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概述
积证(amassment disease[1])是指以腹内结块,固定不移,伴胀痛或刺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4 积证的症状
5 积证的病因病机
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外邪侵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疽、疟疾等经久不愈,且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3]。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4]。但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有形之积,有形之血瘀,亦必阻滞气机,故积聚在病机上有区别,亦有一定联系[4]。
积证则病在血分,多属于脏,病机以痰凝血瘀为主,腹内结块望之可无形,但触之有积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病情一般较重[3]。
6 积证的辨证治疗
6.1 气滞血阻
气滞血阻积证(amassment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blockade[1])是指气滞血阻内积,积证初起,以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肿痛并见,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积证[2]。
6.1.1 气滞血阻型积证的症状
腹部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黯,舌苔薄,脉弦[4][3]。
6.1.2 证候分析
气滞血瘀,痹阻脉络,积而成块: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故胀痛并见,固着不移。病属初起,积犹未久,故软而不坚。脉弦为气滞之象。[4][3]
6.1.3 治法
6.1.4 气滞血阻型积证的方药治疗
以金铃子散[备注]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延胡索和失笑散[备注]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蒲黄为主方。方中以金铃子疏肝理气;玄胡活血止痛;并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气血流通,通则不痛,积块可散。[4]
若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可用大七气汤[备注]大七气汤(《医学入门》):青皮、陈皮、桔梗、藿香、官桂、甘草、三棱、莪术、香附、益智仁、姜枣。方中青皮、陈皮、桔梗、香附、藿香行气散结,桂心、三棱、莪术温通血络,软坚散结。[4]
若见寒热身痛,舌苔白腻,脉浮弦大者,是兼外感风寒之表证。宜宣表理气,通滞去积,可用五积散[备注]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芷、橘皮、厚 朴、当归、川芎、白芍药、茯苓、桔梗、苍术、枳壳、半夏、麻黄、干姜、肉桂、甘草、姜。本方汇集解表、散寒、祛湿、化痰、行气、利水、活血、通络、温中、止痛之药于一炉,以治积证初起又兼外感,气机不利所导致的一系列阻滞不通的证候,能使其逐步消散。若积久正虚,非本方所能奏效。[4]
6.1.5 气滞血阻型积证的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桃仁、红花、川芎、木香、香附、丹参、玫瑰花、川牛膝等[3]。
6.1.5.2 推荐食疗方
1.牛膝玫瑰茶 川牛膝9g,玫瑰花9g(鲜品加倍),红茶3go上三昧制粗末,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温饮,每日1剂。
2.川芎煮鸡蛋 鸡蛋2枚,川芎9g,黄酒适量。锅置火上,加水300mL,放入鸡蛋、川芎同煮。鸡蛋熟后取出去壳,复置汤药内,再用文火煮5分钟,酌加黄酒适量,起锅。食蛋饮汤。日服1剂,5剂为一疗程。
3.黑豆红花饮 黑豆30g,红花6g,红糖30g。黑豆、红花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至黑豆熟烂,除去黑豆、红花留汁,加红糖搅匀即成。每次服10~20mL,每日2次。
4.桃仁桂鱼 桃仁6g,泽泻10g,桂鱼250go桂鱼洗净,与桃仁、泽泻一起,加入葱、姜等佐料,一同炖熟。食鱼喝汤。
6.2 瘀血内结
瘀血内结积证(amassment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inding of static blood[1])是指瘀血内结腹部,以腹部肿块明显,硬痛不移,面暗消瘦,纳减乏力,或见女子不月、男子阳痿,舌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积证[2]。
6.2.1 瘀血内结型积证的症状
腹部积块明显渐大,硬痛不移,面黯消瘦,隐痛或刺痛,纳减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月事不下,舌苔薄边暗或质紫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4][3]。
6.2.2 证候分析
瘀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积块日久,明显增大,硬痛不移,面黯,是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血瘀日甚。纳减乏力,消瘦,时有寒热,系营卫不和,脾胃失调所致。女子月事不下,舌暗紫,脉细涩,均示病在血分,瘀血内结之象。[4][3]
6.2.3 治法
6.2.4 瘀血内结型积证的方药治疗
以膈下逐瘀汤[备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药、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为主方。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玄胡活血化瘀;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甘草益气缓中。并可加川楝子、三棱、莪术等以增强祛瘀软坚之力。如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合用鳖甲煎丸[备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论》):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以化瘀软坚,并有补益之功。以上两方,可与六君子汤[备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间服,以补益脾胃,为攻补兼施之法。[4]
6.2.5 瘀血内结型积证的饮食疗法
6.2.5.1 推荐食材
6.2.5.2 推荐食疗方
1.桃仁粥(《太平圣惠方》):桃仁(去皮尖)21枚,生地黄30g,桂心(研末)3g,粳米100g,生姜3g。地黄、桃仁、生姜三味加米酒180mL共研,绞取汁备用,另以粳米煮粥,再下桃仁等汁,更煮另熟,调入桂心末。每日1剂,空腹热食。
