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敛疮内消方 (最后修订于2009/12/5 1:02:49)[共157字]
摘要:处方黄明胶1两(水半升消了)。功能主治诸般痈肿发背。用法用量入黄丹1两,再煮3-5沸,又放温冷。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黄明胶气味甘平微咸,入足太阳;黄丹气味辛微寒,入足厥阴。诸疮俱因壅遏不宣,致气血凝滞,以辛凉微咸之药,使壅痹流行,则有脓者自干,肿者自消。摘录《本事》卷六......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普济本事方》:[卷第六金疮痈疽打扑诸疮破伤风]敛疮内消方
黄明胶一两,水半升消了,入黄丹一两,再煮三五沸,又放温冷。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普济本事方》南宋许叔微公元1132年
- 排脓敛疮浸液治疗骨伤感染36例疗效观察
以有效控制,有些疮口流脓不止,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用清热燥湿、辟秽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排脓敛疮浸液”治疗骨伤感染,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12~67岁,平均46岁;病程8~401天,伤口位于下肢者19例,上肢骨折5
- 除湿敛疮法治愈复发性口腔溃疡
痛苦难以名状,经前后加减用药达4个月之久才告痊愈。从中医药理论来看,本病的病因、病机甚是复杂。阅历所及,临证所见还是以“湿为主导,论治则以“健脾除湿合外科疡证之“敛疮生肌,化瘀止痛大法,取效甚捷,且对控制复发亦大有帮助。 案1 某女,59岁,2009年4月21日初诊。 反复发作口腔溃疡20余年,腰及下肢酸软疼痛5年余(曾诊为腰椎间盘脱出)。20余年来口腔溃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十六)]敷贴温药
毒并疮疥毒疮,皆效。生铁锈轻粉(各二钱)白松香(一两半)麝香(少许)先将铁锈、松香为细末。入铫内,加麻油一两,慢火煎数沸,离火待热少退,入轻粉、麝香末,搅匀,即为膏矣,收贮。量疮大小,摊贴患处。敛疮内消方黄明胶一两,水半升,溶消了,入黄丹一两,再煮三五沸,又放温冷。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凡痈不问已溃未溃者,以胶一片,水浸令软,随肿大小,贴当头上开一孔,若已溃合脓者,当被胶急发之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六第二十四门]敛疮口方
白芨(一钱)赤石脂(一钱,研)当归(三钱,去芦头)龙骨(少许,研)上为细末,干掺。《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儒门事亲》:[卷十五疮疡痈肿第一]生肌敛疮药
白蔹定粉(各等份)黄丹(少许)上同为细末。洗净疮口,干贴之。《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医学纲目》:[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肿疡
》)〔《本》〕治痈疽,止痛拔毒,七宝散。干荷叶心当中如钱片,不计多少,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盏慢火煎至一碗半,放温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太白膏寒水石飞,用腊月猪脂调成膏,随疮大小,用薄纸摊贴之。敛疮内消方黄明胶一两,水半升,熔消了,入黄丹一两,再煮三五沸,又放温冷,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外》〕凡痈,不问已溃未溃者。以胶一片,水浸令软,随肿大小贴当头上开一孔。若已溃合脓者,当
- 《绛囊撮要》:[外科]内消方
治痔神效。黄芩(五钱)苦参(六钱)防己(五钱)天花粉(五钱)连翘(五钱)水二大钟煎八分。初起者。服即见功。《绛囊撮要》清云川道人公元1644年-1911年
- 《医心方》:[卷第十二]治内消方第三
