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凉惊丸
2.1 处方
草龙胆 防风 青黛各9克 钩藤6克 黄连15克 牛黄 麝香各0.6克 龙脑3克
2.2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糊为丸,如粟米大。
2.3 功能主治
清肝泻火,开窍凉心。治惊疳热搐,目赤潮热,痰涎壅盛,牙关紧急者。
2.4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金银花煎汤送下。
2.5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3 《幼科发挥》卷二:凉惊丸
3.1 凉惊丸的别名
3.2 处方
黄柏、黄连、黄芩、山栀仁各等分,朱砂(水飞)减半(一本有龙胆草)。
3.3 制法
上为细末,腊雪水为丸,如麻子大。
3.4 功能主治
3.5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薄荷汤送下。
3.6 摘录
《幼科发挥》卷二
4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凉惊丸
4.1 凉惊丸的别名
4.2 处方
硼砂(研)1钱,粉霜(研)1钱,郁李仁(去皮,焙干,为末)1钱,轻粉1钱,铁粉(研)1钱,白牵牛末1钱,好腊茶3钱(一本无白牵牛末)。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3丸,食后以龙脑水化下。
4.6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
5 《幼科指南》卷上:凉惊丸
5.1 处方
川黄连5钱,黄芩5钱,山栀5钱,黄柏2钱,郁金3钱,大黄2钱,胆草3钱,雄黄2钱,辰砂2钱。
5.2 制法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黍米大。
5.3 功能主治
退五脏热,泻肝火,解胎毒。主小儿急惊,胎热,丹毒,斑疹,衄血,口疮,小便黄,大便秘。
5.4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用竹叶、灯心汤送下;惊风,薄荷灯心汤送下;丹毒、麻疹,升麻汤送下;衄血,茅花汤送下;口疮,竹叶薄荷汤送下。
5.5 摘录
《幼科指南》卷上
6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6.1 方名
凉惊丸
6.2 组成
黄柏1两,大黄1两,黄连1两,栀子(炒)1两,胆草1两,黄芩1两,生地1两,菊花1两,雄黄1两。
6.3 功效
清热镇惊,消痰化滞。
6.4 主治
6.5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周岁以下酌减。
6.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1钱,朱砂为衣,蜡皮封固。
7 《保婴集》
7.1 方名
凉惊丸
7.2 组成
大黄半两(煨),黄连半两,龙胆2钱半,防风2钱半,川芎2钱半,薄荷叶2钱半。
7.3 主治
7.4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加至20丸,温水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青黛为衣。
8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
8.1 方名
凉惊丸
8.2 凉惊丸的别名
梨汁饼子
8.3 组成
硼砂(研)1钱,粉霜(研)1钱,郁李仁(去皮,焙干,为末)1钱,轻粉1钱,铁粉(研)1钱,白牵牛末1钱,好腊茶3钱(一本无白牵牛末)。
8.4 主治
小儿惊风,大人风涎。
8.5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3丸,食后以龙脑水化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熬梨膏为丸,如绿豆大。
9 《幼科指掌》卷四
9.1 方名
凉惊丸
9.2 组成
川芎4钱,大黄5钱,羌活1钱,防风1钱,钩藤1钱,薄荷1钱,朱砂(为衣)。
9.3 主治
9.4 凉惊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4丸,蜜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凉惊丸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发热门
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热退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伤寒发热。其症无汗,身热,呵欠,烦...
-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六·小儿部肝主风]惊搐
补脾,及温白丸、羌活膏之类。〔阎〕青州白丸子治小儿惊风,大人诸风。半夏(生,七两)南星(生,三两)...
-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
有热在胸膛,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千金龙胆汤,小凉惊丸。洗脐肿法∶用荆芥煎汤洗净,后以葱叶火上炙过,...
-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肝脏部惊]脏腑旺时补泻法
手足动摇,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治心、导赤散、凉惊丸,补肝、地黄丸。广亲宅七太尉,方七岁,潮热数日...
-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二·肝脏部惊]脏腑旺时补泻法
手足动摇,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治心、导赤散、凉惊丸,补肝、地黄丸。广亲宅七太尉,方七岁,潮热数日...
- 更多古籍中的凉惊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