2.红花当归酒(《中药制剂汇编》):红花100g,当归50g,桂皮50g,赤芍50g,50%~60%的食用酒:10000mL。将上药干燥粉碎成粗末,食用酒lOOOmL浸渍10~15天,过滤,补充一些酒续浸药渣3~5天,滤过,添加酒至10000mL,即得。每次服10~20mL,每日3次。
3.丹参烤里脊(《中国药膳大全》):猪里脊肉300g,丹参(煎水)9g,番茄酱25g,葱、姜末各3g,水发兰片、熟胡萝卜粒各5g,精盐1.5g,白糖50g,绍酒10g,酱油25g,醋25g,花椒水10g,豆油70g。将猪里脊肉切块,顺切刀口1cm深,拌上酱油,入油锅炸成金黄色,置小盆内,加丹参水、酱油、花椒水、绍酒、姜、葱、清汤,拌匀,入烤炉,烤熟取出,顶刀切成木梳片,摆于盘内。锅内放油,入兰片、胡萝卜粒煸炒一下,加清汤、白糖、番茄酱、绍酒、精盐、花椒水。出锅后,加明油,浇在里脊片上即成。日常佐餐随量食用,每周3~5次。
6.3 正虚瘀结
正虚瘀结积证(amassment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vital qi deficiency and binding of static blood[1])是指正气不足,瘀结于内,以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淡或紫,苔灰糙,脉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积证[2]。
6.3.1 正虚瘀结型积证的症状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隐痛或剧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或有出血,消瘦脱形,乏力,饮食大减,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4][3]。
6.3.2 证候分析
瘕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积块日久,血络瘀结,故日益坚硬,疼痛加剧。中气大伤,运化无权,故饮食大减,消瘦脱形。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营气大虚,故面色萎黄,甚则黧黑。舌质淡紫无苔,脉细数或弦细,均为气血耗伤,津液枯竭,血瘀气机不利之象。[4]
6.3.3 治法
补益气血,化瘀消积[3]。
6.3.4 正虚瘀结型积证的方药治疗
以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合化积丸[备注]化积丸(《类证治裁》):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为主方。积块日久,正气大伤,方用八珍汤以大补气血。如舌光无苔,脉象细数,阴伤甚者,可加生地、北沙参、石斛等以养其津液。虽正气大伤,但积块坚硬,气血瘀滞,故用化积丸以软坚破瘀活血而图缓功,不能急于求成。[4]
6.3.5 正虚瘀结型积证的饮食疗法
6.3.5.1 推荐食材
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赤芍、三七、川芎等[3]。
6.3.5.2 推荐食疗方
1.山楂红糖汤:山楂10枚,黄芪30g。上二味,冲洗干净,去核打碎,放入锅中,加清水煮约20分钟,调以红糖3g进食,每日2次。
2.三七蒸蛋(《同寿录》):三七末3g,莲藕1段,鸡蛋l枚。莲藕洗净,削皮,榨取藕汁约50mL置碗中;鸡蛋去壳,与三七末、藕汁一起搅拌(也可加入少许冰糖调味),隔水蒸1小时即可。每日2次。
3.乌贼桃仁汤(《陆川本草》):鲜乌贼鱼肉250g,桃仁15g,黄酒、酱油、白糖各适量。乌贼肉冲洗干净,切条备用;桃仁洗净,去皮备用;乌贼鱼肉放入锅中,加桃仁、清水,旺火烧沸后加黄酒、酱油、白糖,再用小火煮至烂熟即成。每日2次。
6.4 脘腹积证
脘腹积证(amassment disease of epigastrium and abdomen[1])是指以胃脘胀满、疼痛,脘腹部有积块,纳差、乏力、消瘦,或咽下困难,或呕吐反胃,或便血色黑,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为常见症的积证[2]。
6.5 右腹积证
右腹积证(amassment disease of right abdomen[1])是指以右腹部胀满疼痛,活动时加重,积块逐渐增大,大便稀溏,次数增加,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而作,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消瘦,舌色淡或暗,脉弦或弦细为常见症的积证[2]。
6.5.1 症状
右腹部胀满疼痛,活动时加重,积块逐渐增大,大便稀溏,次数增加,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而作,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消瘦,舌色淡或暗,脉弦或弦细[2]。
6.6 左腹积证
左腹积证(amassment disease of left abdomen[1])是指以左腹部疼痛,有积块,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常伴有黏冻或血液,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渐羸,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为常见症的积证[2]。
6.6.1 症状
左腹部疼痛,有积块,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常伴有黏冻或血液,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渐羸,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2]。
6.7 息贲/肺积
息贲(lung amassment[1])为古病名[5][6]。见《难经·五十四难》。为五积之一[6]。又称肺积。即肺之积证[1]。是指以寒热、喘息、咳嗽,右胁下包块,大小如杯为常见症的积证[1]。
《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6.7.1 息贲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
杨玄操曰:“息,长也。贲,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一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见《难经集注》)。
6.7.2 息贲的症状
息贲主要表现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可见发热恶寒、胸闷吐逆、咳吐脓血等[6]。
以寒热、喘息、咳嗽,右胁下包块,大小如杯为常见症[1]。
《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履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严氏济生方》卷四:“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
6.7.3 息贲的治疗
息贲治宜大七气汤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兼吞息奔丸(见《证治准绳·杂病》)[7]。
6.8 伏梁/心积
伏梁(heart amassment[1])为古病名[8]。又称心积(《难经·五十六难》)。即心之积症[8][1]。是指以心下悸动,腹痛,从心下至脐有包块突起为常见症的积证[1]。
