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筋

目录

1 拼音

kū jīn

2 英文参考

wart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verruca vulgar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枯筋为病名。即疣目(verruca vulgaris)[1]。又称“箭千日”[1]。是指疮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皮肤,表面呈刺状的疣[1][2][3]

枯筋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3]

4 枯筋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疣系阴血不足,肝失荣养,气血不和,血枯生燥,筋气外发于肌肤,或风毒之邪侵袭,阻于经络,凝聚肌肤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疣为病毒性皮肤病,寻常疣由乳头瘤病毒引起,有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皮突延长等病理改变。

5 枯筋的症状

枯筋初起为米粒大小,微黄色角化性丘疹,中央可见一针头小红点,逐渐增至绿豆大小,圆形或多角形乳头状隆起,境界明显,质硬,表面粗糙呈刺状,灰白,污染或污褐色。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邻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

6 枯筋的诊断

枯筋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子儿童及青年。

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稿,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指、手背,也可见于头面部。生于指甲边缘者,可向甲下蔓延,增本时可将指甲顶起,引起疼痛或染毒成沿爪疔;生于头皮,手指或足趾间的疣如指状突起,称指状疣。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7 枯筋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风热血燥

7.1.1.1 症状

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7.1.1.2 辨证分析

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故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7.1.1.3 治法

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7.1.1.4 方药治疗

治瘊方加减。咽喉疼痛者,加牛蒡于以解毒利咽;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

7.1.2 肝郁痰凝

7.1.2.1 症状

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

7.1.2.2 辨证分析

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啫褐;肝郁则性情烦闷易怒;痰凝则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为肝郁痰凝之象。

7.1.2.3 治法

疏肝活血,化痰软坚。

7.1.2.4 方药治疗

治疣汤加减。

7.2 其他疗法

7.2.1 推疣法

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信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如疣体表面角化,则在局麻下进行推除。

7.2.2 艾灸法

疣体数目少者,可用艾炷在疣体上灸之,每天1次,至疣体脱落为止。

7.2.3 敷贴法

先用热水浸洗患部,·再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在疣体上,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

7.2.4 针刺法

用针从疣顶部刺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量血液,3—4天疣体可脱落。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3.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