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经剑突下心包引流 (最后修订于2016/9/20 22:58:42)[共735字]
摘要:
心包伤可为胸膜—心包撕裂伤和膈—心包撕裂伤两类。前者可因钝器从前后方向撞击引起心包、左或右侧胸膜—心包撕裂;同时可造成心肌挫伤。膈—心包裂伤则常与膈肌破裂共存。单纯心包撕裂伤,若破口小,可产生血心包或急性心脏压塞;若破口较大,最危急情况是出现心脏脱位和疝入胸膜腔,称心包疝。膈心包裂伤时腹腔脏器还可进入心包腔,后者称为心包内膈疝。脱位的心脏,或腹腔脏器若在破裂口发生嵌顿均可引起严重循环功能障碍(图6.1.1.1.1.2-0-1,6.1.1.1.1.2-0-2)。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研经言》:[卷四]校正《灵枢·经脉篇》经文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脉经》此下有“外侧”二字。案∶经于诸指端,皆不言何侧。然以穴求之,则《脉经》亦得。入肘下廉。《脉经》“入”上有“上”字,两通。“下”作“外”。案∶阳明行身之前,不应入肘下廉。本经肘穴,正当肘外廉,不在下廉,当从《脉经》改正。从缺盆上颈贯颊。《脉经》“盆”下有“直入”二字。案经于脉之从此伏行者,通谓之入。本经自巨骨至天鼎无穴,明系缺盆上颈之次,是伏行也。若如今本,似缺盆以前浮行而
- 经皮置管治疗肺癌合并心包积液32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置入细导管持续心包引流治疗肺癌合并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32例患者,经皮穿刺将细导管置入心包腔,引流后注入顺铂、VP-16、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结果32例患者中,18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不良反应:无一例发生气胸、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异常反应。结论此法治疗肺癌合并心包积液方便、有效、相对安全、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肺癌;心包积液;引流 Percu
- 辅助剑突下切口的微创漏斗胸矫治术
【摘要】目的总结无腔镜下三切口手术治疗漏斗胸的近期疗效及经验。方法应用双侧胸壁及剑突下三切口手术方法对9例漏斗胸病人进行矫治。结果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2例植入2枚支撑架,余病人均植入1枚支撑架,均大致达到正常胸廓的形态。结论无腔镜下三切口手术矫正漏斗胸安全易行,近期效果令人满意。值得尝试和推广。【关键词】漏斗胸;微创;三切口Thexiphoidincision-assistedminimal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在治疗结核性心包炎伴有大量心包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6例结核性渗出性心包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均予以全身规则抗结核治疗。A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及心包腔内注药,B组常规心包穿刺抽液及心包腔内注药。结果A组与B组相比,两组间在消除心包填塞症状时间、退热时间、心包积液消失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A组优于B组;但两组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在心包积液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讨论B超引导下经皮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的疗效、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方法在心尖部或心前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果80例心包积液病人全部安全有效、置管成功,得到有效救治。8例心包填塞患者引流后症状迅速缓解。可长期保留(5~16天)。操作并发症少。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心包积液置管法简单、安全、有效,便于临床应用。【关键词】心包积液;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穿刺;置管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安全进行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导管引流术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导管引流术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中的临床应用(pdf)[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导管引流术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患者26例(Balthazar分级: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9例)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导管引流术。26例患者共放置引流管38根。结果12例患者(46%)仅行CT引导下经皮穿
- 慢性心包积液的诊断和治疗
1概述 心包由脏、壁两层构成。脏层由单层间皮细胞构成,附着于心脏外表面。壁层(纤维层)由脏层心包反折构成,两者之间为心包腔。通常容纳15~50ml液体作为润滑剂,该液体是血浆的超滤液,正常时经右淋巴导管及胸导管吸收。心包腔内的过多液体表明了心包液的产生与吸收出现异常。其产生原因是明确的,最常见的原因为急、慢性心包炎。超声引导下的心包穿刺结果显示心包积液的原因多见于恶性肿瘤(34%)、手术后心包
- CT游离气体征在早期胃肠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14例成人胃肠穿孔的CT表现。结果14例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乙状结肠穿孔5例,肠缺血坏死致回肠、结肠穿孔3例,直肠肿瘤梗阻致乙状结肠穿孔1例。CT表现剑突下隐窝积气12例,肝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6例,腹膜后间隙积气4例及腹腔积液3例。结论CT较立位腹平片能更早更准确地判断腹腔游离气体的有无、多少,并能为胃肠穿孔部位的初步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
- 经皮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中等量到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行心包持续引流。结果46例患者均置管成功,留置时间平均8天(5~16天),均无组织脏器损伤及感染。3例发生导管堵塞,经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后再通。结论经皮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心包积液方法。 【关键词】心包积液;心包穿刺;置管引流 【Abstract】Obje
- 穿透性心脏外伤
应迅速气管插管人工呼吸。伴有大量血胸或气胸者,应胸腔插管行闭式引流,促使肺膨胀改善呼吸。3.心包穿刺 对确诊心包压塞者,应紧急行心包穿刺术,能使某些垂危病人情况立刻好转。但如继续出血,病情仍会恶化,如穿刺针附有塑料导管,可留置导管直至手术减压,放出心包内积血为止。心包穿刺时患者可采取半卧位(30~50°倾斜),穿刺点以左侧肋缘下近剑突处为最理想。心包穿刺针可采用细心包穿刺针或塑料的导管引导针,应
