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须

目录

1 拼音

lǎo jūn xū

2 萝藦科植物卵叶娃儿藤的根及根茎·《中医大辞典》·老君须

老君须为中药名,出自《南宁市药物志》,为《南宁市药物志》记载的三十六荡之别名[1]

2.1 别名

老君须、藤叶细辛、三十六根[2]

2.2 来源及产地

萝藦科植物卵叶娃儿藤 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Steud.的根及根茎[2]。分布云南、广西、广东、台湾[2]

2.3 性味

辛,温,有小毒[2]

2.4 功能主治

功在祛痰定喘,散瘀止痛,解蛇毒[2]

1.治咳嗽哮喘,跌打肿痛,风湿骨痛,胃痛,腹痛[2]。煎服:3~9g[2]

2.治毒蛇咬伤,鲜根捣烂,调酒敷伤口周围[2]

2.5 使用注意

过量服用,易致中毒[2]。孕妇及体虚者慎服。[2]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生物碱、黄酮苷、挥发油和单糖[2]。生物碱为娃儿藤宁碱、娃儿藤定碱、异娃儿藤碱[2]

2.7 药理作用

水煎剂及非水溶性总生物碱对小鼠腹腔注射均有镇咳作用[2]。非水溶性总生物碱在体外对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甲型链球菌均有抑菌作用[2]。娃儿藤宁碱等有抗癌作用[2]

3 松萝科植物长松萝或破茎松萝的丝状体·《中医大辞典》·老君须

老君须为中药名,出自《安徽中草药》,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松萝之别名[2]

3.1 别名

云雾草、老君须、金线草、树挂、天蓬草、龙须草、松上寄生[3]

3.2 来源及产地

松萝科植物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Ach.或破茎松萝U. diffracta Vain.的丝状体[3]。分布全国各地林区[3]

3.3 性味

苦、甘,平[3]

3.4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除湿通络,清热解毒,止血调经,驱虫[3]

1.治痰热温疟,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痰多,风湿痹痛,头痛,目赤翳膜,蛔虫病,血吸虫病[3]。煎服:6~9g[3]

2.治瘰疬,痈肿,溃疡,创伤出血,烧伤[3]。研末外敷[3]

3.5 化学成分

长松萝和破茎萝均含巴尔地衣酸、松萝酸、地弗地衣酸及地衣聚糖等[3]。长松萝尚含多种甾醇、刺楸毒素、刺楸皂苷(Kalosaponin)[3]

3.6 药理作用

刺楸皂苷(Kalosaponin)对癌的治疗有效[3]。松萝酸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都有很强的抑菌作用[3]。对阴道滴虫也能抑制,还有对抗白喉及破伤风毒素的作用;能显著增加小鼠支气管的分泌,故有祛痰作用[3]

4 萝藦科植物雪里蟠桃的根及根茎·《*辞典》·老君须

4.1 出处

《草木便方》

4.2 拼音名

Lǎo Jūn Xū

4.3 别名

婆婆针线包(《草木便方》),正骨草、婆婆衣、绒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薇、竹灵消(《四川中药志》),恶牛皮消、牛角风,九连台(《陕西中草药》)。

4.4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雪里蟠桃的根及根茎(亦有用全株者)。夏、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晒干。

4.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40~70厘米,全体具白色乳汁。根茎短,须根多而细长,土黄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卵状椭圆形至广卵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渐尖或钝圆,全缘,基部圆形或楔形。花序腋生,通常聚伞状;花小,淡黄色;花冠5深裂,无毛,副花冠的裂片几与花柱等高,广三角形;雄蕊5,花粉块2枚下垂;雌蕊1,子房上位,为2分离心皮所组成,花柱2,分离。蓇葖果披针形,无毛,长4~5厘米。种子广卵形,顶端生有一束白毛,边缘有翼,长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月。

4.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林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产于四川。

4.7 性状

干燥的根茎长约2~3厘米,表面有多数并排的茎秆残基;外表粗糙,棕褐色;断面黄白色,充实。须根细小,丛生于根茎四周,扭曲不直,长约3~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皱纹;质脆弱,断面黄白色。气味微弱。

4.8 性味

辛,平。

①《草木便方》:"辛,温。"

②《陕西中草药》:"味甘微辛,性平。"

4.9 功能主治

补肾,健脾,化毒。治虚痨久嗽,浮肿,白带,月经不调,瘰疬,疮疥。

①《草木便方》:"补益强阴,化毒。治伤劳久嗽,虚肿,疡劳,蛇、虫、疯狗伤。"

②《分类草药性》:"贴痒子,散毒,通疝气,止鼻血,治女人白带头晕,涂疥疮。"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疼,去毒,治瘰疬,下乳,止咳。"

④《陕西中草药》:"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调经活血。治月经不调,阴虚白带。"

4.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4.11 摘录

《*辞典》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