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目录

1 拼音

kǔ liàn pí

2 英文参考

azedarach[朗道汉英字典]

azedarach[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l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liae,corte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zechwan chinaberry bark[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tex Meli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chuan chinaberry bark[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苦楝皮

苦楝皮为中药名,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或楝Melia azedarach L. 的干燥树皮及根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rtex Mel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Sichuan chinaberry bark (《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inaberry-Tree Bark

6 别名

楝皮、楝根木皮[2]

7 来源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或楝Melia azedarach L. 的干燥树皮及根皮[2]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楝树Melia azedarach L.的根皮或树皮[2]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皮和根皮。商品苦楝皮还包括川楝M.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皮或根皮。

8 原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纵裂,幼枝被星状柔毛。叶互生,2~3回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 ,宽2~3cm,先端长尖,边缘具深浅不一的钝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仅沿脉有白毛。圆锥花序腋生;花萼5裂,被毛;花瓣5,淡紫色,外面被毛;雄蕊10;子房上位,4~5室。核果近球球,直径1~1.5cm,黄棕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田野或栽培。

9 产地

产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楝树分布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2]

10 采收与初加工

春、秋季割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

11 生药性状

树皮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无臭,味苦。

12 性味归经

苦楝皮味苦,性寒,有毒,入肝、脾、胃经[2]

13 苦楝皮的功效与主治

苦楝皮具有驱虫疗癣的功效,用于蛔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苦楝皮具有杀虫,疗癣的功效[2]

苦楝皮治蛔虫、钩虫,绦虫病:煎服,6~15g(鲜品15~30g)[2]

苦楝皮治蛲虫病:研末以蜜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内[2]

苦楝皮治阴道滴虫病:煎汤外洗或制成栓剂外用[2]

苦楝皮治风疹,疥癞:煎水浸洗[2]

苦楝皮治头癣:研末油调敷[2]

苦楝皮治虫牙痛:煎汤漱口[2]

14 使用禁忌

苦楝皮对胃有刺激,胃溃疡患者慎用[2]

苦楝皮大剂量能伤害肝脏[2]

苦楝皮有一定蓄积性,不要连续使用[2]

苦楝皮急性中毒的致死原因似为急性循环衰竭[2]

15 苦楝皮的化学成分

苦楝皮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cthyl kulonate)、川楝素(toosendanin)等。

苦楝皮含苦楝素[2]。还含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ethylkulonate)等多种苦味成分及β-谷甾醇等[2]

16 苦楝皮的药理作用

苦楝素有驱蛔作用,高浓度时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低浓度则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2]

苦楝皮对胃有刺激,胃溃疡患者慎用[2]

苦楝皮大剂量能伤害肝脏[2]

苦楝皮有一定蓄积性,不要连续使用[2]

苦楝皮急性中毒的致死原因似为急性循环衰竭[2]

苦楝皮水浸剂能抑制某些皮肤真菌[2]

17 苦楝皮中毒

苦楝皮内服过量,易引起头昏、思睡、恶心、呕吐、腹痛、面红等中毒症状[2]

苦楝皮大剂量能伤害肝脏[2]

苦楝皮急性中毒的致死原因似为急性循环衰竭[2]

18 苦楝皮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苦楝皮

Kulianpi

MELIAE CORTEX

18.2 来源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

18.3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和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

18.4 鉴别

(1)取本品一段,用手折叠揉搓,可分为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有极细的网纹。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40ml,超声处理1小时,放冷,离心,取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楝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儿茶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一甲醇一甲酸(4: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 第一法)。

18.5.2 总灰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K)。

18.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法(附录ⅥD和二部附录ⅨJ)测定。

18.6.1 色谱、质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 01%甲酸溶液(31:69)为流动相;采用单级四极杆质谱检测器,电喷雾离子化(ESI)负离子模式下选择质荷比(m/z)为573离子进行检测。理论板数按川楝素峰计算应不低于8000。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川楝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lμg的溶液。即得。

18.6.3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μl与供试品溶液1~2μl,注入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测定,以川楝素两个峰面积之和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川楝素(C30H38O11)应为0.010%~0.20%。

18.7 苦楝皮饮片

18.7.1 炮制

除去杂质、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丝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除去粗皮者呈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切面纤维性,略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

18.7.2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7.3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18.7.4 功能与主治

杀虫,疗癣。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18.7.5 用法与用量

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18.7.6 注意

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8.7.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18.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