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行

目录

1 拼音

jí xíng

2 英文参考

Luòquè BL8[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及行为经穴别名,即络却及行[1]。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络却
汉语拼音Luoque
罗马拼音Lochueh
美国英译名Discard Refute
各国代号中国BL8
日本8
法国莫兰特氏V8
富耶氏
德国B8
英国B8
美国BI8

络却为经穴名(Luòquè BL8)[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3]。属足太阳膀胱经[3]。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3]。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4 络却穴的别名

脑盖(《针灸甲乙经》),胳却(《备急千金要方》),络郄(《医学入门》)、强阳[3]、及行[3]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目妄见,恍惚不乐,狂走瘛疭,络却主之。

6 穴名解

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3]

络,意指经脉别出的细小络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载:“经络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却,本作卻,有退、还之义,又作卻,音隙,同郄,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卻”。足太阳之脉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还由此退出而下项,此穴正当脉之还、退之处,故名络却。[3]

7 所属部位

头部 > 后头[4]

8 及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络却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5][5]

络却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5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5]

另说络却穴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8寸(《针灸甲乙经》)、或5寸(《备急千金要方》)、或5.3寸(《针灸集成》),再旁开1.5寸处。

络却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的位置(肌肉)

络却穴的位置(骨骼)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9 及行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穴。

络却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5]

正坐仰靠位,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向前0.5寸,与神庭和头维连线的内1/3与外2/3处垂线的交点上取穴[6]

10 及行穴穴位解剖

络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分布着枕大神经分支。皮肤厚而致密,由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纤维束组成,该层有与神经伴行的耳后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顶支和枕动静脉等。 帽状腱膜厚而坚韧,其下面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连于骨膜。组织内的导血管为颅内、外静脉血管吻合的途径之一。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6]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7]

11 及行穴的功效与作用

络却穴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的作用[7]

络却穴有清热安神,平肝熄风的功效。

络却穴位于头部,内通于脑,故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神志病为主[8]

针络却穴可使目赤血络消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青风内障,目无所见。”有清头散风之功[8]

12 及行穴主治病证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鼻塞、癫狂、瘸证、目视不明[8]

络却穴主治头痛,鼻塞,目视不明,耳鸣;癫狂痫[8]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㖞、鼻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等[8]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㖞,癫狂等[8]

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8]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

2. 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鼻炎;

3. 其它: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8][8]

平刺0.3~0.5寸[8][8],局部有酸胀感[8]

13.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条温灸5~10分钟。

本穴少用或不用灸法[8]

14 及行穴的配伍

络却配率谷、列缺,有清热祛风镇静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络却配天柱、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络却配合谷、印堂,治鼻炎[8]

络却配肾俞、神门、耳门、听宫,治耳聋、耳鸣[8]

络却配百会、风池、肾俞、足三里,治头痛眩晕[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络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青风内障,目无所见,头旋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旋耳鸣。

《类经图翼》:项肿瘿瘤。

16 参考资料

  1. ^ [1]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6.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5.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6-227.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6.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6-22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