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藤

目录

1 拼音

jī xuè téng

2 英文参考

lignum millettiae[朗道汉英字典]

caulis milletti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ulis Spatholob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berect spatholobus ste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鸡血藤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拾遗》。是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 的干燥藤茎[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aulis Spatholob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suberect spatholobus stem(《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血风藤。

7 来源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 的干燥藤茎[1]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Dunn或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exDiels等的藤茎[2]

8 产地

密花豆主产广西;香花崖豆藤主产江西[2]

9 性味归经

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入肝、肾经[2]

10 功效与主治

鸡血藤具有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的功效,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腰膝酸痛,肢体麻木、瘫痪,风湿痹痛。亦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2]

11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浸酒服[2]

12 化学成分

香花崖豆藤的茎含无羁萜,3β-无羁萜醇,蒲公英赛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2]

13 药理作用

鸡血藤具有补血作用,能使血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升高[2]

14 鸡血藤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鸡血藤

Jixueteng

SPATHOLOBI CAULIS

14.2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叶,切片,晒干。

14.3 性状

本品为椭圆形、长矩图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厚0.3~l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斑,栓皮脱落处显红棕色。质坚硬。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气微,味涩。

14.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含棕红色物。皮层较窄,散有石细胞群,胞腔内充满棕红色物;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维管束异型,由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成数轮。韧皮部最外侧为石细胞群与纤维束组成的厚壁细胞层;射线多被挤压;分泌细胞甚乡,充满棕红色物,常数个至10多个切向排列成带状;纤维束较多,菲木化至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群散在。木质部射线有的含棕红色物;导管多单个散在,类圆形,直径约至400μm;木纤维束亦均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少数含棕红色物。

(2)本品粉末棕黄色。棕红色块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不一。以具缘纹孔导管为主,直径20~400μm,有的含黄棕色物。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淡黄色,呈长方形、类圆形、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4~75μm,层纹明显。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呈类双锥形或不规则形。

(3)取本品粉末1g,加入乙醇10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加入硅胶1g拌匀,挥干溶剂,置硅胶柱(100~200目,2g,内径为1.0cm,干法装柱)上,依次用石油醚(60~90℃)30ml、甲醇-三氯甲烷(1:9)40ml洗脱,收集甲醇-三氯甲烷(1:9)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芒柄花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簿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4.5 检查

14.5.1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ⅨH第一法)。

14.5.2 总灰分

不得过4.0%(附录Ⅸ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14.7 性味与归经

苦、甘,温。归肝、肾经。

14.8 功能与主治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血虚萎黄。

14.9 用法与用量

9~15g。

14.10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14.11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