6.8.1 伏梁的症状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难经·五十四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6.8.2 伏梁的治疗
6.9 肥气/肝积
肥气(liver amassment[1])为古病名[9]。见《难经·五十四难》。又名肝积(《难经·五十四难》)。五积之一[10]。即肝之积证[1]。是指以左胁下有块如覆杯,或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不愈,咳嗽,呕逆,痃疟,脉弦细等为常见症[1]。
《难经·五十四难》:“肝之积名曰肥气。”
6.9.1 肥气的症状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难经·五十四难》:“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瘤疟,连岁不已。”
《严氏济生方》卷四:“肥气之状……诊其脉,弦而细,其色青,其病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子为积疝,女子为瘕聚。”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可起心下,足肿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
6.9.2 肥气的治疗
肥气治宜大七气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热服,兼吞肥气丸(见《证治准绳·杂病》)[10]。
6.10 痞气/脾积
痞气(spleen amassment[1])为古病名[11]。见《难经·五十四难》。又名脾积(《难经·五十四难》)。即脾之积证[11][1]。是指以胃脘部有块如覆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等为常见症[1]。
《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
6.10.1 症状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
《严氏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6.10.2 治疗
治疗痞气(脾积)可用大七气汤下红丸子、痞气丸等方(见《证治准绳·杂病》)[11]。
6.11 奔豚/肾积
奔豚(kidney amassment[1]、running piglet[1])为病名[12]。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称贲豚(《难经·五十四难》)、贲肫(《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奔豚气[12]、肾积(《难经·五十四难》)。《难经》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12][1]。是指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以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心悸头晕,久而喘咳、骨痿、少气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6.11.1 奔豚的症状
奔豚患者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等症[12]。
6.11.2 奔豚的病因病机
奔豚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12]。
6.11.3 奔豚的辨证分型
6.11.3.1 奔豚·肝气犯脾证
奔豚·肝气犯脾证(kidney amassment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pleen[1])是指肝气犯脾,脾气不舒,以气从少腹上冲胸脘,腹满,谵语,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6.11.3.2 奔豚·肝气犯肺证
奔豚·肝气犯肺证(kidney amassment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lung[1])是指肝气犯肺,肺气失宣,以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发热,恶寒,无汗,腹满,饮水而尿少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6.11.4 奔豚的治疗
治疗奔豚可用桂枝加桂汤或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奔豚汤等方[12]。
7 积证的外治
积证不论初起或久积,均可配合外治法,临床上一般采用阿魏膏[备注]阿魏膏(《景岳全书》):羌活、独活、玄参、官桂、赤芍、穿山甲、苏合油、生地、豭鼠矢、大黄、白芷、天麻、红花、麝香、土木鳖、黄丹、芒硝、阿魏、乳香、没药或水红花膏[备注]水红花膏(《景岳全书》):红蓼子、大黄、朴硝、山桃、石灰、酒酵,有助于消积散瘀[4]。
8 关于积聚
积聚(abdominal mass[13]、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1])为病名[14]。是指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13]。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积聚为积病与聚病的合称[14]。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或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13]。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13]。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4]。
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14]。
积和聚在病情和病机上虽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并而讨论[4]。
《医学入门》等书有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者[14]。又有从部位区分者[14]。
在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3]。
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9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1.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75.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9.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1.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9.
