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毒内陷

目录

1 拼音

jū dú nèi xiàn

2 英文参考

inward collapse of carbuncle toxi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poison of deep-seated sore intruding inwar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疽毒内陷(inward collapse of carbuncle toxin)是指有头疽毒不外泄,反陷入里的危险证候[1]。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险证候者称为内陷。本病多由有头疽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疽毒内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化脓性感染(脓毒败血症)。

4 疽毒内陷的病因病机

疽毒内陷是由正气内虚,或兼有消渴病,火毒炽盛,加之治疗不及时或误治,以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侵犯脏腑而成。

5 疽毒内陷的诊断要点

1、易并发于有头疽,尤以脑疽多见,也可由其他外疡引起。

2、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或素有消渴病的患者。

3、局部疮形为阴证、逆证表现,兼见气息喘促、神昏谵语等脏腑衰败表现。

4、血白细胞总数在每毫升15000以上,中性白细胞在80%以上,或有核左移。有的白细胞总数反而降低。

5、血培养多有细菌生长,血糖、尿糖每多增高。

6 疽毒内陷辨证治疗

6.1 辨证分析

疽毒内陷具有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危重的特点。

若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失治误治,以致正不胜邪,毒邪陷入营血,谓之火陷。

若气血两虚,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虚而毒愈盛,则可形成内闭外脱,谓之干陷。

若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脏腑衰败至极,以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谓之虚陷。

以上各种证型可在疽证发病的不同阶段上并发,均属危急重证,死亡率较高,其中以火陷证预后稍佳,干陷证次之,虚隐证最差。治疗以托毒透邪,固护正气为原则。

6.2 火陷证

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失治误治,以致正不胜邪,毒邪陷入营血,谓之火陷。

6.2.1 症状

多发生于疽证1~2周的毒盛期。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干枯无脓,灼热疼痛。伴有壮热口渴、头痛、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滑数或弦数。

6.2.2 治法

凉血解毒,泄热养阴,清心开窍。

6.2.3 方药治疗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处方:鲜生地30克,玄参9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30克,生甘草3克,竹叶心6克,麦冬12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 牛黄清心丸,每次2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新方安宫丸,每次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新雪丹,每次1.5~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火陷汤(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鲜生地60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黄柏9克,紫花地丁30克,鲜菊花6克,金银花15克,半枝莲12克,草河车12克,生山栀12克,黄连4.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全身化脓性感染早期,以及走黄、火陷之证。

(2) 治高热不退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生石膏30克,鲜竹叶30克,鲜鸭跖草30克,共煎沸20分钟,候冷凉服。适用于全身化脓性感染高热39℃以上稽留不退者。

(3) 治热盛乏阴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西洋参预0克,鲜石斛30克,天门冬眠0克。共煎沸20分钟,候冷凉服。适用于全身化脓性感染热盛乏阴者。

6.3 干陷证

气血两虚,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虚而毒愈盛,则可形成内闭外脱,谓之干陷。

6.3.1 症状

多发生于疽症2~3周左右的溃脓期。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灰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有发热或恶寒,神疲纳少,自汗,胁痛,气息粗促,神昏谵语,舌质淡红,苔工业区腻或黄腻,脉虚数;或体温反而不高,肢冷,便溏,尿少,舌淡苔灰腻,脉沉细。

6.3.2 治法

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6.3.3 方药治疗

1、主方: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党参15克,生白术9克,生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桔梗3克,茯苓9克,皂角刺9克,炙山甲9克,生甘草3克,金银花12克,紫花地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参照火陷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干陷汤(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党参9克,生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皂角刺9克,生黄芪15克,丹参15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2克,穿山甲6克,安宫牛黄丸1~2粒(化服)。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败血症中期及干陷症见气血两虚、正不胜邪者。

6.4 虚陷证

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脏腑衰败至极,以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谓之虚陷。

6.4.1 症状

多发于疽证第4周的收口期。局部肿势已退,腐肉亦净,脓水灰薄或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伴虚热不退,形神萎顿,食纳日减,或腹痛便溏,自汗肢冷,气息低微短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或昏迷厥脱,此属脾肾阳衰。若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舌质红绛,脉细数,则属阴伤胃败。

6.4.2 治法

温脾补肾,养胃生津。

6.4.3 方药治疗

1、主方(1) 温脾补肾方选附子理中汤(陈言《三因方》)加减处方:熟附子9克,干姜9克,党参9克,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炙黄芪9克,炙甘草6克,橘白6克,山药9克,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自汗肢冷者,加肉桂6克(焗服)。昏迷厥脱者,加别直参3~4.5克(另炖服)、龙骨30克、牡蛎30克。(2) 养胃生津方选益胃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鲜沙参30克,麦冬9克,细生地18克,玉竹9克,炙甘草3克,金石斛9克,天花粉9克,野蔷薇花3克,枇杷叶9克(炒香去毛包煎),明党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脾肾衰败证。(2) 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每日1~2次,口服。适用于阴伤胃败证。

3、单方验方

(1) 虚陷Ⅰ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熟附块9克(生煎),干姜9克,山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炙黄芪9克,炙甘草3克,橘白4.5克,炒谷麦芽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败血症后期及虚陷证症见脾肾阳衰者。

(2) 虚陷Ⅱ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鲜沙参30克,麦冬9克,玉竹9克,天花粉9克,枇杷9克,石斛克,细生地黄18克,野蔷薇花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败血症后期及虚陷证症见阴伤胃败者。外治法参照“有头疽”外治法。

7 疽毒内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使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本病属危险理证,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积极抢救。宜选用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剂量应较一般用量为大。使用抗生素应早期、足量、联合用药,严重者多选用广谱抗生素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同时应注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C,必要时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或血浆。在中毒性休克时,应及时加用升压药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有糖尿病的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

8 疽毒内陷患者日常保健

(1) 按重病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昏迷常规护理。

(2) 壮热恶寒无汗者,勿使袒露胸腹及当风受凉。

(3) 壮热不恶寒,头昏烦躁,气急脉数者,可用冰袋敷头颈部。

(4) 壮热汗多口渴喜冷饮者,可给予西瓜汁或菊花汁等加凉开水冲饮,应给予足够的饮水量。

(5) 视病情酌给素流质、素半流或素普食,忌食荤腥动发及甜腻之物。

(6) 局部换药切忌挤脓,原发病灶的肢体应予以固定。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