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

目录

1 拼音

jí xìng bí yán

2 英文参考

acute rhinitis[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1]。俗称“伤风”、“感冒”[1],但与流行性感冒有别,故又称为普通感冒。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常见[1]。以秋、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不定的季节最盛。感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期、恢复期及免疫期,故列为一独立疾病。发病时常并发咽、喉及气管等上呼吸道炎症。

感冒其实包括鼻、咽及喉的急性炎症,常为单发,亦有综合发病,故有人称感冒为一综合征。而急性鼻炎常作为感冒的首发或继发症状。因此,常把感冒与急性鼻炎等同。严格地说,急性鼻炎应称为鼻感冒。

感冒之后,仅有短暂的免疫期。所以,有易病倾向者,常反复发生。

3.1 疾病名称

急性鼻炎

3.2 英文名称

acute rhinitis

3.3 急性鼻炎的别名

伤风;感冒;普通感冒;卡他性鼻炎

3.4 疾病分类

耳鼻喉 > 鼻及鼻窦疾病

3.5 ICD号

J00

3.6 急性鼻炎的病因

3.6.1 致病微生物

主要为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起本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鼻粘膜的防卸功能遭到破坏时,即可引起病毒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而发病。同时存在于病人鼻部和咽部的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及其它细菌等)也乘机活跃繁殖,形成继发感染。

3.6.2 致病诱因

常见的诱因有全身因素,如受凉、过劳、营养不良、烟酒过度、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及全身慢性疾病(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过程,造成血管痉挛、组织缺氧、鼻粘膜温度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等,使呼吸道粘膜,特别是鼻腔粘膜的抵抗力下降。体质因素亦有一定关系。局部因素主要由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等,致鼻腔通气受限,影响鼻腔生理功能。邻近的病灶性疾病,对急性鼻炎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3.6.3 继发感染

可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如溶血性或非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及卡他球菌。

3.7 急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在病变开始时,因血管收缩,使局部黏膜缺血,分泌减少。继而血管扩张、水肿、分泌物增加。分泌物先为水样,迅速变为黏液性。由于炎症破坏,使黏膜表面细胞脱落,黏膜下层水肿及细胞浸润。先为单核白细胞及少数吞噬细胞浸润;多形核白细胞逐渐增加,渗出于黏膜表面,形成黏液脓性分泌物。

如无并发症,炎症逐渐恢复,水肿消除,血管已不扩张,表皮细胞增殖。在2周内即恢复至正常状态。

据观察,在急性鼻炎的各期中,细菌停于黏膜表面,而不在上皮层或黏膜下,也未看到其他病毒所见的包涵体。

3.8 急性鼻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整个病程可分为3期:

3.8.1 前驱期

数小时或1~2天。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异物感,痒感,少数病人眼结膜亦有异物感,患者畏寒,全身不适;鼻黏膜充血,发赤,干燥。

3.8.2 卡他期

2~7天。此期出现鼻塞,逐渐加重,频频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伴嗅觉减退,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还可能出现鼻出血;同时全身症状达高峰,如发烧(大多为低烧),倦怠,食欲减退,头痛等,如并发急性鼻窦炎则头痛加重。鼻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总鼻道或鼻腔底充满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由于大量分泌物的刺激和炎性反应,鼻前庭可发生红肿,皲裂。

3.8.3 恢复期

清鼻涕减少,逐渐变为黏液脓性,合并细菌感染时,鼻涕为脓性,全身症状逐渐减轻。如无并发症,7~10天后痊愈。而鼻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一般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

由于每次致病病毒的种类及其亚型不同,以及机体免疫功能和患者年龄的影响,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如副流感病毒3或RS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在成人和小儿有很大差别,成人的症状大多很轻,而在小儿则较重,常并发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即使在同一种亚型的病毒,其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亦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家庭成员中也有明显差异。

小儿体内缺少各致病病毒的相关抗体,易患本病。小儿患病时,全身症状较成人严重,多有发烧,倦怠,甚至高烧,惊厥。常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合并腺样体肥大时,鼻塞比一般重,妨碍吮奶,患儿哭闹不已。

3.9 急性鼻炎的并发症

由于感染的直接蔓延,或不恰当的处理方法(如病期内作咽鼓管吹张,用力擤鼻等),感染可向邻近器官扩散,产生各种并发症:①经鼻窦开口向鼻窦蔓延,引起急性鼻窦炎,其中以上颌窦炎和筛窦炎多见。②经咽鼓管并发急性中耳炎。③感染向下扩散,并发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小儿及老年人抵抗力低下,可并发肺炎。④经鼻泪管引起结膜炎,泪囊炎,但较少见。

