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核血肿清除术

目录

1 拼音

ké hé xuè zhǒng qīng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evacuation of putaminal hematoma

3 手术名称

壳核血肿清除术

4 分类

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

5 ICD编码

01.3905

6 概述

壳核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Mizukami根据壳核出血在CT扫描所见,作了如下有利于手术入路选择的分类:Ⅰ型为限局型,血肿累及壳核及外囊;Ⅱ型为进展型,可分为两种:壳核锥体束型,血肿仅破坏部分锥体束;壳核锥体束脑室型,血肿大部破入脑室,充填脑室或脑室系统铸型(图4.4.1.1-1~4.4.1.1-3)。

壳核出血多呈垂直方向发展,故血肿增大过程中首先累及壳核、锥体束、尾状核头所构成的三角区,Mizukami称之为“脆弱三角”。当此部位破坏后血肿即穿入侧脑室,形成血肿对脑室的充填或铸型。Mizukami还提出高血压脑内出血“脑内挤压概念”,并证明血肿周围组织压力远比颅内压力为高,故提出尽早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以防止脑疝,恢复脑功能,减少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

7 适应症

壳核血肿清除术适用于:

1.经内科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加重,应争取在脑组织未遭受不可逆的损害前清除血肿。

2.昏迷病人或半昏迷病人应争取在超早期清除血肿。

3.脑室内血肿充填或铸型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4.脑出血后,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等小脑幕切迹疝的表现时,如无手术禁忌应尽快手术。

5.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定时间后症状又逐渐加重CT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则应再次手术。

8 禁忌症

1.年龄超过80岁的深昏迷病人多不宜手术。

2.脑疝晚期,双侧瞳孔已散大,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性损伤者,手术选择应慎重。

3.有严重的冠心病或供血不足,以及肾功能衰竭者不宜手术。

9 术前准备

1.术前应行CT扫描或MRI检查。

2.对严重血压升高的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

3.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应立即静滴20%甘露醇250ml,并迅速做开颅清除血肿的准备,争取尽早解除血肿的压迫。

10 麻醉和体位

一般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取侧卧位(血肿侧在上)。

11 手术步骤

11.1 1.经颞中回入路清除壳核部血肿

(1)头皮切口:做患侧颞部马蹄形切口(图4.4.1.1-4A),头皮,帽状腱膜翻向下方;切开颞筋膜和颞肌达骨膜,在预定钻孔处推开骨膜准备钻孔。

(2)骨瓣开颅:一般钻4个骨孔形成骨瓣,颞肌连同骨瓣翻向下方。

(3)硬脑膜切开:当硬脑膜切开时脑组织膨出易造成损伤,最好先在相当于颞中回处将硬脑膜切开5mm小口,用双极电凝处理脑表面的血管,根据CT显示的血肿部位及大小用脑针进行穿刺,一般3~4cm则可达到血肿。如未发现血肿,则应再次核对血肿位置,变换方向再行穿刺。当流出陈旧性血块或血性液体后,再将硬脑膜平行切开3~4cm,若颅内压力不高也可弧形向上切开硬脑膜。在血肿清除后,如脑组织仍膨隆,可在颞肌下的手术野内星状剪开硬脑膜行颞肌下减压,这样有助于病人渡过术后脑水肿期。

(4)脑皮质切开:在颞上回或颞中回预选的皮质切口处做3~4cm切口(图4.4.1.1-4B),双极电凝止血,沿穿刺方向深入2~3cm,则可达到血肿腔内。

(5)血肿清除:血肿的清除主要是依靠吸引器轻柔地抽吸和间断地用等渗盐水冲洗,将血凝块清除(图4.4.1.1-4C),必要时也可用取瘤钳把松动的血块取出。血肿清除过程中,遇到周围脑组织的小血管有活动出血时用双极电凝止血,但不可电凝未出血的豆纹动脉主干,以免造成更广泛的区域缺血。对于血肿壁已粘连很紧的小血块不宜勉强吸净,防止造成周围脑组织的更大损伤。止血务必仔细可靠,以防再出血。若减压不满意时应剪开手术区硬脑膜,除去骨瓣,并在血肿腔内置引流管,术后持续引流。

