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包涵体病

目录

1 拼音

jù xì bāo bāo hán tǐ bìng

2 英文参考

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腮腺病毒病

5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6 疾病概述

巨细胞包涵体病又名腮腺病毒病。其临床症状变化很大,可随年龄、病人的机体状况不同而异。成人多发病于30岁以上。若30岁以下发病,多发生于有造血系统及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或多次输血的病人,表现有3~6周的持续发热,似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象改变及肝功能障碍,但无渗出性扁桃体炎及明显的淋巴结肿大,且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

7 疾病描述

本症是由于巨细胞病毒所致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婴儿,表现为肝脾肿大、黄疸及皮内出血。多为宫内感染,亦可为后天获得。

8 症状体征

其临床症状变化很大,可随年龄、病人的机体状况不同而异。

宫内感染是病毒穿过胎盘引起胎儿的感染,可无临床症状,但若出现症状则一般较后天获得者明显,可发生病毒血症,而引起全身性内脏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痉挛、脑钙化、小头、神经运动迟缓及精神障碍等。由于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在皮肤上可出现瘀斑,有时亦可发生全身性斑丘疹,偶尔出现全身性丘疹结节性皮疹。多数病人在几天或几周内死亡或遗留严重的神经障碍。后天获得性感染常发生于出生时,此种婴儿常无症状,但是亦可发生肝功能障碍、蜘蛛痣、百日咳样咳嗽、支气管肺炎等。有时可发生红斑及斑丘疹性皮疹。成人多发病于30岁以上。若30岁以下发病,多发生于有造血系统及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或多次输血的病人,表现有3~6周的持续发热,似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象改变及肝功能障碍,但无渗出性扁桃体炎及明显的淋巴结肿大,且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

9 疾病病因

感染巨细胞病毒。

10 病理生理

巨细胞病毒,又称涎腺病毒,为疱疹病毒的一种,为DNA病毒,形态上与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非常相似,故不易区别,但它只能在纤维母细胞的组织培养中生长,且生长很慢。

人类对巨细胞病毒有广泛的易感性,多数人一生中都感染过巨细胞病毒,但多为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其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染。由于此病毒常存在于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或精液中,故与性传播有密切的关系。经血清学调查表明,约60%~70%成人有此病毒循环抗体,但仍能从尿或涎腺中排出病毒,故认为此可能与病毒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的复活有关。潜伏病毒的复活是宿主免疫状态失去平衡所致。

病理变化: 在全身各器官中,皆可见到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及(或)胞质内嗜碱性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同时有局灶性单核细胞浸润。肾脏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肺表现为斑片状肺炎,脑部可发生坏死性肉芽肿损害。

11 诊断检查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从尿液或其它体液、分泌物中分离出巨细胞病毒,在尿沉渣及咽部涂片检查可见含有特异性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免疫荧光检查可发现抗体,确定它是致病原因需要发现抗体效价的升高,在新生儿有IgM抗体。

12 治疗方案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阿糖胞苷、阿糖腺苷、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皆无效。

13 预后及预防

目前亦无肯定有效的疫苗。

14 特别提示

巨细胞病毒感染较广泛,大多数人一生中不同时期均可获得感染。居住拥挤、经济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的人易感染。女性较同龄男性感染率高。晚期孕妇宫颈排出巨细胞病毒者达28% ,是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母乳排毒者约13%~27%,且排毒时间长,易引起后天感染。

14.1 预防

如发现孕妇产道有排毒者,可行剖宫产分娩,以免影响新生儿。如母亲已受感染或携带病毒者,不可给新生儿喂奶,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危险。近年正在研究用r-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宫内已受感染的新生儿从唾液及尿中排出病毒,故在新生儿室应进行隔离。

14.2 预后

本病死亡率较高,存活者多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耳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15 相关出处

现代皮肤病学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