3.10 急性鼻炎的诊断

①发病前多有各种诱因,潜伏期1~3天;

②起病时多先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食欲缺乏、口干舌燥、关节酸痛、头疼闷胀、耳闷等;

③鼻部出现鼻痒、喷嚏、先清水样后粘脓样鼻涕、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等;

④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水样、粘液样或粘脓样分泌物。

3.10.1 临床分期

整个病程可分为3期[1]

前驱期: 数小时或1~2天,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患者畏寒,全身不适[1]。鼻黏膜充血,干燥[1]

卡他期:2~7天,此期出现鼻塞,逐渐加重,频频打喷嚏,流清水样涕伴嗅觉减退[1]。同时全身症状达到高峰,如发热、倦怠、食欲减退及头痛[1]。鼻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总鼻道或鼻腔底见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1]

恢复期:清鼻涕减少,逐渐变为黏液脓性。全身症状逐渐减轻,如无并发症.7~10天可痊愈[1]

3.10.2 实验室检查

3.10.2.1 血常规检查

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3.10.2.2 病原学检查

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和药敏试验。

3.10.3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

3.11 需要与急性鼻炎鉴别的疾病

3.11.1 流感

全身症状大多较重,如高烧,寒战,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不甚明显。

3.11.2 变应性鼻炎

无发烧等全身症状。鼻部症状的发作与接触一定的变应原有关。鼻粘膜苍白,水肿,鼻涕如清水样。可合并支气管哮喘等其他Ⅰ型变应性疾病,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皮肤试验,激发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有助于鉴别。

3.11.3 血管运动性鼻炎

症状与变应性鼻炎相似,发作突然,消退迅速。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3.11.4 急性鼻窦炎

急性鼻炎病程延长,恢复期内症状不减轻,反而加重,头痛明显,大量脓涕,中鼻道或嗅裂有脓,局部出现压痛;血中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率增加,影像学检查示窦腔密度增高,黏膜增厚,甚至可见液气面。

3.11.5 急性传染病

许多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可出现类似急性鼻炎的症状,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对病程的严密观察可鉴别之。

3.12 急性鼻炎的治疗

既往认为伤风是定期自愈的疾病,没有特效药物的治疗。

3.12.1 一般治疗

休息、保暖,发热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要给进高热量的饮食,多饮水;使大小便通畅,以便于排出毒素。

3.12.2 药物治疗

3.12.2.1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用于减轻全身症状,退热,缩短病程[1]

传统治疗感冒用复方阿司匹林(APC)有减头痛及发汗作用,这样有退热及缩短病期的作用。

阿司匹林,一日0.3~0.5g/kg[1]

还可以用日夜百服宁,12岁以上至成人,每6小时1片,日服2片,夜服1片。

3.12.2.2 减充血剂

1%麻黄碱滴鼻液,一次每鼻孔2~4滴,一日3~4次,应用7天以内[1]。麻黄碱滴鼻液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日,否则,可产生“反跳”现象,出现更为严重的鼻塞[2]

3.12.2.3 抗菌药物

若合并细菌感染或可疑有并发症时可全身应用抗菌药物[2]

3.12.2.4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物有吗啉胍(病毒灵)可以应用,但是,它不能针对所有的病毒。

3.12.3 局部治疗

主要对症治疗。鼻塞可用1%麻黄碱滴鼻或喷雾,可减少鼻黏膜充血,消肿以利于引流。小儿只能用低浓度的(0.5%)麻黄碱,不能多滴以免引起不良反应。亦可以用热蒸汽吸入,使鼻塞减轻。此外尽量不用油剂滴鼻,因为容易吸入下呼吸道,发生类脂性肺炎。

注意:麻黄碱滴鼻液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日,否则,可产生“反跳”现象,出现更为严重的鼻塞[2]

3.13 急性鼻炎的预后

急性鼻炎经过适当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3.14 急性鼻炎的预防

伤风为一常见、易感染的疾病、影响工作、劳动及学习,且常发生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预防原则为增强抵抗力和避免传染两方面:

3.14.1 增强身体抵抗力

加强身体锻炼,冬天多在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提倡用冷水洗脸和冷水浴,以加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此外,适当休息,劳逸结合,增加营养。在小儿要供以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C等。

多年来,不少学者在预防病毒疫苗方面,曾进行研究,但还未获得理想结果。目前仅对鼻病毒疫苗的研制有些成效,用以注射于成人中,可产生较高的血内抗体,并可防止感染。

我们经验,应用多价菌苗(商品为气管炎菌苗)注射后有很好的预防感冒效果,用法为每周1次,初次剂量为0.2ml,以后每次增加0.1ml,至1.0ml为止,连续10~20次为1疗程。有1~2年效果,过后再行注射。

