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聚证(accumulation disease[1])是指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4 聚证的症状
5 聚证的病因病机
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外邪侵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疽、疟疾等经久不愈,且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3]。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4]。但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有形之积,有形之血瘀,亦必阻滞气机,故积聚在病机上有区别,亦有一定联系[4]。
聚证病在气分,多属于腑,病机以气机逆乱为主,腹内结块望之有形,但按之无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一般较轻[3]。
6 聚证的辨证治疗
6.1 肝气郁滞/肝气郁结/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聚证(accumulation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qi stagnation[1])是指肝郁气滞,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聚证[2]。
6.1.1 肝气郁滞型聚证的症状
腹中气聚,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舌淡苔薄,脉弦[4][3]。
6.1.2 证候分析
肝失疏泄,气聚腹中:肝失疏泄,气结成形作梗或气机逆乱,故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气散则胀痛,即止。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脉弦均为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之象。[4]
6.1.3 治法
6.1.4 肝气郁滞型聚证的方药治疗
以逍遥散为主方[备注]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白术、白芍药、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柔肝;当归养血柔肝,薄荷散郁;白术、茯苓、甘草调理脾胃。如气滞较甚者,可加香附、青皮、广木香等疏肝理气之品。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术等。如年老或体虚者,可加党参以顾其虚。如寒湿中阻,症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象弦缓者,可用木香顺气散[备注]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以温中散寒,行气化湿。[4]
6.1.5 肝气郁滞型聚证的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6.1.5.2 推荐食疗方
1.佛手茶(《本草再新》):佛手5g,花茶3g,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2.木香饮(《简便单方》):木香20g,研末备用。取木香粉2g,入热米酒15mL调服,每日2次。
3.香橼米醋浸海带:海带(鲜)120g,香橼9g,醋1000mL。将香橼皮、海带在米醋中浸泡7日。每日取食海带6~9g,连食2周。
6.2 食滞痰阻/食浊阻滞
食浊阻滞聚证(accumulation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food turbidity blockade[1])是指食浊阻滞,以腹胀或痛,纳呆,便秘或便溏秽臭,甚或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按之胀痛更甚,苔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聚证[2]。
6.2.1 食滞痰阻型聚证的症状
腹胀或痛,拒按,便秘,纳呆,脘闷不舒,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4][3]。
6.2.2 证候分析
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成结:食滞肠道,脾运失司,湿痰内生,痰食互阻,气机不畅,故见胀痛,便秘,纳呆。痰食阻滞,气聚不散,故腹部有条状物出现。苔腻,脉弦滑均为湿痰和气滞之征象。[4][3]
6.2.3 治法
理气化痰,导滞通腑[3]。
6.2.4 食滞痰阻型聚证的方药治疗
以六磨汤[备注]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为主方。方中大黄、枳实、槟榔化滞通便;沉香、木香、乌药理气祛湿。食痰下达,气机通畅,则瘕聚自散。如痰湿盛者,可加陈皮、半夏、茯苓以增强化痰和中之力。[4]
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备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橘皮、甘草、生姜、大枣加山楂、六曲等以健脾消导,燥湿化痰。[4]
聚证虽实证多见,但反复发作,脾气损伤,可常服香砂六君子汤[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以扶正气。[4]
6.2.5 食滞痰阻型聚证的饮食疗法
6.2.5.1 推荐食材
6.2.5.2 推荐食疗方
1.山楂茶(《中医经典食疗大全》):生山楂、炒山楂各6g,炒陈皮9g,红茶3g。上药放入热水瓶中,冲人沸水大半瓶,塞紧塞子十几分钟,代茶频饮。
2.槟榔陈皮茶(《肘后备急方》):槟榔1枚,橘皮9g。先将槟榔煨熟,橘皮用蜂蜜渍过。再将两味干燥后,研为细末,同置于锅中,加水150mL,煎煮至75mL,滤渣取汁备用。每日1剂,顿饮,不可连服。
3.莱菔子粥(《寿世青编》):莱菔子末15g,粳米100g。将莱菔子末与粳米同煮成粥,早晚温热食用。
7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治疗聚证的穴位
- 聚泉
X-HN10;jùquán;EX-HN10概述:聚泉为经外奇穴名(jùquánEX-HN10)。出...
