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目录

1 拼音

jí xìng jiǎ mó xíng niàn zhū jun1 kǒu yán

2 西医·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又叫鹅口疮或雪口病[1]。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1]。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1]。新生婴儿发生率为4%。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1]。损害区粘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扁桃体、咽部、牙龈、以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至咽间叠叠肿起”。早期粘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粘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粘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2]。念珠菌性口炎是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2]。口腔念珠菌病分型尚不统一,可按病损特征及病变部位等分型,目前普遍采用Lehner (1966)提出的分型标准,即将口腔念珠菌病分为假膜型、萎缩型、增殖型念珠菌病及和念珠菌感染有关的疾病如正中菱形舌炎、念珠菌蜃炎等[2]

2.1 疾病分类

口腔科

2.2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并可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严重者蔓延扁桃体、烟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近年,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但少数病例可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念珠菌病,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3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的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免疫学和生化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诊断等。

1.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2]

2.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2]

3.口腔黏膜充血,表面可见白色乳凝状或淡黄色的假膜,用力可将假膜擦去,下方为充血的基底。好发于唇、舌、颊、腭黏膜处[2]

4.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2]。通常取病损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孢子,就可认为是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2]

2.4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的治疗方案

小儿喂养用具要清洁与消毒[2]。注意防止因喂养而引起的交叉感染[2]。成人患者要尽量去除病因,停止使用抗菌药物[2]

2.4.1 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婴幼儿口腔,轻症患儿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学需继续用药暑天,以预防复发。也可用本药在哺乳前后洗净乳头,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复间然。

较轻的小婴儿可用2%~4%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2]

成人患者可局部应用抗真菌治疗[2]。用药要连续两周,但应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可认为治愈[2]。将碳酸氢钠配制成2%~4%溶液局部含漱,一日3次[2]

(2)甲紫(龙胆紫)水溶液:1/2000(0.05%)浓度,每天涂搽3次,以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口角炎。1%甲紫醇溶液可用于皮肤病损。

幼儿还可局部涂0.1%甲紫进行治疗[2]

(3)氯已定: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加入少量支炎舒松,以治疗口角炎、义齿性口炎等。

(4)西地碘华素片:每次1片含化后吞吐服,每天3-4次。

(5)制霉菌素:局部可用5-10万U/ml的水混悬液涂布,每2-3小时1次,涂布后可咽下,疗程7-10天。

较重的患儿可用10万单位制霉素甘油液涂搽[2]

成人患者可局部应用抗真菌治疗[2]。用药要连续两周,但应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可认为治愈[2]。局部口含化制霉素,50万单位,一日3次;不良反应:恶心、呕吐[2]

(6)咪康唑:散剂可用于口腔黏膜,霜剂适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疗程10日。

唇部及口角部位的病损还可局部涂布2%咪康唑软膏,一日3次[2]

2.4.2 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1)酮康唑:成人剂量为每天1次口服200mg,2-4周为一疗程。

(2)氟康唑:对口腔健康情况珠菌感染疗效优于酮康唑。首次一天200mg,以后每天100mg,连续7-14天。

成人患者可全身应用抗真菌治疗[2]。用药要连续两周,但应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可认为治愈[2]。可以口服氟康唑:首次200mg,以后100mg,一日1次,连服14天[2]。不良反应:恶心、皮疹,停药后消失[2]

(3)伊曲康唑:每天口服100mg.。

增强机体免疫力 注射胸腺肽、转移因子。

2.4.3 手术治疗

对于癌前损害,在治疗期间应严格观察,苦味疗效不明显,应考虑手术切除。

2.5 特别提示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妈妈们还应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和哺乳用具的消毒,注意乳头的清洁,及时换洗内衣,以消除感染源。

2、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适当改变喂养方式,磨改过锐的牙尖,若舌系带过短的宝宝,应行舌系带修整术。

3 中医·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又称鹅口疮。鹅口疮(thrush[3])为病名[4]。是指以小儿口腔黏膜、舌头上布生白屑状物,状如鹅口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又名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4]。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4]

3.1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脾经邪热,或久热伤及胃阴,均可导致本病[4]。《外科正宗》:“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

鹅口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3.2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的症状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有时波及咽部。严重者口腔粘膜大部或全部均被斑膜覆盖,并可蔓延至咽部甚至波及气管到肺,则危及生命。使用一般抗生素可加重病情,促其蔓延。

3.3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的辨证分型

3.3.1 鹅口疮·心脾积热证

鹅口疮·心脾积热证(thrush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ed heat in heart and spleen[4])是指饮食喂养不当,心脾积热,以口腔黏膜及舌上满布白屑状物,周围红晕明显,面赤唇红,烦躁啼哭,口渴,或伴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4]

3.3.2 鹅口疮·虚火上浮证

鹅口疮·虚火上浮证(thrush with upward floating of deficient fire[4])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以口腔黏膜及舌上白屑状物散在,周围红晕不重,形体瘦弱,面色白而颧红,口干,或低热盗汗,舌嫩红,少苔,脉细无力或指纹淡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4]

3.3.3 鹅口疮·热毒攻喉证

鹅口疮·热毒攻喉证(thrush with syndrome of heat-toxin attacking throat[4])是指热毒内盛,壅结咽喉,以满口白屑重叠,延及咽喉,肿胀壅塞,灼热疼痛,呼吸不利,不能吞咽,水入即呛,伴身热烦躁,哭闹不安,甚至面色青紫,喉中痰鸣,脉数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4]

3.4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的方药治疗

脾经郁热的宜清泄,用清胃散;胃阴不足的宜滋润,用益胃汤[4]。一般外用吹口散(方见口疮条)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4]。或常用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煎汤漱口[4]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

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

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4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3-314.
  2. ^ [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3-316.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