小儿在流行期,可采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注射,有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之效,前者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0ml,后者每千克体重注射0.1ml。2~4周注射1次。

3.14.2 避免传染

对空气传染的控制,虽经过各种研究,但尚无理想的方法。卧床休息,可以减少互相传染。养成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帕盖住口鼻的习惯。在流行季节出入公共场所及接近患者时要戴口罩。

3.15 相关药品

核糖核酸、板蓝根、桔梗、吗啉胍、复方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磺胺、麻黄碱、维生素A、维生素C、气管炎菌苗

3.16 相关检查

白细胞计数、维生素A、维生素C

4 中医·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相当于中医的伤风鼻塞[3]

伤风鼻塞(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acute rhinitis)为病名。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鼻病[4]。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一般数日可愈[4]。由于所感之邪毒有别,及侵犯之途径不同,有风寒、风热之分[4]

对伤风所致鼻塞,古代文献,早有认识,但单独立病,专论的较少,多散载于伤风、嚏、流涕、窒塞等病证范畴内。

4.1 急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急性鼻炎是由于外感风邪引起[4]。多发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时,因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4]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挟寒、挟热之邪侵袭人体,故本病入侵邪毒有风寒、风热之分[4]

4.1.1 外感风寒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邪毒乘机外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遏,清肃失常,邪毒上聚鼻窍[4]

4.1.2 外感风热

肺司呼吸,肺卫不固,风热之邪,从口鼻而人,风热上侵,首先犯肺,或风寒之邪久郁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常,肺气不宣,邪毒停聚鼻窍[4]

4.2 急性鼻炎的症状

急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鼻窍不通、流涕、喷嚏、恶风发热甚至不闻香臭[4]。全身可伴发热、恶寒、头痛。

检查可见鼻内肌膜淡红或鲜红而肿[4],鼻内有清稀鼻涕。

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一般数日可愈。

4.3 诊断要点

伤风鼻塞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发热,鼻内肌膜淡红或鲜红而肿,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根据这些特点,诊断一般不难。

①受凉、过劳、抵抗力降低时,病毒侵入,继发细菌感染。病程7~10日[5]

②发病时鼻内有干燥、烧灼和发痒的感觉。打喷嚏、流大量清鼻涕、鼻塞、嗅觉减退、发热、全身不适。4~5日后鼻涕逐渐黏稠,如无并发症,症状逐渐减轻,最后痊愈[5]

③鼻腔黏膜弥漫性红肿,流大量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5]

4.4 需要与急性鼻炎相鉴别的疾病

急性鼻炎应与鼻鼽相鉴别。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发病时间短,往往数小时即减轻或消失,检查见鼻粘膜苍白水肿,从症状及检查可资鉴别。

急性鼻炎须与流感和变态反应性鼻炎相鉴别[5]

4.5 急性鼻炎的治疗

急性鼻炎总的治疗方法是疏风解表,祛邪通窍。

4.5.1 辨证治疗

4.5.1.1 外感风寒

伤风鼻塞·外感风寒证(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cold)是指外感风寒,以鼻黏膜肿胀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或伴头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伤风鼻塞证候[5]

4.5.1.1.1 症状

鼻黏膜肿胀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讲话鼻音重,或伴头痛、恶寒、发热轻、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5][5]

4.5.1.1.2 证候分析

风寒邪毒外侵,肺气失宣,寒郁气道,鼻窍不利,故鼻内肌膜肿胀淡红,鼻塞声重,即《医学正传》卷五所曰“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之候[5]

寒邪束于表,阳气不宣,故喷嚏频作,寒凝津停,津气不行,故涕多而清稀[5]

寒为阴邪,阳气不宣,故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口不渴等[5]

脉浮紧、舌苔薄白,此为风寒外束之证[5]

4.5.1.1.3 方药治疗
4.5.1.1.3.1 治法

辛温通窍,疏散风寒[5]

4.5.1.1.3.2 方药

可用通窍汤[备注]通窍汤(《古今医鉴));麻黄、白芷、防风、羌活、藁本、细辛、川芎、升麻、葛根、苍术、川椒、甘草加减治疗:通窍汤以麻黄、防风、羌活、藁木、川芎、白芷、细辛辛温解表,疏散风寒,通透鼻窍,佐以升麻、葛根辛甘发散,解表升阳,苍术发汗行湿助阳,甘草调和诸药。川椒大热,不利表散,故可去而不用。[5]

