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

目录

1 拼音

jí xìng xīn lì shuāi jié

2 英文参考

acute heart failure

AHF

3 概述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心肌收缩力减退,使心脏不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排出,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肺静脉郁血,动脉系统严重供血不足,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心肌梗塞,严重心瓣膜狭窄,急性的心脏容量负荷过重,快速异位心律。临床上以极度烦躁、极度气促,咯白色泡沫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干湿性罗音为特点。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患病率为0.25~0.37%之间。可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肾炎、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结缔组织病等。上述疾病可用心肌收缩力减弱、舒张功能减退、压力负荷过重、循环血量过多、回心血量不足、血液分流等而发生心力衰竭。感染、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食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或过快、出血与贫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心律失常、妊娠分娩、药物影响等而诱发或加重心衰。

4 临床表现

1.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被迫端坐、极度烦躁、咳嗽、咯白色泡沫或粉红色泡沫痰。

2.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四肢湿冷。

3.呼吸速,双肺满布湿性罗音,可伴哮鸣音,严重者休克,呼吸衰竭。

5 辅助检查

1.在抢救期间一般应作检查框限“A”中血尿粪常规及血气分析。

2.病情稳定后期,如病因不明确者可作“A”项中的心动超声图和其他辅助检查。

6 诊断依据

1.有心脏病基础。

2.突然出现烦躁,极度气急。

3.四肢湿冷。

4.咯白色泡沫或粉红色泡沫痰。

5.发绀、双肺满布湿罗音、哮鸣音、休克。

7 治疗原则

1.镇静。

2.清除泡沫痰,改善气道通畅。

3.强心、增强心肌收缩力。

4.扩张动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8 用药原则

急性左心衰竭明确诊断后,立即使用用药框限“A”有关药物,并注意合理搭配。急性期过后,加用“B”项的营养心肌药物。

9 饮食疗法

①黄芪粥:先将黄芪30~60g浓煎取汁,再入粳米100g,红糖少量同煮,待粥成时调入陈皮末少许(约1g),稍沸即可。早晚温热分服。用于心衰气短,下肢轻浮。

②车前子粥:先将车前子15~20g布包煎汁,再放入粳米100g同煮为粥。上、下午温热分食。用于心衰水肿。

③白茯苓粥:白茯苓粉15g,粳米100g,加水同煮成粥,早晨与下午温热分食。用于心衰水肿。

④赤小豆炖鲤鱼:赤小豆90g,鲤鱼300~500g,煲炖熟烂后服食。用于心衰水肿。

10 单方验方

①葶苈子10~20g,大枣5~10枚,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亦可用葶苈子末3~6g,饭后服,每日3次。用于心衰气喘、咯吐痰涎。

②北五加皮3~5g,党参、太子参、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各10~1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用于心衰水肿。

③党参15g,麦冬、丹参各10g,五味子6g,茯苓15g,万年青根6~12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亦可用万年青根5~10g(不可随意过量)大枣3~5枚,煎汤,分2次服,每日1剂,用于心衰气喘、水肿。

④黄芪20g,人参10g,麦冬、五味子各10g,丹参12g,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用心衰心悸与气喘。

11 针灸疗法

体针:以益元固本,强健心神为原则。

主穴为内关、间使、少府或内关、郄门、曲泽。配穴补中益气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补益真元取关元、归来、气海;通阳利水取水分、中极透曲骨、水道、复馏、水泉、飞扬、阴陵泉;活血行淤取太冲、章门、肝俞;平喘祛痰取肺俞、天突、俞府、膻中、少府、合谷。深刺,中强手法,有感应后即出针,每日1次,(亦可隔几日或二日针刺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酌情休息几天,再作第二疗程。

水针:主穴为内关、间使、定喘、肺俞、心俞等。每穴每次用当归注射液0.5ml注射,间隔1~2天注射1次,7~10次为一疗程。

12 预防调养

平常要注意加强对心脏的保健,祖国医学认为“心看,君主之官……以此养生则寿”,足以说明,养护心脏的重要性。

首先是心主血脉的保健: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并且构成了体内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全身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的保健宜从多方面入手,但其基本出发点有二:一是增强心脏功能,二是减轻心脏负担。

其次是“心主神志”的保健

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血脉功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变化分属五脏,但总统于心,故心主神志之保健至关重要。

13 疗效评价

1.治愈:心功能纠正到Ⅰ级。

2.好转: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而未达Ⅰ级心功能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