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瘘管摘除术

目录

1 拼音

lèi náng lòu guǎn zhāi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excision of fistula of the lacrimal sac

3 手术名称

泪囊瘘管摘除术

4 别名

泪囊瘘管切除术

5 分类

眼科/泪器手术

6 ICD编码

09.6 01

7 概述

泪器疾病为常见眼病,其中以炎症所致的泪道障碍为主。此种疾病因经常流泪,对工作尤其是户外工作干扰甚大。慢性泪囊炎由于泪囊腔中有细菌繁殖,经常有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排出,对眼球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目前对泪道疾病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下泪道障碍,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经不断改进,疗效甚为理想。近年来又开展了鼻泪管疏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操作比较简便,疗效也较好,若手术失败,仍不影响施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其他手术。对上泪道的障碍,随着显微外科不断深入开展,无论在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面,都较以前有所改进和提高。

8 适应症

泪囊瘘管摘除术适用于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有急性泪囊炎发作史并形成泪囊瘘管。

9 禁忌症

泪囊有急性炎症。

10 术前准备

1.对鼻及鼻窦情况应先进行检查,如有鼻息肉或鼻窦炎应先治疗。

2.泪囊造影检查。

3.术前1周滴抗生素眼液,手术日用生理盐水及抗生素液冲洗泪道。

11 麻醉和体位

局部浸润及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同泪囊鼻腔吻合术。

12 应用解剖

12.1 泪腺

泪腺为泪器中分泌泪液的部分。位于眼眶外上方额骨泪腺窝中,恰在眶缘之后。其上界为额骨骨窝,有结缔组织条索与骨膜相连;下界依附于眼球;前界在眶隔之后,与眶隔之间尚有一薄层脂肪;后方深部与眶部脂肪相连(图8.2.9-0-1)。泪腺的形态呈扁平分叶状,大小似小杏,颜色淡黄微红,色泽较眶脂肪稍暗,需仔细从色泽和硬度方面才能与眶部脂肪相区别。从前面看,它被提上睑肌腱膜的外侧角分为上、下两叶,此两叶在后部有桥状腺样组织相连。

①上叶:又称上泪腺或眶部泪腺。为较大的部分,平均约20mm×12mm×5mm,呈豆形,在眶隔之后。其上面微凸,紧贴泪腺窝骨膜,借纤细结缔组织条索与其相连;下面稍凹,与提上睑肌腱膜密切联系,并被上直肌和外直肌的肌间膜将其与眼球隔开;前缘锐利,与眶缘相平,在眶隔之后;后缘圆滑,与眶部脂肪粘连;内侧位于提上睑肌上;外侧远达颧额骨缝,紧贴眼眶骨膜。在外直肌的正上方,泪腺血管和神经由上叶后端中部进入泪腺。

②下叶:又称下泪腺或睑部泪腺。为较小的部分,有上叶1/3~1/2大小,常分为2~3个小叶,形状扁平,位于提上睑肌腱膜的下方,延伸超出眶缘之外,其前缘恰在上穹隆部结膜之外上方,若翻转上睑且将其极力向上牵引,同时使眼球转向下内方,可以从结膜面看出其轮廓(图8.2.9-0-2)。

泪腺的固定,上方借结缔组织条索将其附着于眶上壁的骨膜上;下方借下支韧带的外侧端将其固定在眶外侧壁骨节上。此种固定装置可使泪腺保持正常位置,当此韧带紧张度减弱时,可发生泪腺下垂。此外,提上睑肌腱膜也对泪腺起支持作用。当此肌紧张力减弱时,也可发生轻度泪腺下垂;眶隔将泪腺限制在其后,当眶隔松弛时,泪腺也可脱垂。当泪腺下垂时,可见其突出于眶上缘的下方,由上睑皮肤即能触知。