- 窌
拼音:liáo英文:窌同髎。常用于命名人体穴名。如巨窌、禾窌等。《针灸聚英》将穴位称作窌穴。...
- 窌穴
专指八髎穴。泛指穴位·窌穴:窌穴指穴位。见《针灸聚英》。《针灸聚英》:“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
- 节之会处
同义;处:处所。《类经》:“凡病邪久留不遗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 偏穴
英文:偏穴与正穴相对,即不属于经穴的穴位。《针灸聚英》:“或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
- 更多治疗聚证的穴位
治疗聚证的方剂
- 瑞效丸
,麝香少许。主治:肠痈、胃痈,内积,兼男子妇人积聚证。用法用量:每服10-30丸,温酒送下,临卧再服...
- 当归茴香散
音:dāngguīhuíxiāngsǎn《瘢瘕积聚编》:当归茴香散:处方:当归茴香附子良姜各等分功...
- 韭子一物丸
用量:上为丸服。各家论述:《经》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痹聚者,湿气聚而为痹也。韭子润而辛热,辛热...
- 苓术羌附汤
疼痛,泄泻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疝症积聚编》《疝癥积聚编》:方名:苓术羌附汤组成:茯苓、...
- 经验神芎丸
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消酒食,明目,暖水脏。主积聚。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食后温水送下。服2...
- 更多治疗聚证的方剂
治疗聚证的中成药
- 葡甘露聚糖
拼音:púgānlùjùtáng英文:Glucomannan葡甘露聚糖说明书:药品名称:葡甘露聚糖英...
- 安虫饮
枳实、陈皮、川楝子。功能主治蛔虫动,口吐清涎。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幼科百效》...
- 宫颈癌栓
药量的0.4倍量,加水2倍,静置沉淀,取沉淀物加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2:1)的混合物...
- 正骨紫金丹
拼音:zhènggǔzǐjīndān英文:概述:正骨紫金丹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
- 化积散
与主治:消食化积。用于小儿脾胃不和,停食停乳,积聚痞块,肚腥膨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用...
- 更多治疗聚证的中成药
聚证相关药物
- 聚乙烯醇滴眼液
本品主要成份为:聚乙烯醇。其化学名称为:乙烯基醇聚合体。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性状】本品为无色...
- 聚维酮碘凝胶
标准来源:2000药典(新转15册)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
- 锝[99mTc]二巯丁二酸注射液
】大鼠自显影试验表明,99mTc-DMSA主要浓聚在肾皮质远端和近端小管部位,小部分浓聚于肾髓质、...
- 聚维酮碘软膏
属碘伏类消毒剂。其中的1-乙烯基-2-砒咯烷酮均聚物为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溶液对物体的润湿和穿透,从...
- 甲异靛片
细胞。其作用原理为抑制DNA聚合酶,影响了DNA聚合过程,从而使DNA合成受抑制。【药代动力学】给...
- 更多聚证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聚证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五·诸痛门]胁痛
。下枳壳散。左右胁。有气块而痛者。此是积聚。见诸气门积聚证。停饮胁痛。本事方而丸。最佳。曾有人胁痛...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十六)]攻里
知之。郭氏瑞效丸治肠痈、胃痈内积,兼男子、妇人积聚证。当归京三棱槟榔木鳖子穿山甲(炒,各一两)牡蛎(...
- 《医碥》:[卷之二·杂症]积聚
必兼用膏药熨贴及艾灸乃除,以其在肠胃之外也。一气聚证必肚腹膨胀,时痛时止,得嗳即宽,旋复痛,游走攻刺...
-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辛平攻里之剂
郭氏瑞效丸治肠痈胃痈内积兼男子妇人积聚证当归京三棱槟榔木鳖子穿山甲(炒各一两)牡蛎(为末炒山甲都用)...
- 《杂病广要》:[内因类]积聚
,所能窃犯其藩墙户牖乎。此全本子和之言。)夫大积大聚,乃可攻之;积聚非大,则未可攻也,十去六七,即衰...
- 更多古籍中的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