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聋

目录

1 拼音

jiǔ lóng

2 英文参考

chronic deafn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ronic deafnes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ronic deafn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久聋(chronic deafness[1])为病名[2]。是指以听力逐渐减退、病程较长为主要表现的耳病[3]

4 症状

患者耳聋久不愈[3]

5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久聋候》:“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虚气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

6 辨证论治

《医林绳墨》卷七:“体虚不足而久聋者,宜以养血滋阴降火为要。……久聋难治,先用小柴胡汤清痰理气以治其标,后用补中益气汤扶阳益阴以治其本。”

《医学心悟·耳》:“若久患耳聋,则属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通于耳,宜用六味地黄加枸杞、人参、石菖蒲、远志之类。”

如邪气痹阻络脉,则可选用祛邪活络之剂。

耳鸣、耳聋的辨证要分新久虚实。一般新病多因风热、客邪、痰火、肝胆郁热等引起。其脏真不亏者,病在经络,鸣声虽暴、尚属实证,治用疏风、散热、开郁、宣窍、化痰以宣开蒙闭,调治稍易,疗程较短。若久病体虚,脾肾不足,脏气亏损,不能上奉清道,而致浊邪窍踞,则本元既伤,其病在脏,往往缠绵日久,难图速效。[4]

临证所见,新聋者少,慢性久聋居多,上实下虚,虚实参杂的,也时有所见。这时不能一味补虚固本,要注意标本同治,针对不同病机,兼解风、痰、火、郁等实邪,才能达到通窍开闭的目的,比如肾虚之聋,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阴清降;脾虚之证每与痰火、湿浊互见,要注意升清降浊;肝火郁遏易挟风热上扰,须疏肝散风解郁,不可一味凉降;痰浊郁结之火,易被肝火挟迫上升,要注意顺气和肝,不能徒守清化。凡此种种,都说明临床上针对耳鸣耳聋的虚实夹杂者,治疗时要细加辨证,统筹虚实,兼顾标本,不可一途而取,《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耳聋》认为本病治疗原则“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确乃要言不烦,可供参考。[4]

详见耳鸣、耳聋条。

7 关于耳鸣、耳聋

耳鸣为病证名[5]。指耳中自觉有各种声响[5]。《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耳聋为病证名[6]。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6]。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6]。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多属实证;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多属虚证。[6]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的症状。以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为耳聋[6]。症状轻者称为重听[6]。在临床上,耳鸣、耳聋常为某些疾病的症候群之一,若以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者,也可作为一个疾病对待。耳鸣、耳聋两症常合并出现,因耳内鸣响而妨碍正常听觉,以致听力减退。耳聋又有自耳鸣发展而来,如《医学入门》所说:“耳鸣乃是聋之渐也。”二者症状虽有不同,而发病机理则基本一致[6]

除内伤所引起的耳鸣耳聋外,对于暴震,外伤、药物损害、外疡等引起的,亦可参照本条辨证原则处理[6]

现代医学认为此耳鸣、耳聋多为年老、外伤、中耳炎、药物中毒、肿瘤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听觉器官病变所致[7]

详见耳鸣、耳聋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0-264.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