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nine forms of needl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ne needl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ne classical needl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古代针具分类名·九针
九针为古代针具分类名,是古代针具合称,由九种针具组成[1]。出《黄帝内经》。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2][3]。《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官针》及《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对其形状和用途有具体论述。《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九针详表
针名 | 用途 | |
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无得深入 | 去泻阳气,主热在头身 | |
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 | ||
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圆其末 | 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 |
长一寸六分,刃三隅,锋其末 | ||
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 | 以取大脓 | |
长一寸六分,尖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 | ||
长三(一)寸六分,尖如蚊虻喙 | ||
长七寸,长其身,锋其末 | 以取深邪远痹 | |
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圆 |
4.1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九针中一部分实物。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2 针刺补泻
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泻先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补泻禁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