。 (4)兴安藜芦 形似藜芦。根茎长1-1.5cm,直径1-2cm。根长5-8cm,直径1-2cm。 (5)毛叶藜芦 形似藜芦。根茎长1-2cm,直径0.8-1.3cm。根长4-12cm,直径1-3cm。 显微鉴别 (1)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外壁稍厚,下皮为2-3列类圆形细胞,无细胞间隙。皮层占根绝大部分,外侧有大型切向裂隙,薄壁细胞含针晶束及淀粉粒。内皮层明显,内壁及侧壁增厚,胞腔成“V”字或“U”字形,通过细胞位于木质部束外方。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排列紧密。木质部发达,由木薄壁细胞和导管组成。导管类圆形,壁较厚,黄色微木化,原生导管较小,后生导管较大。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束弧角间,7-14原型,细胞较小。 根茎横切面:最外为黑褐色的后生皮层,约3-4列细胞;皮层约占半径的1/3,有周木型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中柱有多数维管束散在,近皮层处密,多为外韧型,内部者多为周木型,尚可见自中柱鞘发生的根迹组织。 (2)牯岭藜芦 根横切面 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腔隙约占皮层宽度的1/3-1/4,针晶束较少;中柱甚小,初生木质部14-17原型。 (3)兴安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腔隙约占皮层宽度的1/2-2/3,含草酸钲针晶束;中柱小,初生木质部8-12原型。

7.9 化学成份

1.藜芦 根茎含去乙酰基原藜芦碱(deace-tylprotoveratrine)A,计默任碱(germerine),原藜芦碱(protoveratrine)A,藜芦马林碱(veramarine),计米定碱(germidine),双去乙酰基原藜芦碱(didesacetyl protoveratrine)A,藜芦嗪(verazine),新计布定碱(neogermbudine),芥芬胺(iervine),藜芦酰棋盘花碱(veratroylzygadenine),玉红芥芬胺(rubijervine),异玉红芥芬胺(isorubijervine),藜芦胺(veramine),藜芦碱胺(veratrum-alkamine)A、B、C、D,藜芦甾二烯胺(veratramine),藜芦米宁(veramiline),3,15-二当归酰基计明胺(3,15-diangeloylgermine),茄咪啶(solamid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硬脂酸酯(β-sitosterylstearate),胡萝卜甙(daucosterol),蜡酸(cero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2.毛叶藜芦 根、根茎含棋盘花辛碱(zygacine),芥芬胺,藜芦甾二烯胺,藜芦嗪(verzine),茄啶(solanidine)。毛叶藜芦定碱(hakurirodine)及玉红芥芬碱(rubijervine)等。 3.兴安藜芦 地下部分含:伪芥芬胺(pseudojervng)藜芦碱甙(veratrosine),藜芦甾二烯胺,芥芬胺,藜芦定(verdine),玉红芥芬胺,藜芦马林碱(veramarine),藜芦酰棋盘花胺,异玉红芥芬胺,藜芦嗪,藜芦胺。4.毛穗藜芦 根茎含藜芦嗪,当归酰棋盘花胺(angeloylaygadenine),毛穗藜芦碱(maackinine),计马尼春碱(germanitrine),棋盘花碱(zygadenine),藜芦嗪宁(verazinine)。 5.天目藜芦 根及根茎含天目藜芦碱(tiemulilumine),天目藜芦宁碱(tiemuliluminine)。 6.光脉藜芦 根含藜芦碱甙,23-O-β-D-吡喃葡萄糖基-20-异藜芦甾二烯胺(23-O-β-Dglucopyranosyl-20-isoveratramine),(22S,23R,25S)-23-O-β-D-吡员葡萄糖基-5,11,13-藜芦甾三烯胺-3β,23-二醇[(22S,23R,25S)-23-O-β-D-glucopyranosyl-5,11,13-veratratrienine-3β,23-diol]。

7.10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藜芦乙醇提取物0.05-0.15g/kg给麻醉狗静脉注射,能使血压降低,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抑制。藜芦降压作用是反射性的,即药物作用于心、肺和颈动脉窦的感受区,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地引起血压下降。本品对慢性高血压狗口服用1-2.5g/kg,连服14天,亦有降压作用。藜芦所含总生物碱有反射性降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其中红藜芦碱(卢比介文胺)猫静脉注射的降压剂量为0.03mg/kg;计末林碱5-10μg/kg猫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70% ,维持数小时之久;藜芦碱(介文胺)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9.3mg/kg。天目藜芦碱甲、乙均有降压作用。天目藜芦碱乙作用较强,猫静脉注射0.45-0.6mg/kg引起反射性降压32%-75% ,维持15-60分钟,无块速耐受性。

2.杀虫:藜芦1%-5%水浸液对蚊、蝇、蚤、虱有强烈的毒杀作用。

3.其它作用:藜芦所含总生物碱具强烈局部刺激作用,口服能催吐祛痰。

4.毒性:成人口服藜芦须根70mg即发生中毒。藜芦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抑制心肌的兴奋传导,可出现传导阻滞。藜芦煎剂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78g/kg。天目藜芦碱乙给小鼠皮下及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6、3.2mg/kg。

