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燥

目录

1 拼音

liáng zào

2 英文参考

cool dryn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ol dryn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凉燥:1.病名;2.治法别名。

4 病名·凉燥

凉燥(cool dryness[1][2])为病名[3]。亦称燥凉[3]。为外感燥证之一[3]

《中医药学名词》(2004):凉燥是指感受燥邪而偏兼寒邪者,与温燥相对而言[3][3]

《中医药学名词》(2010):凉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3]。与温燥相对而言[3][3]

4.1 病因病机

《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

《温病条辨》卷四:“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盖以燥统于寒,而近于寒。”

4.2 症状

凉燥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然又见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3]

4.3 治疗

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3]。如寒热已解,肺燥移于大肠,证见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3]

5 清燥别名·凉燥

凉燥为治法中“清燥”之别名,润燥法之一[4]。是治疗外感燥热伤肺的方法[4]。症见身热头痛、干咳少痰,或气逆喘急、咽干鼻燥、口渴心烦,舌干红无苔,或薄白而燥[4]。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4]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0.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3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