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宫

目录

1 拼音

láo gōng

2 英文参考

Láogōng PC8[中国针灸学词典]

láogō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C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劳宫
汉语拼音Laogong
罗马拼音Laokung
美国英译名Labored Palace
各国代号中国PC8
日本8
法国莫兰特氏MC8
富耶氏
德国MH8
英国Cx8
美国EH8

劳宫为经穴名(Láogōng PC8)[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2]。属手厥阴心包经[2]。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五行属火[2][3]。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3]。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癫狂,善怒,喜笑不休,脏躁,胸痛,心中懊𢙐,胃脘病,气逆,食不下,黄疸,少腹积聚,尿血,痔疮,手颤,热病汗不出,嗌痛,劳倦,昏迷,晕厥,痫症,口舌生疮,鹅掌疯,现代又多用劳宫穴治疗中风,心绞痛,精神病,高血压,手指麻木,脑血管意外,癔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食欲不振,齿龈炎,手癣等。

4 劳宫穴的别名

五里(《针灸甲乙经》),鬼路(《千金翼方》),掌中(《针灸资生经》)。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

6 穴名解

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3]

劳指操劳,病苦也。宫指要所,又喻为中央。手任劳作,穴在掌心,因而名之。[4]

7 特异性

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8 所属部位

[5]

9 劳宫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5]

劳宫穴位于掌区,横平第三掌指关节近端,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当中指尖尽处是穴[5]

劳宫穴位于掌心横纹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当中指尖下是穴[5]

一说“在掌中央横纹动脉中,屈无名指指头着处即是穴”(《太平圣惠方》)。

劳宫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

劳宫穴在掌部的位置

劳宫穴在掌部的位置

劳宫穴在掌部的位置(肌肉)

劳宫穴在掌部的位置(骨骼)

10 劳宫穴的取法

屈指握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掌骨的桡侧,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取穴。

握拳屈指时,中指尖点到处,第3掌骨桡侧处取穴[6]

劳宫穴位于掌区,横平第三掌指关节近端,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当中指尖尽处是穴[6]

快速取穴:握拳屈指,中指尖所指掌心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劳宫穴[7]

劳宫穴的取法[7]

11 劳宫穴穴位解剖

劳宫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二蚓状肌、拇收肌(横头)、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分布着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掌部皮肤厚而坚韧,无汗毛及皮脂腺,但汗腺丰富。穴位皮肤由正中神经的掌皮支分布。皮纹处的皮肤直接与深筋膜连而不易滑动。皮下筋膜在掌心处非常致密,由纤维隔将皮肤和掌腱膜紧密相连,将皮下筋膜分成许多小隔样结构,其间穿行有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当手掌的浅静脉与淋巴管受压时,除掌正中一小部血液与淋巴流向前臂外,大部分流向手背,并经指蹼间隙与深层的静脉与淋巴管相通。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掌腱膜后,经桡侧两条指浅、深屈肌腱之间的第二蚓状肌,入拇收肌的横头,直抵第二、三掌骨之间的骨间肌。第二蚓状肌由正中神经支配;拇收肌、骨间肌由尺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分别在桡侧两根指浅、深屈肌腱之间→第二蚓状肌挠侧→第一骨间掌侧肌和第二骨间背侧肌[7]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正中神经掌皮支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的分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的掌深支、掌浅弓及其分支指掌侧总动脉和掌深弓及其分支掌心动脉分布[8]

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

12 劳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劳宫穴具有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的功效。

劳宫穴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8]

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有泻心火、清心热的作用[9]

“心开窍于舌”,故能治疗口疮、口臭、掌心热;“心主神明”,故劳宫穴可用于治疗神志病、癫狂痫证[9]

劳宫穴系心包经之荥穴,有开窍醒神之功。本穴治胸胁满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吐衄呕逆、口臭、烂龈、中风、悲笑、黄疸、热病、汗不出等症。[9]

13 劳宫穴主治病证

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癫狂,善怒,喜笑不休,脏躁,胸痛,心中懊𢙐,胃脘病,气逆,食不下,黄疸,少腹积聚,尿血,痔疮,手颤,热病汗不出,嗌痛,劳倦,昏迷,晕厥,痫症,口舌生疮,鹅掌疯,现代又多用劳宫穴治疗中风,心绞痛,精神病,高血压,手指麻木,脑血管意外,癔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食欲不振,齿龈炎,手癣等。

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9]

劳宫穴主治心痛、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9]

劳宫穴主治中风昏迷,癫狂,痫证,善怒,喜笑不休,脏躁;心痛,胸胁支满,胸痛,心中懊𢙐;胃脘病,呕吐,气逆,食不下;黄疸,少腹积聚;尿血,痔疮,鹅掌风,手颤,热病汗不出,烦渴,口臭,嗌痛,劳倦等[9]

劳宫穴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疯等[9]

现代又多用劳宫穴治疗中风、昏迷、心绞痛、口腔炎、精神病、高血压、手指麻木等[9]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

2.消化系统疾病:黄疸,食欲不振;

3.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齿龈炎;

4.其它:手癣,手指麻木,高血压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9][9][9],局部有酸胀痛感[9],或可扩散至整个手掌[9]

14.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图70)[9]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劳宫穴的配伍

劳宫穴配人中、合谷透劳宫治癔病[9]

劳宫穴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9]

劳宫穴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9]

劳宫穴配八邪治鹅掌风[9]

劳宫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9]

劳宫配水沟、合谷透劳官,治癔症[9]

劳宫配水沟、十宣、曲泽、委中,治昏迷、中暑[9]

劳宫配金津、玉液、内庭,治口疮[9]

劳宫配曲泽、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鹅掌风。

劳宫配太冲、内庭,有清心疏肝和胃的作用,主治口疮,口臭。

劳宫配人中、涌泉,有开窍泄热,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中暑及中风昏迷。

16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揉按劳宫穴,每次1~3分钟,可治腹泻[9]

用拇指尖掐按劳宫穴可治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9]

17 文献摘要

《脉经》: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

《针灸甲乙经》:热病发热,烦满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胁痛,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烂,掌中热,欲呕,劳宫主之。烦心,咳,寒热善哕,劳宫主之。少腹积聚,劳官主之。胸胁支满,劳宫主之。风热善怒,心中喜悲,思慕歔欷,善笑不休,劳宫主之。黄瘅,目黄,劳宫主之。口中腥臭,劳宫主之。小儿口中腥臭,胸胁支满,劳宫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大人小儿口中肿腥臭。

《千金翼方》:心中懊憹痛,针劳宫入五分补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热病数日汗不出,怵惕,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胸胁支满,黄疸目黄,小儿烂龈。

《医宗金鉴》:主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等证。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1.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3-284.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0.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3-28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