《病源论》云∶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热之所作也。《短剧方》云∶夫内消之为病,皆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去而不渴也,治之枸杞汤∶枸杞枝叶(一斤)冬根(三两)栝蒌根(三两)石膏〔(一名细石)三两,一方无〕黄连(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五合,日三。又云∶治小便多,昼夜数十起方∶小豆生藿(一把)凡一物,捣绞平,取汁,频饮三升
- 《古方汇精》:[卷二疯痰疮毒类]瘰痰核内消方
上真铅三两。铁器内炒。取黑灰。陈醋调涂。以旧帛贴之。频换。去恶水。半月取效。不痛《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公元1644-1911年
- 第二七四章产妇如乳方论
之,必致成痈。若乳头生疮浸淫,名乳,宜赤龙皮汤,天麻汤,飞鸟膏,飞鸟散傅以连胡粉散。愚按乳盛,或无子饮乳,以致肿痛,炒大麦芽煎服,其乳即散。若成疮,当从乳痈类治若皮肤浸淫成疮,当用本方。治乳初肿痛内消方,用瓜蒌、粉草一寸、生姜一块半生半炒、酒二碗,煎服下,顿去败乳,再服即愈。赤龙皮汤:槲皮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温洗之。麻草汤:以天麻草五升,水煎洗之,此草叶若麻叶,冬生夏花,赤如鼠尾,花亦洗浸淫湿
- 《本草衍义》:[卷十一]白蔹白芨
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须而行。《本草衍义》宋·政和六年寇宗奭公元1116年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少阴心]血竭
甘咸平性急,入心肝血分,散瘀生新,和血敛疮。《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药性切用》:[卷之二中草部]白蔹
苦辛甘寒,泻火散结,为敛疮专药。赤者同功,但走血分为异。《药性切用》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不循经络杂品]白蔹
苦辛甘寒,除热泻火毒,散结气治疮疽,敛疮方中多之。赤蔹功用同。《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便读》:[草部蔓草类]白蔹
\r白蔹\pq45a.bmp\r苦能泻热。辛可疏邪。散结行瘀。止为性寒能解利。消痈敛口。皆因毒火未潜消。(白蔹。苦辛而寒。散热结。疏邪滞。并无酸敛之性。即本经亦无敛疮口之句。但云主治痈肿疮疽。散热止痛等语。则后人用之敛疮者。皆因火毒滞留营分。而肌肉不敛耳。)《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644-1911年
- 肺痈嗽
肺痈嗽 证名。肺痈病所见咳嗽之证。证见咳吐脓痰腥秽,口中干燥,嗽则胸中隐痛。《万病回春》卷四:“肺痈嗽者,口中辟辟燥,嗽即胸中隐隐痛,嗽伤肺叶而成也。先用保肺治嗽药,后用收敛疮口,以合欢树皮、白芨、白蔹煎服。”《校注医醇剩义·咳嗽》:“肺气壅塞,致成肺痈,咳吐脓痰,气甚腥秽者,石花汤主之。”详肺痈条。作者:
- 自拟烧烫伤外用方
苍术10克,金银花10克,地榆15克,白芷10克,白蔹8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30克,青黛10克,冰片10克。采用干燥暴露疗法,清创后将药膏均匀涂覆于创面,1日1~2次。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敛疮,修复再生的功效。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烧烫伤。方中煅石膏、龙骨、儿茶、地榆具有清热收湿敛疮,保持烧烫伤的创面干燥,防止大量渗液渗出的作用,为保持患者电解质、蛋白的平衡创造了有利条件;紫花、金银花、青
- 马勃的临床配伍应用
红肿,声音嘶哑,常与桔梗、生甘草、牛蒡子等同用。 吐血、衄血及外伤出血马勃散血热而止血,凡吐衄血热妄行者,可与茅根、侧柏叶、炒栀子等同用,亦可单味应用。如《圣惠方》治妊娠吐衄,用马勃为末,浓米饮调下。若外伤出血,可用本品外敷患处。 诸疮溃疡难愈马勃内服外敷,皆有解毒敛疮之功,外敷冻疮、褥疮、臁疮不敛等均可单用本品。治臁疮还可与轻粉、三七同研末外敷,如《奥天洞旨》敛疮丹。作者: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
-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附论)]疮科通治方
