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

目录

1 拼音

jǐng zhuī jiān pán bìng zào qū zhù shè

2 名称

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

3 适应证

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适用于:

1.椎间盘突出症

(1)膨出型。

(2)中央型和中间型突出。

(3)外侧型突出。

(4)后纵韧带钙化、突出物未钙化。

(5)无严重心、肺和肝肾功能疾患者。

2.颈椎病

(1)髓型颈椎病未出现脊髓压迫者。

(2)颈源性头痛和头晕。

(3)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源性疼痛。

4 禁忌证

1.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脊髓压迫者。

2.颈椎间盘突出症严重钙化。

3.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造成颈椎管狭窄。

4.穿刺部位或全身合并感染。

5.严重凝血机制障碍。

6.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5 准备

术前需备皮;常规消毒皮肤。

6 方法

1.经棘突间隙颈部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法

(1)单次法:适用于门诊病人。选择病变椎间盘同一棘突间隙穿刺,常见穿刺部位为颈3~4、颈4~5、颈5~6、颈6~7、颈7~胸1,颈2~3因位置较高,椎管较窄,且椎间盘病变少见,故不宜穿刺。应由对颈部硬膜外穿刺熟练的医师操作。侧卧位。

确认病变椎间盘相应的颈椎棘突间隙后,标记定位后,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2~3ml做逐层局部浸润麻醉。穿刺针选择18号硬膜外穿刺针,导针引导下开始穿刺,缓慢进针,抵达黄韧带前,抽出针芯,接上5ml玻璃注射器,边进针边试针管阻力,当阻力突然消失或病人出现异感、肢体放射痛等现象时,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用空气阻力消失法测定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当确认是硬膜外间隙后,向患侧置入硬膜外导管2~3cm,然后注入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重比重液3ml,观察5min,无脊麻现象,即可注入配制好的镇痛复合液10ml,镇痛复合液配方如下:

①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得宝松注射液1ml混合后稀释到10ml,注入硬膜外间隙,每周注射1次,一疗程4~5次。本配方适用于颈、肩部疼痛急性期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

②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来比林针剂0.9g溶到混合液,混匀后注入硬膜外腔。3~5d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此配方适用于慢性病程和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者。每次注射完毕后拔除硬膜外导管,无菌纱布覆盖针眼。

(2)连续法:适用于住院患者。操作方法与体位同单侧法。置入硬膜外导管后保留导管。药物配方:

①首次注药同单次法配方,以后注入不含类固醇镇痛药的复合液(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每天注药1次,7d后拔管。

②神经妥乐平3ml,维生素B120.5mg,2%利多卡因2ml,用生理盐水稀释到8ml。此配方适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根性神经源性疼痛和以上肢麻木为主症的患者。每天1次,共用1周,1周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2.椎体前外侧钩椎关节注射法

(1)患者取仰卧、头后伸位。

(2)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平面,在可触及的下颈椎外侧缘处(相当于C6横突水平)做一标记。然后对颈部皮肤及术者左手中、示指消毒,将气管、食管推向内侧,胸锁乳突肌拉向外侧,用左手中、示指将标记处组织轻柔分剥出肌沟,触及到横突后逐渐向内侧移行至C6椎体前缘处,在标记处进针,可直接将针尖触及椎体骨,回吸针筒无血液后,再将药液缓慢注入。注药量一般为5~8ml,可上下浸润多节段椎体,(一般每2ml浸润一个节段),药液渗入到钩椎关节、椎间孔及硬膜外。

(3)药物配方:

①0.5%利多卡因溶液5~8ml,内含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得保松注射液0.5ml或去炎舒松A 40mg,用于急性期治疗前期(3次以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

②0.5%利多卡因溶液5~8ml,内含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来比林针剂0.5g。用于治疗慢性病程、急性期后期治疗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可用此配方。

7 注意事项

1.颈部硬膜外穿刺时,一定要缓慢轻柔进针,防止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刺伤。为避免出现脊麻,在注射试验量后,观察时间不少于5min。

2.注药时要监测血压、脉搏、SPO2,便于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

3.注意回抽血液,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或高敏反应。

4.在分离肌钩触及颈椎体前外侧缘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出现偶有的心动过缓和突发性昏厥。遇有颈短粗者,穿刺十分困难时,原则上应放弃而改用其他方法。

5.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硬膜外间隙感染的发生。

6.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可盲目操作。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