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心

目录

1 拼音

lián zǐ xīn

2 英文参考

plumula nelambinis[朗道汉英字典]

plumula nelumbin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indu lotus plumul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lumula Nelumbin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otus plumu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莲子心为中药名,出《食性本草》。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Plumula Nelumbin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lotus plumul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莲心、莲薏、苦薏[2]

7 来源

莲子心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2]

莲子心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Gaertn.种子中的胚芽[2]

8 性味归经

莲子心味苦,性寒;入心、肾经[2]

9 莲子心的功效与主治

莲子心具有清心,涩精,止血,降血压的功效,治热病神昏谵语,心烦失眠,遗精,吐血,高血压病[2]

10 莲子心的用法用量

煎服:1.5~3g[2]

11 莲子心的化学成分

莲子心含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去甲基衡州乌药碱、荷叶碱、牛角花碱、莲子碱等多种生物碱,又含金丝桃苷及芸香苷等[2]

12 莲子心的药理作用

莲心碱对猫有短暂降压效果,改变为季铵盐,则降压作用强而持久[2]

去甲基乌药碱则具有异丙肾上腺素样的强心作用及平滑肌松弛作用[2]

甲基莲心碱具有较广泛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2]

13 莲子心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莲子心

Lianzixin

NELUMBINIS PLUMULA

13.2 来源

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取出,晒于。

13.3 性状

本品略呈细圆柱形,长1~1.4cm,直径约0.2cm。幼叶绿色,一长一短,卷成箭形,先端向下反折,两幼叶间可见细小胚芽。胚根圆柱形,长约3mm,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数个小孔。气微,味苦。

13.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绿色。表皮细胞略呈长方形,壁薄。叶肉细胞壁薄,类圆形,细胞内含众多淀粉粒与绿色色素。胚根细胞呈长方形,排列整齐,壁菲薄,有的含脂肪油滴。幼叶组织中细胞间隙较大。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莲心碱高氯酸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4~6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3.5 检查

13.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 H第一法)。

13.5.2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 K)。

13.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13.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0.015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取十二烷基磺酸钠O.41g,加水100ml使溶解)一冰醋酸(56;43:1)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2nm。理论板数按莲心碱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3.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莲心碱高氯酸盐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ug的溶液,即得(莲心碱重量=莲心碱高氯酸盐重量/1.3587)。

13.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精密加人2%盐酸甲醇溶液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2%盐酸甲醇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1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13.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莲心碱(C37H42N2O6)不得少于0.20%。

13.7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肾经。

13.8 功能与主治

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用于热人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

13.9 用法与用量

2~5g。

13.10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13.11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