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热

目录

1 拼音

jī rè

2 概述

肌热为症状名[1]。指肌表有发热感觉[1]。见《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3 辨证论治

肌热有虚实之分[1]

实证多为外邪侵袭,阳明经脉受病[1]。《景岳全书·伤寒典》:“阳明经病,为身热,目疼,鼻干,不眠,脉洪而长,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为此证。”治宜去阳明在经之邪,宜柴葛解肌汤等方[1]

虚证多为气虚或血虚所致[1]。《证治准绳·杂病》:“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脉浮大而虚,重按全无,为血虚发热,症似白虎,唯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必危,宜当归二钱,黄芪一两。”《丹溪心法·发热》:“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芪……补中益气汤,治虚中有热或肌表之热。”

4 关于气虚发热、血虚发热

4.1 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即气虚热、气虚身热[2]。《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4.1.1 病因病机

因元气本虚,伤于暑湿所致发热[2]

4.1.2 治疗

治用李东垣及王孟英清暑益气汤[2]。亦有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气虚发热[2]。宜用甘温除热[2]

4.2 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为病证名[3]。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3]。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3]

4.2.1 病因病机

多由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3]

4.2.2 症状

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3]

4.2.3 治疗

治宜滋阴养血或养血益气[3]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2.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