-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1.
-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2.
- ^ [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
治疗积证的穴位
- 四中缝
。四中缝穴的功效与作用:四缝穴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作用。四中缝穴主治病证: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
- 四缝
布。四缝穴的功效与作用:四缝穴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作用。四缝穴主治病证: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
- 梁门
不振,大便溏薄,呕吐,呃逆,纳呆,完谷不化,腹中积滞,痰饮心痛,疝痛,脱肛,泄泻,便溏,肠炎,痢疾...
- 璇玑
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咳逆上气...
- 膝内
上3寸。主治风湿痒疹,下部生疮,风疹,荨麻疹,虫积,蛔虫病等。代号:EX-LE3百虫窝穴的别名:血...
- 更多治疗积证的穴位
治疗积证的方剂
- 消食剂
能失司,临床常见脘腹胀满、恶食呕逆、泄泻等症。食积停滞证,治宜消食导滞;食积内停易伤脾胃,而脾胃虚...
- 加味导痰饮
,生姜2片,青皮5钱,鳖甲2两。功能主治:导痰消积,化瘀。主妇人症瘕痰积证。身体肥胖,平素多痰,肤...
- 午时茶颗粒
粒的功能主治:功在解表和中。用于感受风寒、内伤食积、寒热吐泻。午时茶颗粒的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
- 灵砂丹
去皮膜油),好白面1匙,黄丹3钱。主治:二十四般积证。用法用量:每服3丸。比及取积,服药先服白粥3日...
- 午时茶胶囊
拼音:wǔshíchájiāonáng英文:午时茶胶囊药典标准:品名:午时茶胶囊WushichaJi...
- 更多治疗积证的方剂
治疗积证的中成药
- 午时茶颗粒
粒的功能主治:功在解表和中。用于感受风寒、内伤食积、寒热吐泻。午时茶颗粒的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
- 四磨汤口服液
乌药、槟榔。四磨汤口服液的功能主治: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
- 午时茶胶囊
拼音:wǔshíchájiāonáng英文:午时茶胶囊药典标准:品名:午时茶胶囊WushichaJi...
- 当归丸
卷三三二引《济生》方之当归丸主治妇人月经不调,血积证。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水送下。《普济方》卷...
- 保和丸
连翘6g、萝卜子6g,具有消食和胃之功效。主治食积内停所致之食积证。本方为治疗食积的通用方剂。现代...
- 更多治疗积证的中成药
积证相关药物
- 午时茶胶囊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午时茶胶囊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
- 午时茶颗粒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午时茶颗粒汉语拼音:【成份】【...
- 午时茶胶囊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午时茶胶囊汉语拼音:【成...
- 午时茶颗粒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午时茶颗粒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
- 四磨汤口服液
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
- 更多积证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积证
- 《伤寒百证歌》:[卷一]第四证·里证歌
服热药。则发斑发黄。不知人也。)三阴大约可温之。积证见时方发泄。太阴腹满或时痛。少阴口燥心下渴。积...
- 《类证活人书》:卷第三
察也。○又问三阴有可下者乎。三阴大约可温。然须有积证方可也。何谓积证。太阴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正...
-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气,酒食气伤。不思饮食,赤白痢疾,女人干血气,小儿积证,久服治痨瘵亦效。不助虚阳,不损真气,又能杀虫...
- 《幼科类萃》:[卷之十八·伤积门]论小儿伤积
活幼心书云小儿所患积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
-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三·心脏部一汗]盗汗
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
- 更多古籍中的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