有人认为泪腺外面有一个完整的纤维组织包膜,但在解剖过程中实际未发现有真正的包膜存在。从组织学上说,这不过是连接泪腺小叶的结缔组织在表面的包绕而已。

此外,在眼结膜尚有副泪腺,所分泌的泪液可达到润湿眼球的作用,故泪腺摘除后结膜囊可以不发生干燥。

12.2 泪腺排出管

泪腺排出管有10~15个,其中眶部泪腺有2~5个,睑部泪腺有6~8个,收集全部泪腺的分泌而排出。其开口数量,每眼有11~15个,平均有13个;其位置在睑板上缘4mm左右,不规则散在分布于上穹隆外侧2/3处;开口大小最大的约有其泪点的1/4,最小的约为其泪点的1/8,近外眦部常有2~4个开口较大。实际上,泪腺的全部排出管均通过睑部泪腺,故手术切除睑部泪腺,在功能上等于切除全部泪腺(图8.2.9-0-3)。

12.3 泪腺的血管、神经、淋巴

泪腺动脉由腺体后方进入,是眼动脉一个很大和很早的分支;有时颈外动脉的眶下支也有一个小分支供应泪腺。静脉则向后注入眼上静脉,汇入海绵窦。

泪腺神经有三种成分:一为三叉神经第一分支的感觉神经,除供给泪腺外,末梢最后穿过腺体,供应结膜和眼睑皮肤;二为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丛;三为面神经,来自副交感神经纤维。泪腺分泌的神经支配颇为复杂,其发出的部位至今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交感神经可能司正常泪腺分泌,副交感神经则控制大量泪腺分泌,而分布在泪腺的三叉神经纤维则可向心传导,在结膜囊受到刺激时,引起反射性流泪。

12.4 泪道

泪道为泪器中导流泪液的部分。

①骨性泪道:

A.泪囊窝(lacrimal fossa):位于眼眶前部内侧缘的下方,前方由上颌骨的额突、后方由泪骨所形成的一个骨窝。其前界为上颌骨的前泪嵴,此嵴在前下方与眶缘相连续,上方则逐渐消失;其后界为泪骨的后泪嵴,后泪嵴在上方与眶内侧壁眶缘相连接,向下、向前呈一钩样突而终止。此突与上颌骨的泪切迹相遇构成鼻泪管的上口,泪囊窝平均长约16mm、宽7mm(图8.2.9-0-4,8.2.9-0-5A、B)。

由上颌骨形成的泪囊窝前部颇为坚强,由泪骨形成的后半部则薄而脆弱,儿童期可有许多小孔,老年人可因骨质吸收而变薄。泪囊窝的下半部与鼻中道为邻,通过泪囊窝的后下1/4区,常能达鼻中甲。泪囊窝的上半部与前组筛窦接近,故在做泪囊鼻腔吻合术时,应将骨洞打在泪囊窝的前下部,较易与鼻中道相通。泪骨的变异较大,可以发育很差,甚或完全不发育,以致为上颌骨所代替;也可以发育很好,有一个很大的钩状突起,伸向上颌骨的面部。骨化的程度也各有不同。这是手术打骨孔时有时较难有时甚易的原因。

B.鼻泪管的骨道(bony nasolacrimal canal):由泪囊窝向下伸展至下鼻道。其外侧壁由上颌骨的泪钩形成;内侧壁极薄,由泪骨降突和下鼻甲的升突构成。鼻泪管的上口由上颌骨钩状突形成,下口位于下鼻道顶部前1/3与后2/3交界处,约在下鼻甲前端的后方16mm,鼻腔底部上方17mm处。

鼻泪管的走行方向因鼻外形及鼻孔的宽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稍向后方作15°~25°倾斜,管的全部稍向外方,但在下方稍向内。鼻泪管的长度平均10~12mm,常边边相向,呈扁平状,横径宽度平均约4.6mm。此种宽度在顶端或中部可有稍狭窄处。

②膜性泪道:

