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摘除术

目录

1 拼音

lèi náng zhāi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dacryocystectomy

3 手术名称

泪囊摘除术

4 别名

泪囊切除术

5 分类

眼科/泪器手术

6 ICD编码

09.6 01

7 概述

对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应采用摘除泪囊的方法治疗,但需十分慎重。因为一旦摘除了泪囊,泪道的排泪功能将不复存在。实际上,这是一种破坏性手术,故不到万不得已不应采取此种手术方法。

8 适应证

泪囊摘除术适用于:

1.慢性泪囊炎,泪囊造影显示泪囊甚小,兼有严重的萎缩性鼻炎,且年老体弱,不宜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者。

2.慢性泪囊炎,有反复急性泪囊炎发作的病史,泪囊造影显示泪囊甚小,年老体弱,不宜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者。

3.慢性泪囊炎,同时有化脓性角膜炎。

4.泪囊肿瘤。

9 禁忌症

1.泪囊有急性炎症。

2.适于做泪囊鼻腔吻合术者。

10 术前准备及麻醉

对鼻及鼻窦情况先进行检查,术前一天,冲洗泪囊,结膜囊内滴入抗生素眼液。

泪点部表面麻醉;泪囊区皮下、泪囊顶部及鼻泪管上口处注入2%利多卡因2~3ml,作浸润麻醉;下鼻道内填入蘸有1%地卡因和0.5%麻黄碱的棉片10分钟。

11 手术步骤

1.于内眦鼻侧3mm,内眦腱平面上3mm处开始,作平行于泪前嵴的皮肤切口,口呈弧形,长约15~20mm,深达皮肤全层(图1)。

图1图2

2.置入泪囊撑开器,并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浅筋膜与眼轮匝肌(图2)。

3.用剪开剪开浅筋膜达皮肤切口全长。分离眼轮匝肌,并压于泪囊撑开器下,便可见到内眦腱和泪(深)筋膜。剪开泪囊前的泪筋膜,及切断内眦腱(图3)(也可不切断内眦腱)。

图3图4

4.用骨膜分离器向两侧分离泪筋膜和泪囊壁。颞侧分离较难,故首选分离颞侧(图4),向后达泪后嵴,上至泪囊顶部,下到鼻泪管上口。

5.泪总管后侧应从上下方潜行分离。使泪囊颞侧壁除泪总管处处全部自泪囊窝分离,必要时自下泪小管插入一泪道探针,帮助识别(图5)。

图5图6

6.拉开泪筋膜,将泪囊自泪囊窝骨壁分离开(图6)。分离时紧靠骨壁上下划动,上至泪囊顶部,下至鼻泪管上口,后达泪后嵴。使泪囊鼻侧除顶部与鼻泪管处外全部与泪囊窝分离。

7.用血管钳夹压泪总管,尽可能远离泪囊剪断之。用镊子提起泪囊以剪刀剪断泪囊顶部联系,并深入鼻泪管上口处剪下泪囊(图7)。

图7图8

8.检查摘出的泪囊是否完整,如有泪囊组织残留于泪囊窝,应用锐匙刮尽,直至鼻泪管上口处。用3%碘酊或硝酸银棉签烧灼鼻泪管内、泪总管断端及泪囊窝空腔。

9.以8号探针探入鼻泪管,直达下鼻道(图8)。

10.用3-0尼龙线缝合内眦腱,以6-0丝线作间断缝合泪筋膜(图9),然后以3-0丝线,间断缝合眼轮匝肌、皮肤。

图9图10

11.在泪囊摘除部放一压迫枕(图10)。绷带单眼包扎。

12 术中注意事项

1.勿损伤内眦动、静脉,此血管位内眦角7~8mm处。正确的皮肤切口(4~5mm)非常重要,否则会伤及血管,造成出血;在注射麻醉剂、分离软组织及放置扩张器时,也应注意勿刺破或损伤血管。如发生出血,可用止血钳或电凝止血,必要时可结扎血管。

2.内眦韧带是找寻泪囊的重要解剖标志,泪囊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往往变化很大,与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不清,故在手术时应先找到内眦韧带及前泪嵴,剪断内眦韧带后,在前泪嵴的颞侧内眦韧带下方的筋膜下即为泪囊。

3.勿穿破眶隔 在分离泪囊颞侧壁时,应十分仔细,切勿过分向外分剪,否则会穿破眶隔,致眶部脂肪组织疝入泪囊窝内。如已发生,应把脂肪组织推回眶内,缝合眶隔破口,以免妨碍手术。

4.勿穿破或残留泪囊组织 切开泪隔时,进刀太深,分离泪囊内侧壁时,未沿着泪囊窝骨面,分离泪囊外侧壁及顶部时不仔细分清组织界限,分离泪囊下部时未达到鼻泪管口等,都会穿破泪囊,导致摘除泪囊时残留部分泪囊组织。如不及时清除,术后可能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如此则需再手术清除。因此,有人在手术时先将染色剂注入泪囊内,可协助识别泪囊,减少穿破,也容易在穿破时清除残存的泪囊组织。

5.清除泪小管及鼻泪管黏膜 必须将泪小管上皮充分破坏,使泪小管管腔闭塞,鼻泪管黏膜也应刮除。否则手术后有可能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需再次手术清除。

6.皮肤切口不宜过长过弯曲,切口缘要整齐,创口要对合好,缝线以皮内缝合为佳,要松紧适度,否则会造成内眦角畸形、瘢痕形成等不良后果,影响外观。

13 术后处理

全身使用抗生素3~5天;第二天换药,5天后拆去皮肤缝线。鼻腔可能有少量渗血不必处理。

14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为泪囊炎复发,甚至发生泪囊周围炎。如一般抗生素治疗3~5天不能控制炎症,应根据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