上先于疮上灸三壮,然后用药溃作疮口,用新活鳝鱼截长一指大,批开,就掩在疮口上,少时觉疮内痒,急揭起鱼,觑鱼上有细虫如马尾,一节虫出,如卷三五次,取尽虫子,后用敛疮口药∶龙脑乳香(各一字)麝香粉霜雄黄轻粉(各半钱)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小麦大,每用一丸二丸,在疮口内,觉肿痛是效。《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雄麝散
化息肉,辟臭气,止痛散寒邪,干脓长肉,敛疮口,及治嵌甲。蛇蜕皮(四两,于熨斗内烧留性)雄黄(一两,别研)血竭(二钱,别研)麝香(二钱,别上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干掺患处。《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一诸风上]中风方四十一道
淋洗大风毒瓦斯,杀五虫,敛疮口。雄黄荆芥何首乌苦参朴硝(四味各二钱)上件为粗末,用水五升,先浸药三日,次煎数十沸,用如浴汤法,其虫当洗下。将药汤泼弃然长《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四伤折方四十一道]定血散
治一切刀伤血出不止,收敛疮口。天南星(生用)槐花(炒黄)郁金(三味各四两)半夏(二两,生用)没药(别研)乳香(上件为细末,次入没药、乳香同研令匀。如有伤破,干贴疮口。切忌水洗。《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本草择要纲目》:[平性药品]龙骨
【气味】甘平无毒。阳中之阴。入手足少阴厥阴经。【主治】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疗多寐泄精。小便自泄。生肌敛疮。盖涩可去脱。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繁公元1644-1911年
- 《外科全生集》:[卷三诸药法制及药性]龙骨
白净沾舌者佳。捉燕子破腹,弃肠,以骨填腹,悬井内,离水尺许,候准一周时,取出生研,水飞晒干用。盖龙有病,食燕而愈,得水而腾。忌经火。生肌敛疮,治鼻红。《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公元1740年
-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白蔹】
味苦。入足少阳厥阴经。功专清上逆之火。泄下郁之热。以及阴肿带下。得白芷治诸物哽咽。得附子治风痹筋急。同丹皮或半夏为末酒服。治箭镞不出。同白芨为末。敛疮口。汤火烂伤。以末敷之效。反乌头。《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五]瓦松百八十六
昨叶何草。酸,平,无毒。止血住痢,生发敛疮。处处有之。生年久瓦屋上。如蓬,高尺许,远望如松栽。六七月采苗。《本草易读》清汪讱庵公元1644-1911年
- 《秘传外科方》:[李防御五痔方]龙石散
龙骨(,去火毒)香白芷好黄丹软石膏(,去火毒)上等分为极细末后,痔头落尽,以此药掺,收敛疮口,仓卒要用耳。《秘传外科方》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不循经络杂品]锻石
辛温毒烈,燥湿散血生肌,灭瘢疵杀疮虫,风化者良。古矿灰火毒已出,治顽疮敛疮口。《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肺痈
已破入风者不治。搜风汤吐之。(出医垒元戎)收敛疮口,止有合欢树皮、白蔹煎汤饮之。《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四伤折方四十一道]双金散
敷贴金疮。敛疮口,定疼生肌。乳香(半两,别研)槟榔黄连黄丹(火飞)龙骨诃子(煨,去核。以上五味各一两)上件为细末,干贴疮口。《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卫济宝书》:[卷下方法]红雪散
敛疮口长肉。黄柏黄连(各一两半)黄丹(三分,隔纸炒)轻粉(二钱)上为末,凡经十余次洗后,其烂肉瘀脓不尽,方用止。《卫济宝书》宋东轩居士公元960年—1279年
- 《博济方》:[卷五疮科]木香散
敛疮口。木香(一分)槟榔(七个)白芨(半两,锉)白蔹(半两,锉)鸡内(金一两,焙干)根子黄皮(一上九味,一时焙干为末,研细,看疮口大小,逐渐滴水,调成膏,于熟绢上贴,每日一度换,总治一切疮,止痛生肉,并皆用之妙。《博济方》宋·庆历七年王衮公元1047年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神效当归膏
