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阙

目录

1 拼音

jù quē

2 英文参考

Jùquè CV14[中国针灸学词典]

Juque (CV14)[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Great Palace

Juju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ùquē[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1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1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巨阙
汉语拼音Juque
罗马拼音Chuchueh
美国英译名Great Temple
各国代号中国CV14
日本14
法国莫兰特氏VC14
富耶氏VC14
德国KG14
英国Cv14
美国Co14

巨阙为经穴名(jùquē[1]CV14, RN14)[2][3]。出《脉经》。属任脉[3]。巨阙是心的募穴[3][3]。巨即巨大,阙即宫门,此穴为心之募穴,如心气出入的宫门,故名巨阙[3]。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胸痛,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吐逆不食,腹胀,蛔虫痛,胃痉挛,隔肌痉挛,癔病等。

4 巨阙穴的别名

巨关(《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巨缺(《针灸甲乙经》)

心募(《针灸穴名解》[4])。

5 出处

《脉经》: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6 穴名解

巨即巨大,阙即宫门,此穴为心之募穴,如心气出入的宫门,故名巨阙[4]

巨,大也;阙,帝之宫庭。阙为内庭中正之门,俗称中门,又称仪门。古者贵家,门必有阙,所以饰门第,别尊卑也。此穴在鸠尾下1寸,胸骨其形似剑,穴当其端,在胸骨剑突大凹陷之下方,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管及动静脉上下通行之关隘,正当心之外围,为心之宫城,至尊之门,故喻名为巨阙。《针灸问对》:“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巨阙,心之宫城也。”[4]

7 特异性

安神宁心、宽胸止痛

8 所属部位

上腹[5]

9 巨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5]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5]

巨阙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寸(《备急千金要方》)[6]

一说在脐上6.5寸(《针灸甲乙经》)。

巨阙穴在任脉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

10 巨阙穴的取法

在脐上6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6]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线上,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即是中脘穴)与胸剑联合之间的中点处即是巨阙穴[8]

11 巨阙穴穴位解剖

巨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深层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8]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9]

12 巨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9]

巨阙穴为心之募穴,心为君主之官,本穴居心君至尊之位,为心经脉气聚集最盛之地,有安神宁心、宽胸止痛之功。主治发狂惊悸、恍惚不知人,及一切神不内守诸疾。[9]

13 巨阙穴主治病证

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胸痛,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吐逆不食,腹胀,蛔虫痛,胃痉挛,隔肌痉挛,癔病等。

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9]

巨阙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10]

巨阙穴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呃逆,胃中冷,噎膈,吞酸,胃痛,呕吐,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10]

巨阙穴主治心胸痛,胃脘痛,呃逆,反胃,吞酸,噎膈,呕吐,惊悸,健忘,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胆道蛔虫症等。[10]

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食,腹胀,惊悸,咳嗽,黄疸,蛔虫痛,尸厥,健忘,胃痉挛,隔肌痉挛,心绞痛,支气管炎,癔病,胸膜炎,癫痫。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8寸[10]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0.5~1寸[10][10],局部有酸胀感[10],可向上或向下扩散[10]

《类经图翼》:刺六分……一曰刺三分。

注意:

肝左叶肿大及心脏扩大者,不宜深刺[10]

不宜直向深刺或针尖向上斜刺,以防刺入胸、腹腔,损伤肝、胃、心脏[10]

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肝脏[10]

刺巨阙穴,患者须仰卧扬手,乃可下针,防止膈肌下沉,或有伤之也。伤膈肌,则呃格不休[10]

14.2 灸法

可灸[10][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艾灸巨阙穴,每次5~10分钟,可治治胃下垂[10]

15 巨阙穴的配伍

巨阙穴配心俞、郄门、通里治心绞痛[10]

巨阙穴配中脘、丰隆、通谷、后溪治癫狂[10]

巨阙穴配足三里、内庭治反胃吞酸[10]

巨阙配上脘,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腹胀,心腹满。

巨阙配灵道、曲泽、间使,有理气宽中,养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

巨阙配心俞,属俞募配伍法,有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癫狂。

巨阙配膻中,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饮,痰喘。

巨阙配内关、心俞,治心痛、心悸[10]

巨阙配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治霍乱[10]

巨阙配风池、后溪、申脉,治癫痫[10]

巨阙配合谷(补)、三阴交(泻),治子上逼心、气闷欲绝[10]

巨阙配心俞,治烦心[10]

巨阙配中脘、天突,治咳逆上气[10]

16 特效按摩

按揉巨阙穴善治胃下垂[10]

17 文献摘要

《扁鹊心书》:风狂,先灸巨阙五十壮,又灸心俞五十壮。

《针灸甲乙经》:热病,胸中憺憺,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满,瘛疭,心痛,气满不得息,巨阙主之。狂,妄言,怒,恶火,善骂詈,巨阙主之。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胸胁支满,瘛疭引脐腹痛,短气烦满,巨阙主之。狐疝,惊悸少气,巨阙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巨阙、照海主瘛疭引脐腹短气。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烦满,热病,胸中痰饮,腹胀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贲时唾血,蛔虫心痛,蛊毒霍乱,发狂不识人,惊悸少气。

《针灸大成》: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

18 巨阙穴研究进展

18.1 对胃下垂的治疗作用

针刺巨阙对胃下垂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以2寸长针,从巨阙透左肓俞,针入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第1次提针10 min,以后每次提3~5 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20例,治愈47例,显效12例,好转49例,无效12例。也有报道向脐左压痛点透刺40 min,结果显效31.48%。胃下垂治疗后有显著好转(P<>巨阙对胃的张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临床症状也有相应好转。

18.2 增强食管蠕动、放宽管腔

现代研究证实,分别针刺健康人巨阙、膻中、天突各穴或同时针刺以上各穴,用钡餐透视摄片观察,可使钡剂下移加快,食管蠕动增强,管腔放宽,痉挛解除[10]

18.3 对胆道的作用

针刺巨阙能促使胆总管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并可解除胆道括约肌痉挛[10]

1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8.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5.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0.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10.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13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