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噤口痢(anorectic dysentery[1])为病证名[2]。是指以下痢不能进食,或下痢呕恶不能食等为常见症的痢疾[1]。见《丹溪心法》卷三。又名禁口痢[2]。多由湿热痢或疫毒痢演变而来,下痢赤白而呕恶不能食,症情较重[3]。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2]。本病可见于中毒性菌痢,部分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患[2]。
4 噤口痢的症状
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即吐出,或呕不能食[2]。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2]。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等[2]。
5 噤口痢的病因病机
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所致[2]。亦有见于久痢,脾肾虚寒,中气败坏者[2]。
6 噤口痢的治疗
6.1 实证
噤口痢有虚有实。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证见下痢、胸闷、呕逆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6.1.1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中焦,秽浊阻于肠腑,脉络受损,脾胃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呕恶不能食。
6.1.2 噤口痢实证的方药治疗
因疫毒而致者,宜清热解毒,用黄连温胆汤;久痢脾胃损伤者,宜补脾健胃,用参苓白术散加菖蒲、粳米[2]。
《丹溪心法》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徐徐呷下[2]。《医学心悟》用开噤散[2]。亦有用荷叶、陈仓米二味同炒煎服[2]。《时病论》卷三:“大抵初痢噤口,为热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气告匮……惟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乃可耳。”
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备注]开噤散(《医学心悟》):人参、黄连、石菖蒲、丹参、石莲子、茯苓、陈皮、冬瓜子、陈米、荷叶蒂加减。方中黄连、石菖蒲、茯苓、石莲子、陈皮、半夏、陈仓米、荷叶蒂等具有升清降浊、清热化湿、降逆和中之功,宜煎成少量药汁,多次徐徐咽下。倘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备注]玉枢丹(《是斋百一选方》):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若呕吐频繁,舌红绛而干,脉细数,乃胃之气阴耗伤较甚所致。宜重用人参,并加麦冬、石斛、沙参以扶养气阴。并可用人参与姜汁炒黄连同煎,频频呷之,再吐再呷,以开噤为止,或外用田螺捣烂,入麝香少许,纳入脐中,以引热下行。
6.2 虚证
虚证多由脾胃素虚或久痢以致胃虚气逆,证见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
6.2.1 噤口痢虚证的方药治疗
治宜健脾和胃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备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加石菖蒲、姜汁以醒脾开胃。如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为病势危重,急用独参汤[备注]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或参附汤[备注]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以益气回阳救逆。[4]
6.3 噤口痢的针灸治疗
6.3.1 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3]。噤口痢加中脘、内关[3]。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3]。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3]。
6.3.2 方二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1][5])为病名[6]。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6]。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4]。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7]。多发于夏秋季节[3]。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6]。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6]。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6]。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6]。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6]。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7]。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7]。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7]。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6]。
详见痢疾条。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2.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3.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161.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3.
- ^ [7]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69.
治疗噤口痢的穴位
- 内庭
肿痛,热病,胃痛吐酸,胃痉挛,消化不良,目痛,口噤,耳鸣,吞酸,纳呆,肠痈,便血,大小便不利,胫骨...
- 商丘
欲不化,肠鸣泄泻,痢疾,体重节痛,嗜卧,目昏,口噤,舌本强痛,小儿惊风,梦魇,痫证,疟疾,神经性呕...
- 维会
,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
- 天满
,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
- 巅上
,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
- 更多治疗噤口痢的穴位
治疗噤口痢的方剂
- 仓廪汤
桔梗柴胡枳壳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主噤口痢。用法用量:每服6克,加陈仓米50~60粒,生...
- 仓廪散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二百一十三方之仓廪散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作吐者。附注:本方早见于《传信...
- 禁口丹
(蜜灸),砂仁10枚。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噤口痢;亦治痢泻而吐食。用法用量:熟蜜调抹口上。摘录...
- 独梅汤
itāng处方:大乌梅5个(去骨)。功能主治:噤口痢。痢而兼呕,饮食不能入腹,由阴亏血少,肝燥克脾...
- 解噤丸
末,同陈米饭一处捣烂,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噤口痢。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赤者陈米饮送下;...
- 更多治疗噤口痢的方剂
治疗噤口痢的中成药
- 二和丸
斤(煮烂)。主治:《幼科折衷》卷上之香连丸主治噤口痢。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
- 香连丸
斤(煮烂)。主治:《幼科折衷》卷上之香连丸主治噤口痢。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
- 败毒散
。用于伤寒温病,憎寒壮热,项强头痛,四肢酸痛,噤口痢疾,无汗鼻塞,咳嗽有痰。用法与用量:另加生姜、...
- 千金散
药煎1盏半,入熟蜜少许,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噤口如肠溃者,只2服。《仙拈集》卷三方之千金散:方...
- 防风通圣散
,烦渴喘闷,诸妄惊狂,或热极生风而热燥郁,舌强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风热燥症,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
- 更多治疗噤口痢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噤口痢
-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痢
蜜食,主产后痢。)莱菔(汁和蜜服;干者嚼之,止噤口痢。)莱菔子(下痢后重。)青木香(下痢腹痛,气滞...
-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化阴复法)人参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七十四、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一]痢部十九
。)下痢噤口心热苔赤黄(人参第三,验方十五。)噤口痢(荞麦一百九十九,验方八。)噤口痢(糯米二百零...
- 《普济方》:[卷二百十三痢兼渴(附论)]下痢不能饮食
分捣筛。蜜和丸。空腹以温酒服。如梧桐子大。二治噤口痢生姜芥菜子上药捣碎。用绢包之。贴于脐上。立效。...
- 《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
身重作湿治。下利为肠胃病,虽迸进而能食则吉。若噤口痢,初起脉数实可治。久痢而反不能食,脉见有余者死...
- 更多古籍中的噤口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