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会阳 | ||
汉语拼音 | Huiyang | ||
罗马拼音 | Huiyang | ||
美国英译名 | Meeting of the Yang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BL35 | |
日本 | 35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35 | |
富耶氏 | |||
德国 | B35 | ||
英国 | B35 | ||
美国 | BI35 |
会阳为经穴名(Huìyáng BL35)[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2]。属足太阳膀胱经[2][3]。会指交会,阳为阴之对,此穴属阳脉(足太阳),又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故称会阳[3]。会阳穴主治肛肠等疾患:如泄泻,痢疾,便血,痔疮,淋病,阳痿,经期腰痛,赤白带下,阴部汗湿,遗精,带下,泄泻,痔疾,腹痛,阳萎,阴部湿痒,现代又多用会阳穴治疗肠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肠炎,肠出血等。
3 会阳穴的别名
利机(《针灸甲乙经》)、利极[1]。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肠中有寒,泄注肠癖,便血,会阳主之。
5 穴名解
会指交会,阳为阴之对,此穴属阳脉(足太阳),又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故称会阳[3]。
会,有会合之义。阳,阴阳之阳,此处阳指阳经,阳气。前会阴,后会阳。本穴在后阴尾骨尖下端两旁,为左右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所,故名“会阳”,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1]
6 所属部位
臀部[4]
7 利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阳穴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5]。
会阳穴位于尾骨下端两旁,距骶正中线0.5寸处(《医宗金鉴》)[2]。
另说:“阴尾骨外,各开一寸半”(《医学入门》);“长强外开二寸”(《针灸集成》)[2]。
会阳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会阳穴在臀部的位置
8 利极穴的取法
俯卧位或跪伏位,在尾骨下端两旁,督脉旁0.5寸处取穴。
跪伏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6]。
9 利极穴穴位解剖
会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尾神经。皮肤由第四、五骶神经后支和尾神经分布。第五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骨裂孔穿出,分布于尾骨表面的皮肤。骶管下口的两侧,原为第五骶椎的下关节突,即骶角,形成骶管裂孔的外侧界,其间距为15.9~18.2毫米,裂孔的高度为23.5~25毫米,该孔为骶尾韧带所覆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肛门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上、下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尾骨神经和臀下动、静脉分支[2]。
10 利极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阳穴具有清热利湿,益肾固带的作用。
会阳穴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1]。
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会阳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1]
会阳穴补诸阳之虚,故可治阴湿之证[1]。
会阳穴位置近于肛门,临床中常以治疗痔疾为主[6]。
11 利极穴主治病证
会阳穴主治肛肠等疾患:如泄泻,痢疾,便血,痔疮,淋病,阳痿,经期腰痛,赤白带下,阴部汗湿,遗精,带下,泄泻,痔疾,腹痛,阳萎,阴部湿痒,现代又多用会阳穴治疗肠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肠炎,肠出血等。
会阳穴主治肛肠等疾患:如泄泻、痢疾、便血、痔疮、淋病、阳痿、经期腰痛、赤白带下、阴部汗湿等[3]。
会阳穴主治阳痿、遗精、带下、痢疾、泄泻、痔疾[8]。
会阳穴主治泄泻,痢疾,痔疾;带下,阳痿[6]。
会阳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血,痔疮,带下,阳萎,阴部湿痒等[2]。
现代又多用会阳穴治疗肠炎、坐骨神经痛等[3]。
2. 皮肤科系统疾病: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
3. 其它:经期腰痛,肠炎,肠出血,痔疮,坐骨神经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8~1.2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到会阴部[6]。
12.2 灸法
13 利极穴的配伍
会阳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阴部皮炎,瘙痒。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肠澼便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久痔阳气虚乏。
《针灸大成》: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肠癖下血,阳气虚乏,阴汗湿,久痔。
《循经考穴编》:男子阳气虚乏,阳痿,妇人赤白带下,经行腰腿疼痛。
15 利极穴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针刺会阳配肾俞,用泻法,治疗102例,有较好疗效。又有以会阳为中心,用激光照射治疗50例,有一定疗效。
16 参考资料
- ^ [1]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7.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8.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6.
- ^ [7]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1.
-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1.
古籍中的利极
- 《灵枢经脉翼》:[卷下]足太阳膀胱经歌
上膝后曲处为其支别者从腰中循腰髁下挟脊历上次中下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委阳入中之委中穴也○按腰髁即腰...
- 《经穴汇解》:[卷之六经脉流注第十]督脉
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十五俞也。)至胝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骨空...
-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六]气府论
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今少一穴。按∶新校正云∶“会阳二穴,为二十九穴,乃剩一穴,非少也,少当作剩。”...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四]刺腰痛篇第四十一篇
上数寸横居,为二,出血。衡,与横同。,浮也。阳,会阳也。带脉横络于腰,故曰横络之脉,腰痛不可以俯仰,...
- 《针灸聚英》:[卷一上]足太阳膀胱经
铜人。针三分。禁灸。主风眩头风。呕吐心烦。鼻塞不利。目生白翳。通天承光后一寸半。铜人。针三分。留七...
- 更多古籍中的利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