A.泪点(lacrimal punctum):为泪道的起始部。上下睑各一,为圆形成卵圆形小孔,位于睑后缘的内侧端,稍隆起,故又名泪乳头。在闭睑时,上下泪点均浸渍于泪湖中,彼此不接触。在正常情况下,需翻转眼睑后才能看见。上泪点在内眦外5.6mm,下泪点在内眦外6.4mm,它们都在睑后缘的内侧端;其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个别呈细隙状;直径为0.32~0.46mm,最大不超过0.66mm,最小不小于0.2mm。

每一泪点均衬以复层上皮,其下绕以致密的结缔组织环,其中富有弹性纤维,还有眼轮匝肌纤维(Horner肌纤维)围绕此环,具有括约肌的作用。

B.泪小管(lacrimal canaliculum):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部分。每一泪小管由垂直部和水平部组成。管长约10mm,一般上泪小管较下泪小管稍短。垂直部长1.5~2mm,和睑缘垂直而贯穿皮肤的全厚,在其转向水平走向时,有一扩张的部分叫壶腹。管之水平部向内沿睑缘直趋内眦部,其首段位于睑结膜下,其余则穿行于眼轮匝肌泪囊部(亦称(Horner肌)之间。管的走向,上泪小管微向下内倾斜,下泪小管微向上内倾斜,在相当于睑内侧韧带水平,上下泪小管相遇成总泪小管后进入泪囊,也可分别进入泪囊外侧壁。泪小管末端或总泪小管位于泪囊窝中。

泪小管的壁很薄,衬以复层上皮,上皮下富有弹力纤维,管径约0.5mm,有伸展性,眼轮匝肌泪囊部即Horner肌部分肌纤维呈螺旋状插入水平部上皮下结缔组织中。在垂直部,眼轮匝肌呈环形围绕,有括约肌的作用,当收缩时,牵引泪点向内,使泪点直接浸于泪湖中。

泪小管与其周围组织不能分开。在手术过程中对泪小管周围组织的应力易损伤,更忌将泪小管与其周围组织强行分离,否则会直接损伤泪小管,或形成瘢痕,牵引扭曲泪小管,阻碍泪液的导流。

C.总泪小管(common lacrimal canaliculum):位于泪囊窝中。据报道,绝大多数(约90%)泪小管先合成总泪小管后再汇入泪囊,少数(约10%)泪小管则分别汇入泪囊。

D.泪囊(lacrimal sac):为一膜状囊,位于眶内壁前下方之泪囊窝中,被眶骨膜包绕。眶骨膜在泪囊区分为浅深二层:深层始于后泪嵴,衬于泪囊窝骨壁上,泪囊即依附于此;浅层则覆盖于前后泪嵴上,形成泪囊筋膜。泪囊深面特别在上端总和骨膜相粘连,其前面与泪囊筋膜之间有蜂窝组织,其间尚含有微小的静脉丛。

泪囊大小约12mm×6mm,腔呈裂隙状。其顶部为盲端,位于睑内侧韧带水平上约3mm。在该韧带水平处,有泪小管或泪总管与泪囊在外侧壁相连。泪囊下端移行于鼻泪管,两者连接处明显缩窄,泪囊及鼻泪管的分界即以此为标志。

E.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上与泪囊直接相连,向下直接开口于下鼻道前下方之外壁。全长约17.7mm,宽4mm。分骨内段及鼻内段,前者长约12.4mm,后者长约5.3mm。鼻泪管下口形态不一,可为圆形、卵圆形、脐凹形、梭形、裂隙(水平、垂直、斜)、不规则三角形及膜状等(图8.2.9-0-6,8.2.9-0-7)。下口位置一般在鼻底上方17mm、鼻前孔外侧缘后方30mm处下鼻道外侧壁上。鼻泪管管壁正常时呈裂隙状,其中有许多瓣膜,实际是黏膜皱襞,无瓣膜功能,其中最显著者为其下端的Hasner瓣膜,呈扁平状,启闭时对泪液导流产生影响,还可以作为一个阀门阻挡用力擤涕时鼻腔分泌物进入鼻泪管。鼻泪管周围有一丰富的静脉层围绕,当这些血管充血时,鼻泪管本身可被阻塞。