治汤火伤初起瘭浆,热毒侵展,赤疼痛,毒瓦斯壅盛,腐化成脓。敛疮口热毒,止疼痛。当归黄蜡(各一两)麻油(四两)上件先将油煎,令当归焦黑,去滓,次入蜡急搅之,放冷,入瓷盒内。每使时,故帛子摊贴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六第二十四门]拔毒黄散
黄大黄(酒浸,煨)羌活(去芦)甘草(炙)当归(去芦)芍药白附子(炮)黄芩杏仁(去皮尖)连翘(以上等分)上捣,罗为细末,每服先以黑豆半两或二合,水一大碗,煎至七分,去黑豆,入药末三钱,再煎至一盏,食后一日两服,候逐下恶物即止。其贴疮敛疮药随宜用。《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本草备要》:[木部]血竭
补,和血,敛疮甘咸。色赤入血分。补心包、肝血不足,专除血痛,散瘀生新,为和血之圣药。治内伤血聚,金疮折跌,疮口不合,止痛生肌。性急,不可多使,引脓(血竭单入血分、乳香、没药兼入气分,皆木脂也)。出南番。色赤,以染透指甲者为真(假者是海母血,味大咸,有腥气)。单碾用(同众药捣,则作尘飞)。《本草备要》清·公元1644-1911年汪昂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淳新添方〕]红玉散
敛疮口,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不问日近年深,并治之。寒水石(炭火烧通赤,候冷细研,二两)黄丹(半两)上同研细,干掺疮口内,后用万金膏贴,每日一上,再上尤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丹溪治法心要》:[卷六]肺痈(第一百)
已破入风者,不可治。搜风汤吐之,出《医垒元戎》,本方止有搜脓汤方。收敛疮口,同合欢皮并饮白蔹浓汤。肺痿者,服人参平肺散。治肺痿,专在养肺、养气、养血、清金。尝治一妇人,年二十余,胸膺间溃一窍,于口中所咳脓血与窍相应而出,以人参、黄、当归补气血剂,加退热排脓等药。《丹溪治法心要》元朱震亨、公元1279-1368年
-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一金石部]铜青
味苦涩,性平有微毒,不载经络。主敛金疮,治眼暗,止血杀虫,能去腐肉。按∶铜青即铜绿,本醋沃铜上而得其精华。醋能收敛,故敛疮止血,其去腐肉者,亦醋之功《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
-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四十一本草图经本经外木蔓类]木之走
蔓生石合草治一切恶疮肿及敛疮口以叶焙干捣罗为末温水调贴(出图经)【苗】(图经曰)其苗缠木作藤四时有叶无花【地】(图经曰)生施州【时】(生)春生新叶(采)无时【用】叶【味】甘【性】凉缓【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本草品汇精要》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六]第二十四门
痈疽疮肿瘰疥癣头疮漏疮瘤赘软疖敛疮口驴涎马汗入疮疔疮便毒乳痈(见妇人门)杂疮髭疮狐刺《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和剂]苦酒汤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法〕,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法〕,少少苦酒汤,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而咽生疮声不出者。疮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劫涎敛疮,即阴火沸腾,亦可因苦酒而降矣,故以名其汤。《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 《外科理例》:[附方]托里当归汤
治溃疡。气血俱虚。发热。及瘰诸痈。不问肿溃。皆宜服之。久服能敛疮口。当归(酒拌)黄(盐水拌炒)人参熟(酒拌)川芎芍药(炒各一钱)柴胡甘草(炙各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机公元1368-1644年
- 《仁术便览》:[卷二]肺痈