7.11 毒性

毒性:天目黎芦毒性甚大,其半数致死量与萱草根相似,但无蓄积中毒现象黑黎芦浸出液的半数致死量为1.78±0.38g/kg。兴安黎芦根的粉剂对口、鼻、眼脑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黎芦定碱(Veratridine)中毒时主要影响横纹肌,动物死于呼吸停止国外产绿藜芦V.Viride (美国及加拿大),白藜芦V.Alb-um (欧洲)根茎中的原藜芦碱 Protoveratrine A和 B等均有降压作用,并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藜芦定碱(作用与原藜芦碱不完全相同)静脉注射于狗,可引起血压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经切除后,更大剂量可释放肾上腺索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在原藜芦碱降压的基础上,蔡芦定碱可引起明显的升压作用。藜芦一类生物碱的降压原理系通过左心室、肺选走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小剂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剂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口服量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黎芦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距离很小,最常见者为恶心、呕吐,有的引起心律不齐,低血压,用阿托品及麻黄碱可纠正之,小量黎芦和其他降压药物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毒性。

7.12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加3%稀盐酸5ml,水浴上加热5min,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铋钾试剂1-2滴,有红棕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显淡黄色沉淀。

7.13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7.14 性味

苦;辛;寒;有毒

7.15 归经

肺;胃;肝经

7.16 功能主治

涌叶风痰;杀虫。主中风痰壅;癫痫;虐疾;疥癣;恶疮

7.17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3-0.6g。外用:适量,研末,油或水调涂。

7.18 注意

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

1.《本草经集注》:黄连为之使;反细李、芍药、五参,恶大黄。

2.《本草纲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钦葱汤即止。

3.《本草从新》: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

7.19 附方

①治诸风痰饮: 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各服探吐。(《经验方》)②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 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经验后方》)③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八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④治头痛鼻塞脑闷:黎芦(研)半两,黄连(去须)三分。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入鼻中。(《圣济总录》通顶散)⑤治黄疸: 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肘后方》)⑥治老疟久不断者: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黄)。依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九,未发时一九,临发时又一丸,匆饮食。(《补缺肘后方》)⑦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大藜芦末半钱,温水调下,以吐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藜芦散)⑧治诸疯疮,经久则生虫:藜芦(去芦头)、白矾(烧灰细研)、松脂(细研)、雄黄(纲研)、苦参各二两(锉)。上药,先捣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绵滤去滓,次入松脂、雄黄、自矾等末,搅令匀,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为度。(《太平圣惠方》藜芦菜散)⑨治鼻中肉渐大,气息不通:藜声三分(去芦头,捣罗为末),雄黄一分(细研),雌黄一分(细研)。上药,同研令匀,每用时以蜜调散,用纸拈干,展药,点于肉上,每日三度,则自消化,不得涂药在于两畔,恐涕落于药上。(《太平圣惠方》)⑩治牙疼:纳菱芦末于牙子L中,匆咽汁。(喀千金翼方》)(11)治自秃:末蓉芦,以腊月猪密和涂之,先用盐汤没,乃敷。(名补缺肘后方》)(12)治头生肌虱:葫芦末掺之。(《亿斋直招方》)⑩治疥癣:蓉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斗门方》)

7.20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2.《本草经疏》: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结,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热杀虫,故主泄痢肠,头疡,疥瘙,杀诸虫毒也。疮疡皆湿热所生,湿热不去,则肌肉溃烂,苦寒能泻湿热,则马刀,恶疮,烂淹,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汤。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脑中有痰次,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匆沾唇,徒令人闷乱吐逆不止,亏损律液也。

3.《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游,头疡,疥瘤,恶疮,杀谐虫毒,去死肌。

4.《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

5.《药性论》: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6.《本草图经》:大吐上隔风涎,暗风痫病,小儿助。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

7.《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毒蛇咬伤及杀虫用。

7.21 临床应用

1.治疗疟疾:取天目藜芦3根(1寸长),插入鸡蛋(l个)内烧熟。去药吃蛋。于发作前 1-2小时服。忌鱼腥;孕妇及溃疡病患者忌服。治疗现症病人120例,痊愈10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休止期患者36例,痊愈33例,无效3例。

2.治疗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从而缩短治愈时间,尤以股骨干骨折最为突出,平均临床愈合日期为37天。但愈合时间长短与骨折类型及手法复位技术有明显关系。据认为,应用蔡芦治疗,需在骨折两断端血运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用法:将黑蓉芦根须统净、晒干、研粉,加等量黄连索制成含量10mg之片剂内服。成人每次30mg,曰服3次,用凉开水送下。用药时间依据临床愈合情况而定,一般约为2-4周。同时按常规予以复位及固定。服药后多数病例脉搏偏快,全身和局部有发热感;3例发现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清碱性磷酸酶均有所增高。

7.22 摘录

《中华本草》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5.
  2. ^ [2] 崔述生,张浩主编.精编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1.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