12.5 泪道的血管、神经、淋巴

动脉供应来源有:①来自眼动脉,其中上睑内侧动脉供应泪囊,下睑内侧动脉供应鼻泪管;②来自面动脉,为内眦动脉,供应泪囊和鼻泪管;③来自颌内动脉,其中眶下动脉供应泪囊的下部与鼻泪管的上部,蝶腭动脉的鼻支供应鼻泪管的下部。泪道的静脉吻合成丛,位于黏膜之下,向上方回流于内眦静脉及眶下静脉;在下方通过蝶腭静脉注入于翼丛及颌内静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眦动静脉位内眦鼻侧7~8mm处皮下组织中,为泪道手术中易损伤的部位,故在麻醉剂注射、手术切口、分离组织及放置器械时都应注意,不要刺破或损伤。

泪道的神经来自三叉神经。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上部,都是由鼻睫神经的滑车下神经供给;鼻泪管下部则是由上颌支分支上牙槽前神经支配。

泪囊部淋巴管伴随面静脉达颌下淋巴结,鼻泪管淋巴经鼻腔向前汇入颌下淋巴结,向后经咽后淋巴丛汇入颈深淋巴结。

12.6 泪道周围组织(内眦区)

泪道周围组织对泪液的导流起重要作用。当闭睑时,此区大致呈锥形。其尖端由上下泪点组成,基底为泪囊窝及其周围之骨缘,上下缘为由泪囊窝上下方骨缘至上下睑缘部泪点外侧的假想连线,前面为皮肤,后面为结膜。在此区内有包括除鼻泪管之外的全部泪道。

①睑内侧韧带:又名内眦韧带,起于鼻骨及上颌骨骨缝之外侧,外行逐渐加宽加厚,沿前泪嵴之上部,与该处之骨膜紧密相连,再反折后行,止于后泪嵴之上1/3处。此韧带又可依其解剖位置分为前后二部。前部之前面平滑,其上为一薄筋膜所盖,由鼻至颞侧分别盖以内眦动脉、内眦静脉,且附有少许眼轮匝肌纤维,内眦动、静脉部分浅埋于此肌纤维之间,最上盖以皮肤;后部与盖在泪囊窝上的筋膜即泪隔紧密相连,组成泪隔上1/3部。睑内侧韧带为眼轮匝肌起端附着处,为手术时寻找泪囊的重要标志(图8.2.9-0-8)。

②泪囊筋膜:又名泪隔,为遮盖泪囊窝上的筋膜。上部与睑内侧韧带之后部相连,组成泪隔的上1/3部;其余部分均与泪囊窝周围骨膜相连,将泪囊局限在眶隔之外。泪隔在睑内侧韧带前后交接处最薄,为临床上炎症最易向外蔓延处。在泪隔上有眼轮匝肌深头纤维附着,当肌肉作用时,可牵动泪隔,造成泪囊之负压,促进泪液的导流。

③眼轮匝肌:该肌共分睑及眶两大部分(图8.2.9-0-9~8.2.9-0-11)。

A.眶部眼轮匝肌(pars orbitqalis):有浅、深二头。浅头起于睑内侧韧带,深头起于眶内缘,二者均沿眶骨外行,围绕睑裂后又返回,止于睑内侧韧带。

B.睑部眼轮匝肌(pars palpebralis):又因部位不同分为睑板前、隔前及泪囊部三部分。与泪道关系十分密切。

a.睑板前肌(pars tarsalis):该肌位于上下睑板之前。每肌各有一浅头及深头。浅头起于睑内侧韧带,沿睑板向外侧环行,止于睑外侧缝。深头即Horner肌联合部,起于后泪嵴之上2/3部稍后,将在Horner肌内详述。