已破入风不治,用太乙膏为丸服。收敛疮口,止有合欢树皮煎汤饮。(即夜合花)脉诀∶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校合欢即交枝树,产河南,人恒植庭除,叶似槐,木似桐,枝软互相交合,非夜合花也。)《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证类本草》:[卷第三十]石合草
\r石合草\pd592.bmp\r生施州。其苗缠木作藤,四时有叶无花,其叶味甘,性凉,无毒。采无时。焙干,捣罗为末。温水调贴,治一切恶疮肿及敛疮口。《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公元960-1279年
- 《普济本事方》:[卷第六金疮痈疽打扑诸疮破伤风]槟榔散
长肉止痛生肌。槟榔黄连(去须)木香(各等分)上为细末,薄贴疮上,神效。治打扑伤损,及一切痈肿未破。令内消方。生地黄(研如泥成膏)木香(细末)上以地黄膏随肿大小摊于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贴肿上,不过三五度即愈元中宋人许元公,赴省试卷,过兴国寺桥,值微雨,地滑坠马,右臂臼脱。路中一人云∶急与入臼中,血渍臼中即难治也。仆者如其说。神已昏亦不觉痛也,遂僦卧轿舁至景德。秉烛右臂试,至,于若也宣和中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酸枣丸
治口干燥内消方。酸枣(一升五合)酸安石榴子(五合)覆盆子葛根(各三两)栝蒌根茯苓(各三两半)两半)桂心(一两六铢)乌梅(五十枚)上十味为末,蜜丸,口含化,不限昼夜,以口中有津液为度,服尽复取含,无忌。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方∶用鹿角炙令焦为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渐加至方寸匕。又方葵根如五升,盆大两束,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又方沤麻汁服一升,佳。论曰∶强中之病,茎长兴盛,不交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溃疡]收口
东垣敛疮口方,木香槟榔散,用之决无疼痛。以蜡油涂覆疮上,生肌敛肉甚速,必无恶血,疮口疾合,易取平复,惟膏粱热疮所宜用也。贫人害地之寒湿,外来寒疮者,禁不可用。木香槟榔散方木香槟榔黄连(各等分)上为极细末。新汲水调摊纸上贴之,湿则干贴。治寒疮敛疮口药当归身(一钱,洗净,晒干)青皮(去白,二分)木香(一分)黄连(五分)上四味,为极细末。蜡油调涂,取效甚速。保命乳香散疮口大者。寒水石()滑石(各一两)乳
-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四]治风肿诸方
当归(半两)白芷(半两)赤芍药芎(半两)白僵蚕(半两)上件药。细锉。以炼了腊月猪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滓。下蜡令消。入于盒内盛。但是风肿。取少许摩之令热。日三度用之。治风毒肿。令内消方。川大黄(二两)甜葶苈(二两)木通(二两锉)上件药。捣罗为末。用水调涂之。干即再涂。以瘥为度。治风毒肿。气急硬。疼痛方。柳枝(一握细锉)桑枝〔二(一)握细锉〕黑豆(一升)上件药相和。炒候大豆熟为度
- 纳气归肾法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风。《汤液本草》谓其“在气主气,在血主血。笔者认为,口腔平日多为水湿浸渍,患者多饮而渴,水液运行失常,用白术能健脾胃、利水湿、调水道而使气血不为水湿所阻,正气得复。用龙骨、牡蛎代替龟板潜阳入阴,又能重镇安神;地榆炭、白及凉血、止血、敛疮生肌。“疮家圣药连翘清热敛疮。 诸药共用,方能发挥潜补真火、引火归元、清热敛疮的作用,久患之口腔溃疡乃愈。作者:郑耀庭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
- 杜记独角膏
10g/块剂型:硬质黑膏药省份:辽宁申请编号:93178公告号:7公告日期:1995-8-17保护级别:2级保护起始日:1995-8-17保护终止日:2002-8-17保护期限:7年批件号:95053证书号:95047保护品种号:ZYB20795047是否同品种:非同品种功能主治: 本品具有解毒,消肿止痛,托脓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痈疽肿毒、疮疡不敛、瘰疬痰核。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作者:自动采集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