也可选用葱豉汤加白芷、藿香等[5]

通窍汤(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加减处方:防风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苍耳子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鼻塞较甚者,可加路路通15克、藿香10克。

4.5.1.1.3.3 中成药

(1)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葱汤送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使用成人l/3~2/3量。

(3)午时茶,煎服或冲服,每次l块或l袋。

4.5.1.1.3.4 草药

可用葱白根适量煎服,以发汗解表通窍。或用苍耳草、路路通、山白芷等各30 g水煎服,以辛散客于肺之寒邪[5]

4.5.1.1.4 针灸治疗

取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等穴,毫针浅刺,用泻法。

4.5.1.1.4.1 鼻塞

选用迎香、印堂穴。强刺激,留针10~15 min。[5]

4.5.1.1.4.2 头痛

选用合谷、太阳、风池等穴。强刺激,留针10~15 min。[5]

4.5.1.1.4.3 鼻塞清涕多

取迎香、上星穴,悬灸至局部发热为度,以散寒通窍除涕[5]

4.5.1.1.5 外治法

1)以疏风遥窍为主,可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备注]葱白滴鼻液(经验方):葱白取汁过滤,用生理盐水配成40%溶液。滴鼻。或用1%麻黄素滴鼻,每次1~2滴,每天3~4次。以疏风通窍。[5]

2)辛夷花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中,以通透鼻窍[5]

4.5.1.2 外感风热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heat)是指外感风热,以鼻塞,涕黄稠,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伤风鼻塞证候[5]

4.5.1.2.1 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涕黄稠,鼻痒气热,喷嚏,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5][5]

4.5.1.2.2 证候分析

风热上犯,壅滞鼻窍,故肌膜红肿、鼻塞气热[5]

邪热伤津则涕黄稠口渴[5]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故有咳嗽、咯痰不爽、咽痛、喷嚏[5]

热蒸于表,则见身热恶风、头痛[5]

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5]

4.5.1.2.3 方药治疗
4.5.1.2.3.1 治法

辛凉通窍,疏风清热。

4.5.1.2.3.2 方药

可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加减治疗[5]

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藁木[5]

咳嗽痰多加前胡、瓜蒌[5]

咽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参、射干、山豆根等[5]

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4.5.1.2.3.3 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2~3次。

(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 l~2粒,每日3次。

(3)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4.5.1.2.3.4 草药

可用桉树叶、黄皮叶等适量煎水服,使邪热从表解。或用浮萍、西河柳各15 g,水煎服,以发汗解表[5]

4.5.1.2.4 针灸治疗

取大推、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浅刺,用泻法。

4.5.1.2.4.1 鼻塞

选用迎香、印堂穴。强刺激,留针10~15 min。[5]

4.5.1.2.4.2 头痛

选用合谷、太阳、风池等穴。强刺激,留针10~15 min。[5]

4.5.1.2.5 外治法

(1)滴鼻灵滴鼻,以通透鼻窍[5]

(2)柴胡注射液滴鼻,每次1~2滴,每天2~3次,以退热解表[5]

4.5.2 饮食疗法

芫荽马蹄水:芫荽15~30克,马蹄(孛荠)250~500克,煎水代茶饮。

淡豉葱白煲豆腐: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先将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l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葱白,煎滚后取出,乘热吸用,盖被微取汗。

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用食盐少许调味,每日分两次饮用。

4.5.3 针灸治疗

以迎香、印堂、风池、合谷等为主穴;酌配攒竹、通天、上星、鼻穿等穴[5]

针用捻针法平补平泻,留针5~10分钟[5]

在留针期间每隔2~3分钟捻针1次,以加强刺激[5]

4.6 急性鼻炎患者日常保健

(1)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多饮开水,食用容易消化食物[5]

(2)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防邪毒窜入耳窍,致发耳疾[5]

(3)积极及时治疗,防止表邪入里,或变生它疾,或转为鼻窒,迁延难愈[5]

4.7 急性鼻炎的预防

加强锻炼,适当的户外运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5]

在冬春易发季节可服用中草药作集体预防,各地方剂很多,积累不少经验,现介绍常用的如下:

(1)菊花9g,桑叶9g,薄荷1.5g,代茶饮。

(2)苏叶6g,白茅根100g,水煎服。

(3)野菊花15g,芦根100g,水煎服。

(4)葱白连根15g,萝卜100g,水煎服。

(5)贯众30g,水煎服。

(6)姜糖大枣汤(生姜9g、大枣9g、红糖72 g)或贯众30 g,水煎服[5]

5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93.
  2. ^ [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43.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3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