b.隔前肌(pars septalis):位于上下睑板前肌及眶缘之间,各有一浅头及深头。浅头起于睑内侧韧带,深头起于泪隔。浅深二头之距离较近,肌纤维混合后,在眶缘及睑板前肌之间向外侧环行,止于睑外侧缝。

c.Horner肌:即眼轮匝肌泪囊部。上下睑之Horner肌有一共同起点,位于后泪嵴之上2/3部稍后,除部分肌纤维加入睑板前肌(为该肌之深头)形成该肌主体外,Horner肌一方面分出肌纤维束呈螺旋状插入上下泪小管周围黏膜下之结缔组织中,使其与泪小管紧密相连。此外,还分出独立的肌束,沿上下睑缘部至睫毛毛囊及睑板腺开口的后部(图8.2.9-0-12)。

睑部眼轮匝肌的作用是牵拉上下睑朝向鼻侧。其中每上睑板前肌均有闭睑、压挤上泪道及缩短泪小管的作用。上下睑之隔前肌在某种程度上分别为上下睑之降肌及提肌。隔前肌的深头牵拉泪隔,造成泪囊负压。眼轮匝肌睑部诸肌对泪液的导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泪道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睑内侧韧带为眼轮匝肌睑及眶部诸肌浅头的起端,其排列形态呈扇形,排列顺序由上至下分别为上部眼轮匝肌眶部浅头、上部隔前肌浅头、上部睑板前肌浅头、下部睑板前肌浅头、下部隔前肌浅头及下部眼轮匝肌眶部浅头。泪隔的上部与睑内侧韧带之后部相连,组成泪隔的上1/3部。而睑板前肌之深头则为Horner肌的联合部。

在施行泪道手术时,应注意勿损伤睑部眼轮匝肌,特别是其浅深头附着处。如需切断内眦韧带,则应在接近韧带之起点,一般在该韧带横过前泪嵴处切断,此处恰在眶部眼轮匝肌浅头与睑部眼轮匝肌隔前肌浅头起端之间,不致损伤隔前肌浅头的附着处。如需切开泪隔,暴露泪囊,则应沿前泪嵴,在泪隔与骨膜交接处将泪隔切开掀起,不致损伤附着在泪隔上的隔前肌深头,影响泪液的导流。如需修补或沟通泪小管末端或泪总管,必须切开泪隔,手术应在泪囊窝内施行。因为泪小管末端或泪总管均位于泪囊窝中。此外,Horner肌还分出肌束呈螺旋状插入上下泪小管黏膜下结缔组织中,使其与泪小管紧密相连,故在泪小管手术过程中,切忌强行将泪小管与其周围组织分离,以免损伤肌纤维或泪小管,使其结疤扭曲或阻塞泪小管,影响其导流泪液的作用。

13 手术步骤

1.按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方法暴露并剪断内眦韧带。

2.切开泪隔,暴露出泪囊,找出泪囊瘘管,彻底清除瘘管组织后,缝合创口。

3.检查泪囊的大小,如泪囊很小且组织极不正常,应按泪囊摘除的方法将泪囊摘除。

4.如泪囊较大或不太小,应争取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造骨孔及吻合的方法同泪囊鼻腔吻合术。至于究竟选用何种吻合方法为佳,选“工”形吻合法还是只吻合前叶,或者不缝合黏膜的方法,应根据泪囊的大小及黏膜的具体情况而定。吻合的具体方法详见泪囊鼻腔吻合术。

14 术中注意要点

泪囊瘘管一定要彻底清除,否则会导致疾病复发。手术应尽量争取吻合成功,因为泪囊摘除是一种破坏性的手术,一旦摘除了泪囊,泪道导流泪液的作用将不再存在。

15 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的办法同前述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囊摘除术。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