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橘核丸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3首。其中,《严氏济生方》方为常用方,组成为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一两,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具有行气止痛,软坚散结的功效[1]。治癫疝,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橘核丸部颁标准。
4 橘核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Juhe Wan
4.2 标准编号
WS3-B-1869-94
4.3 处方
橘核 (炒) 100g
川楝子 (炒) 100g
海藻 100g
海带 100g
延胡索 (醋制) 25g
桃仁 100g
肉桂 25g
厚朴 (姜制) 25g
川木通 25g
木香 25g
昆布 100g
枳实 (麸炒) 25g
4.4 制法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微苦、辛。
4.6 检查
4.7 功能与主治
理疝软坚。用于疝气。
4.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 12g,一日1~2次。
4.9 注意
忌生冷食物。
4.10 贮藏
密闭,防潮。
5 《严氏济生方》卷三方之橘核丸
5.1 方名
橘核丸
5.2 橘核丸的别名
5.3 组成
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一两,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半两[2]。
橘核(炒)1两,海藻(洗)1两,昆布(洗)1两,海带(洗)1两,川楝子(去肉,炒)1两,桃仁(麸炒)1两,厚朴(去皮,姜汁炒)半两,木通半两,枳实(麸炒)半两,延胡索(炒,去皮)半两,桂心(不见火)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
5.4 功效与主治
橘核丸具有行气血,法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的功效。治四种㿗病,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橘核丸功能行气止痛,软坚散结[1]。治癫疝,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1]。
5.5 橘核丸的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大小[2]。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汤任下[2]
每服70丸,空心盐酒汤任下。
5.6 加减
虚寒甚者,加炮川乌1两;坚胀久不消者,加砌砂2钱,醋煮旋入。
5.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5.8 方解
方中橘核善于行气治疝,为君药;木香、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散结,同为臣药;桂心温肝肾以散寒邪,枳实、厚朴破气分积滞,海藻、昆布、海带咸润软坚散结,木通通利血脉而利湿散结,共为佐药[1]。各药合用,可直达厥阴肝经,共奏行气血,祛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之功[1]
5.9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橘核、木香能入厥阴气分而行气;桃仁、延胡能人厥阴血分而活血;川谏、木通能导小肠膀肮之热,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湿;官桂能平肝暖肾,补肾命之火,所以祛寒;厚朴、枳实,并能行结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带,咸润下而软坚,寒行水以泄热,同为散肿消坚之剂也。
2.《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方中橘核善于行气治疮,为君药;木香、川谏子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散结,同为臣药;桂心温肝肾以散寒邪;枳实、厚朴破气分积滞;海藻、昆布、海带咸润软坚散结;木通通利下焦湿邪,共为佐药。各药合用,可直达厥阴肝经,共奏行气血、法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之功。
6 《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橘核丸
6.1 方名
橘核丸
6.2 组成
橘核(炒)、南星(炮)、半夏(洗)、黄柏(酒炒)、苍术(盐炒)、山楂肉、白芷、神曲(炒)、滑石、昆布、吴茱萸(酒、醋分浸)各等分。
6.3 主治
男子木肾,妇人阴(疒颓)。
6.4 橘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心盐汤送下。
6.5 加减
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橘核丸
7.1 方名
橘核丸
7.2 组成
橘核2两(盐酒炒),小茴香1两,川楝子(煨,去肉)1两,桃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1两,香附(醋炒)1两,山楂子(炒)1两,广木香5钱,红花5钱。
7.3 主治
七疝。
7.4 橘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冲疝,用白茯苓1钱,松子仁3钱,煎汤送下;狐疝,用当归2钱,牛膝1钱5分煎汤送下;(疒颓)疝,用白茯苓、陈皮、赤茯苓1钱煎汤送下;厥疝,治同冲疝;瘕疝,用丹参、白茯苓各1钱5分,煎汤送下;(疒贵)疝,本方内加五灵脂1两,赤芍1两5钱(酒炒),服时用牛膝1钱5分,当归尾3钱煎汤送下;(疒贵)癃疝,治法同上。
7.5 加减
若寒气深重,加吴茱萸、肉桂心各5钱,甚则加附子1枚;若表寒束其内热,腹痛热辣,或流白浊者,加黑山栀5钱、川萆薢1两、吴茱萸3钱(汤泡7次)。
7.6 制备方法
以神曲3两,打糊为丸。
8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橘核丸
- 《丁甘仁医案》:[卷六]疝气案
疏厥气,以丸代煎,缓图功效。补中益气丸(一两)橘核丸(二两)每早晚各服二钱,开水送下。黄左劳倦奔走...
- 《评注产科心法》:[下集产后门]产后心腹诸痛
冲而上痛,连心腹者,忽聚忽散,此皆瘕气也,另用橘核丸主之。如小腹有块,手不可按者,瘀血壅滞,名曰儿...
- 《邵兰荪医案》:[卷四]疝气
其脉涩滞,而舌黄腻,是夹湿热之候。方从《济生》橘核丸加减,确治睾丸偏大,痛引脐腹之专剂。兹又加以萆...
- 《推拿抉微》:[第四集·治疗法]气鼓血鼓
下者为肠覃,以寒气客于肠外,气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月事不以时下者为石瘕,乃寒气客于子门,子...
- 《笔花医镜》:[卷二脏腑证治]肝部
、鳖甲、青皮、莪术主之。疝气者。气结聚于下也。橘核丸主之。寒则加吴茱萸、肉桂。咳嗽者。木火刑金也。...
- 更多古籍中的橘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