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Lìduì ST45[中国针灸学词典]
lìdu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4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4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厉兑 | ||
---|---|---|---|
汉语拼音 | Lidui | ||
罗马拼音 | Litui | ||
美国英译名 | Strict Exchang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45 | |
日本 | 4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45 | |
富耶氏 | E45 | ||
德国 | M45 | ||
英国 | S45 | ||
美国 | St45 |
厉兑为经穴名(Lìduì ST45)[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2]。厉兑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厉兑穴有如胃经之门户。主治面肿,齿痛,齿龈炎,口㖞,鼻衄,鼻炎,扁桃体炎,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饥,晕厥,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唇疹,鼽衄,喉痹颈肿,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口噤,膝髌肿痛,足背肿痛,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下肢麻痹等。还可用于急救。
7 所属部位
趾端[4]
8 厉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5][6]。
厉兑位于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处。
厉兑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厉兑穴的位置
9 取法
厉兑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足第2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取穴,相当于沿爪角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7]。
10 穴位解剖
厉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第二趾肌腱的外侧束。有趾背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骨侧皮神经的外侧支分布。趾长伸肌及第2趾伸肌由腓深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厉兑穴的功效与作用
厉兑穴属足阳明胃经井穴,配五行属金,金为土之子,“实则泻其子”,凡胃经实热证,泻本穴引火下行,以泻经热,治疗头面五官病及热病。
12 主治病症
厉兑穴主治面肿,齿痛,齿龈炎,口㖞,鼻衄,鼻炎,扁桃体炎,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饥,晕厥,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唇疹,鼽衄,喉痹颈肿,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口噤,膝髌肿痛,足背肿痛,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下肢麻痹等。
厉兑穴主治面肿、齿痛、口㖞、鼻衄、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
厉兑主治面肿,口㖞,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脘疼痛,热病,多梦等。
厉兑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晕厥、癫狂、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口喁唇疹、鼽衄、齿痛、喉痹颈肿、心腹胀满、消谷善饥、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热病等。
现又多用厉兑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鼻炎、齿龈炎、扁桃体炎等。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鼽衄,眩时仆,面浮肿,足胫寒,不得卧,振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善惊,厉兑主之。疟,不嗜食,厉兑主之。寒,腹胀满,厉兑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热病汗不出,寒热疟,不嗜食,面肿,足胻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大成》: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水肿,热病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胻寒,喉痹,上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黄疸,鼽衄,口㖞,唇裂,颈肿,膝髌肿痛,循胸、乳、气街、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消谷善饥,溺黄。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扁桃体炎
取少商、商阳、厉兑,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上述腧穴,刺入0.1~0.2寸,出血后挤压针孔周围,每穴出血5~6滴,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双侧腧穴均刺,每日1次至治愈。疗效标准如下。痊愈:发热消退,扁桃体无肿大,无疼痛。好转:发热减轻,扁桃体肿大减小,疼痛减轻。无效:诸症无明显改善。结果:本组54例,痊愈34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
17.2 治疗眼睛、口腔实热病症
取患侧厉兑,以三棱针速刺之,挤压出血,至血色由暗红转淡为止。可用于治疗麦粒肿、目赤肿痛、牙痛、口腔溃疡。厉兑放血治疗以上病症,见效快,一般经1~2次治疗后即可获愈,且简便安全易操作,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本法放血量应足够,一般可达0.3 mL,否则疗效欠佳。
17.3 治疗面瘫
取患侧厉兑,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三棱针,左手固定患侧第2趾,或推厉兑,点刺1~2次,以出血为度。黄鳝血敷法:让患儿仰卧,患侧面朝上,用火罐拔太阳、颧髎两穴各3 min。同时取黄鳝(机灵活跃、青背黄腹者为佳)1条,去头颅,将热血涂抹到患侧部位,待血将凝时,取棉纸按脸型大小盖上即可。点刺厉兑与黄鳝血外敷同步进行,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208例中痊愈184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04%。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8.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7.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1-192.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