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神经梅毒

目录

1 拼音

lǎo nián rén shén jīng méi dú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老年神经梅毒,老年人神经系梅毒,senile lues nervosa,senile neurolues,senile verole nerveuse

4 疾病代码

ICD:A52.3

5 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6 疾病概述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1.急性梅毒性脑膜炎起病急,有明显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晚期神经梅毒脑膜炎常呈急性或慢性起病,以颅底脑膜炎多见,脑神经常受累,脑凸面脑膜炎可见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2.进行性痴呆,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随后出现近事记忆障碍,判断与计算力降低,缺乏自知力,逐渐进入痴呆。

7 疾病描述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几乎消灭。近年来,全身梅毒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因此神经梅毒的重现和增多应有充分准备。

8 症状体征

症状、体征:因病理和病程不同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1.脑膜及血管梅毒 急性梅毒性脑膜炎起病急,有明显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晚期神经梅毒脑膜炎常呈急性或慢性起病,以颅底脑膜炎多见,脑神经常受累,脑凸面脑膜炎可见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脑血管梅毒多在感染后2~10 年起病,可侵犯任何动脉,表现为受累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神经功能缺失。

2.脊髓炎及脊髓血管梅毒 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3.脊髓痨 影响脊神经后根及脊髓后索。表现为下肢闪电样痛,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4.进行性痴呆 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痴呆,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随后出现近事记忆障碍,判断与计算力降低,缺乏自知力,逐渐进入痴呆。

9 疾病病因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10 病理生理

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系统可致相应部位的病理损害,侵犯脑脊膜,引起炎性反应。脑膜增厚,以脑底的病变最明显。累及脑血管,脊髓动脉,可致相应动脉的血栓形成,发生脑或脊髓梗死。它还可直接侵犯脑和脊髓组织,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萎缩。尤其易侵犯脊髓后索及后根,导致其发生变性萎缩。

11 诊断检查

12 诊断

神经梅毒的诊断依据为:有先天或后天感染梅毒的来源;有上述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诊断试验阳性。3 者具备才能诊断。

13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常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0×10E6/L以下,蛋白质增高,为0.5~1.5g/L,IgG 及IgM 可增高。

14 其他辅助检查

常用的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诊断试验为:

1.RL(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试验 约70%阳性。

2.梅毒螺旋抗体吸附试验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98%为阳性。

15 鉴别诊断

临床应与病毒性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或中毒性脑疝相鉴别。

16 治疗方案

神经梅毒的治疗首选为青霉素,需大剂量治疗。水剂苄星青霉素每天480万U,10 天为1 个疗程,间隔2 周,再重复1 疗程。普鲁卡因青霉素,每天肌注240 万U,连续15 天,同时服用丙磺舒0.5g/次,4 次/d。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大量螺旋体死亡,可致过敏反应。甚至Herxheimenr 反应,可在青霉素治疗前1天开始口服泼尼松5~10mg/次,4 次/d,连续3 天以预防之。对有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300mg/d,口服,3 次/d,连续30 天;亦可用红霉素500mg,4 次/d,口服,连续30 天,在治疗后1,3,6,12,18,24 个月以及2 年后每年复查血清及脑脊液,如有阳性发现,则应重复治疗。

对症治疗:对脊髓痨的闪电样疼痛可服卡马西平100~200mg/次,3 次/d;有癫痫发作者按类型给予抗癫痫治疗。有精神症状者用强安定剂。

17 并发症

神经梅毒常并发癫痫、视神经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梗死等。

18 预后及预防

19 预后

神经性梅毒感染后数年发病,组织内螺旋体少,但破坏性大,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可危及生命。

20 预防

严禁嫖娼,提倡使用避孕套。患其他性病时应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反应检查。梅毒患者的性伴侣应定期观察检查。婚前体格检查应常规包括梅毒血清反应。

21 流行病学

大多数梅毒流行病学资料并未包括老年患者。国外统计显示,尽管3%的老年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阳性,但并不考虑他们是早期梅毒,这主要基于老年人性功能减退方面的原因。当然老年人可表现从下疳到神经梅毒所有的临床症状。

22 特别提示

严禁嫖娼,提倡使用避孕套。患其他性病时应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反应检查。梅毒患者的性伴侣应定期观察检查。婚前体格检查应常规包括梅毒血清反应。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