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脾虚湿困证

目录

1 拼音

lián chuāng ·pí xū shī kùn zhèng

2 英文参考

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臁疮·脾虚湿困证(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疮面色暗,黄水浸淫,患肢浮肿,纳差,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无力为常见症的臁疮证候[1]

4 症状

臁疮·脾虚湿困证患者病程日久,疮面色暗,有少许渗液,患肢浮肿;食纳欠佳,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

5 辨证分析

病程日久,湿邪久恋,损伤脾胃,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则疮面色暗,少许渗液;脾虚湿困,则患肢浮肿;脾虚运化无力,则食纳欠佳,腹胀便溏;脾虚则气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为脾虚湿困之象。

6 治法

臁疮·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利湿。

7 方药治疗

臁疮·脾虚湿困证可用参苓白术散合三妙散加减治疗。

8 关于臁疮

臁疮(chronic shank ulcer)为病名[2]。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裙边疮(《疡医大全》卷二十五)、烂腿(《外科全生集》卷一)、裤口毒。俗称老烂腿。是指发生于小腿下1/3内外臁处的慢性溃疡[2]。多继发于恶脉(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

臁疮相当于西医的慢性下肢溃疡[2]

详见臁疮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