(6)关颅:小型血肿清除后,其空腔已近于闭合,脑组织松软,脑搏动恢复,则可将硬脑膜缝合常规关颅。病情危重、血肿清除后脑压仍很高,脑膨出较重,应行颞肌下减压,将硬脑膜星形剪开,颞肌下骨窗扩大,骨瓣下部咬成半圆形,余骨瓣复位,缝合骨膜、颞肌,置皮下引流条,缝合帽状腱膜和头皮。

11.2 2.经侧裂入路清除壳核部血肿

(1)头皮切口:相当于外侧裂颅骨投影线,由前下发际处向上做6cm斜切口或颞前部马蹄形切口(图4.4.1.1-5A、B)。

(2)开颅:颅骨钻孔后扩大骨窗或骨瓣开颅,骨瓣连同颞肌翻向下。蝶骨嵴尽量向前下方咬除。

(3)弧形切开硬脑膜,并翻向上方。

(4)侧裂入路:侧裂在前端较宽,为了容易辨认,必要时在显微镜下操作。看清侧裂内的静脉,在大脑中动脉的上方或下方剪开蛛网膜2~3cm长,注意勿损伤侧裂血管。用脑压板或剥离子将脑组织分开,达岛叶皮质,显露出岛叶(图4.4.1.1-6A)。在岛叶表面可看到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在分支中间无血管区用脑针向深部穿刺,约0.5~1.5cm即可达血肿腔。证实为陈旧性血液后将岛叶切开0.5~0.8cm,用窄脑压板向下分开,即可看到黑色凝血块涌出,进入血肿腔(图4.4.1.1-6B)。

(5)清除血肿:用吸引器吸除血凝块,发现活动性出血的豆纹动脉分支,用双极电凝止血,切勿电凝或夹闭未出血的动脉,以免加重脑功能损害。清除血凝块的操作步骤与前所述相同。

(6)关颅: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放一软胶管引流,但如颅内压力较高,脑膨隆明显,不缝合硬脑膜而行颞肌下减压,只缝合颞肌及头皮。

12 术中注意要点

1.经颞中回入路时由于血肿深部临近基底节区重要结构,且出血又多为豆纹动脉或其分支,故一切操作必须在直视下或显微镜下进行,吸引器吸力不要过大,血肿腔壁勿因手术操作而增加新的损伤,血肿清除后壁上留的小片血块不要免强清除,见到的小血管出血一定用双极电凝彻底止血。当血肿已穿破脑室,可用细导尿管冲洗,引流出脑室内的血块,勿扩大穿破口探查脑室内血肿,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2.经侧裂入路时术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侧裂静脉,不得有任何损伤。当到达岛叶时,对大脑中动脉各分支要妥加保护;切开岛叶进入血肿腔后,清除血块时要注意保护未出血的豆纹动脉分支,不得将其电凝或夹闭,以免加重脑功能损害。吸引器吸引时要在直视下仔细操作,最好在显微镜下进行,勿损伤血肿壁周围脑组织,发现活动性出血点要用双极电凝止血,尽可能不用海绵压迫止血。

13 术后处理

1.应继续控制血压,如一般降压药作用不明显时,可术后早期使用硝普钠降血压以防血肿腔再出血。

2.术后病情恶化时应行CT复查,血肿破入脑室内时,术后应行脑室持续外引流。

14 并发症

1.再出血。病人多长期患高血压动脉硬化,术后血压升高控制困难,易发生血肿腔或其他部位再出血,必要时行CT扫描。

2.胃肠道出血。因出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应激性溃疡,出现消化道出血,应及时处理。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