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胰管镜检查

目录

1 拼音

jīng kǒu yí guǎn jìng jiǎn chá

2 概述

经口胰管镜(peroral pancreatoscopy,PPS)是将超细胰管镜通过十二指肠镜的活检孔道插入胰管内,直接观察胰管的病变,是一种直接、微创的检查方法,对判断胰管病变的性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并能协助内镜下的治疗。

3 操作名称

经口胰管镜检查

4 适应证

经口胰管镜检查适用于:

1.不明原因的胰管扩张。

2.胰管狭窄。

3.慢性胰腺炎。

4.胰腺囊性病变。

5.临床上高度怀疑胰腺癌者。

6.可疑结石所致梗阻性胰腺炎者。

7.胰管占位性病变。

8.胰管内病变须取活检者。

5 禁忌证

1.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ERCP禁忌证者。

2.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

3.胆道急性炎症或化脓性感染者。

4.严重的十二指肠乳头开口部狭窄或畸形者。

6 准备

1.患者准备

(1)术前应签署有创检查知情同意书,详细向患者说明检查或手术的必要性,术中或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方可行此检查。

(2)术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解除顾虑,争取积极配合,做相关药物的过敏试验。

(3)术前至少禁食8h以上。

(4)患者穿着要适合于X线摄片的要求,不要穿着过多、过厚,去除金属物品或其他影响摄影的衣着织物等。

(5)咽喉部麻醉与普通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相同。

(6)右手前臂建立静脉通路。为了有效地控制胃肠蠕动,有利操作,术前常规静脉注射异可利定(解痉灵)20mg,地西泮(安定)5~10mg及哌替啶(度冷丁)25~50mg。若为小儿,则由麻醉师协助行麻醉下ERCP。

(7)病情危重或老年患者,伴有心肺或脑等器官重要疾病者,应进行血氧饱和饱和度、心电及血压监护,必要时吸氧。

2.器械准备

(1)十二指肠镜(母镜),活检孔道3.2mm以上。

(2)胰管镜(子镜)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

PF-8P型:外径0.75~0.8mm,含有3000~6000根石英纤维束,不带成角系统及活检孔道,只适用于病变的观察。

FS-B20SL型:带有一个1.67mm套管,其内有0.55mm的管道,含6000根石英纤维束,视角70°,可通过套管行活检及细胞刷检。

XCPF-3.3型:直径3.3mm,带成角系统和活检孔道。

(3)ERCP全套器械及配件。

(4)胰腺活检钳及细胞刷。

7 方法

1.患者体位  通常取左侧卧位,左手臂置于背后,亦可一开始就让患者取俯卧位。两名内镜医师分别操作十二指肠镜(母镜)和胰管镜(子镜),内镜护士协助操作送镜,在X线透视下轻柔地操作。插入子镜前先进行ERCP,确定病变部位并测量胰管直径后再插入胰管镜。

2.ERCP后将造影导管从母镜中拔出,将胰管镜的套管沿引导钢丝从母镜活检孔中插入,经乳头开口部插入主胰管,也可以直接用胰管镜的套管进行胰管造影。

3.在X线透视下将套管插至病变部位,然后将胰管镜沿套管插入主胰管,子镜的末端从套管中露出来便可观察到胰管腔。边退镜边观察。如套管难以通过胰管弯曲角度较大的病变处时,可先用导丝通过病变处后再将套管沿导丝插入。使用导丝时要注意防止胰管损伤、胰管出血等并发症。

4.通过套管的送水孔注入生理盐水以保持视野清晰。

5.使用有组织活检及细胞刷检功能的胰管镜操作时,可在直视下对病变部位行活组织取材或刷检。

8 注意事项

1.胰管镜检查操作类似经口子母胆道镜检查,两名操作者应配合密切。

2.胰管镜为超细镜,操作中稍有不慎,即可损伤胰管镜,因此,操作应动作轻柔,切勿粗暴,尤其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胰管时,注意进镜角度,勿用举钳器,以免折断子镜。

3.若用XCPF-3.3型胰管镜,因子镜外径较粗,可先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以便子镜顺利进出。

4.当胰管有狭窄性病变时,不可用胰管镜强行通过,可在导丝引导下通过,以免损伤子镜。

5.若行胰管活检,注意取材处有否出血。

6.术后处理  基本同ERCP及经口子母胆道镜检查。

(1)术后卧床休息,常规禁食24~48h。

(2)术后3h、24h检查血清淀粉酶,若24h后血清淀粉酶仍明显升高,应继续禁食。

(3)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2d。

(4)术后可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以预防胰腺炎的发生。

(5)术后注意观察腹痛、呕吐等症状及腹部体征。

6.防治并发症

(1)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2.6%~20%,一般情况下,仅表现为术后24h内血清淀粉酶的升高,有时伴有腹痛、呕吐及腹部轻压痛等情况,可延长禁食时间,必要时行胃肠减压,应用制酸剂及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个别患者可发生重症胰腺炎,应按急性重症胰腺炎处理。

(2)胰漏、胰腺出血及胰腺脓肿:很少发生。

(3)其他:有胆管损伤、胆管出血、胆管穿孔、胆道感染等,应注意预防。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