- 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心包留置导管持续引流并注入铂类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32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经皮穿刺将导管置入心包腔内持续引流,B组常规穿刺抽液不留管,两组心包内都注入顺铂。结果:A组18例中有效率(CR+PR)88.9%。B组14例中有效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包腔留置导管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安全、有效。【关键词】心包腔内置管;化疗
- 《张氏医通》:[卷十妇人门上]经候
(崩漏失血心痛经闭不行带下淫浊淋沥淋辨泄泻小便血师尼寡妇寒热子嗣胎教)经曰。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妇人以血为主。故手少阴动甚为怀身之象。胎禀在下。反以上部动甚为胎脉之验者。盖阳神气旺。与尺内阴搏阳别。同一胎脉。而有左右上下阴阳男女之辨。是以内经特为昭揭。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手足阳明。皆曰二阳。不得隐曲。言情欲不遂。而病发心脾也。风消者。发热消瘦
- 放置引流管预防切口皮下脂肪液化
【摘要】目的探讨用皮下引流管预防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的方法。方法455例腹部外科肥胖病人术后切口皮下放置引流管预防切口皮下脂肪液化,与同期438例术后切口皮下不放置引流管的方法相比较。结果455例术后切口皮下放置引流管的病人无1例发生脂肪液化,而同期438例术后切口皮下不放置引流管的病人有64例发生脂肪液化。结论切口皮下放置引流管能够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 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发生的并
- 慢性特发性心包积液症
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二)外科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已有的或可能发生的心包堵塞,清除心包积液,减少心包积液复发的可能,防止晚期心包缩窄。本病在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心包引流及心包切除。1.经剑突下心包引流 操作简便迅速、损伤较小、近期效果明确,肺部并发症较少,适宜危重病人、高龄病人;但术后心包积液的复发率较高。为减低复发率,可增加心包切除的范围。经剑突下心包引流的方法已有160余年的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八(卷首缺)·经脉之一
平按∶此篇自余则二字以上残脱,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从《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及《甲乙经》卷二第一上编补入。自余则二字以下至末,见《灵枢·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上编。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平按∶《灵枢》始下有“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四句。)愿闻其道。(平按∶《灵枢》闻上有尽字。其道下“有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
- 三维实时超声诊断剑突至耻骨联合上联体双胎畸形1例
【关键词】联体双胎畸形 1病历摘要 孕妇,30岁,孕15周,平素健康月经周期规律,本次妊娠早期无感染及药物接触使。本次产前常规产检,超声检查显示:羊膜腔内可见两个胎头,两颅骨光环完整,身体自剑突至耻骨联合以上相连,仅见一心脏及肝脏回声,心脏结构显示欠清晰,但搏动规则,节律规整,胎心率为151次/min,肝脏结构显示清晰,余脏器显示欠清;两脊柱连续整齐,两胎儿四肢独立;双顶径分别为30mm、32m
- 摩擦剑突穴能防癌吗?
最近,又发现了一种可防癌的健身方法——早晚用干毛巾或手掌,自颈下至前胸剑突处来回磨擦100~200次,直到发热。此法乃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的健身方法。 医学上认为,胸腺是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中枢器官之一。通过它所分泌出来的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御病和抗癌作用。当胸腺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抗癌物质要比平时增加数倍。因此,不断提高胸腺功能,人的免疫力将会大大得以提高。作者:不明
- 非洲黑人心包内留置导管引流对顽固性心包积液40例的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带套管的动脉穿刺针行剑突下经皮心包穿刺的效果。方法本文采用带套管的动脉穿刺针行剑突下经皮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反复引流心包积液并行心包内注药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心包积液患者40例(男12例,女28例)。结果40例患者,平均留管时间15天;引流量平均3065ml。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本法具有效果好、简便、快速、经济、安全的特点,适用于中~大量顽固性心包积液需反复穿刺引流者。可长时间
- 心包留置导管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心包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注入铂类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经皮穿刺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内持续引流,B组常规穿刺抽液不留管,两组心包内都注入顺铂或卡铂。结果A组16例中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15例,有效率93.8%;B组14例中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8例,有效率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包留置导管持续引流恶性心包积液
- 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我院内科从2000~2003年共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58例,其中有32例经胸腔闭式引流而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32例病人中,男27例,女5例;年龄45~72岁,平均56.5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19例,支气管哮喘6例,肺大泡3例,不明原因4例。以上病人经X线胸部检查,肺压缩55%~85%,经胸腔闭式引流而康复。1.2治疗方法准备好引流管及消毒水封瓶一套。术前先做普鲁卡
-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
(十)手少阳三焦经(共32穴,图10-4) 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于第四、五掌骨间,沿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交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络心包,过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至额角,再下行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
-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
支为1~2支,以单干型居多,约占58%,大多行于下颌骨下缘上方约占44%,行于骨下缘下方者占5%。未发现面神经下颌缘支不与面动脉交叉,位置在均下颌角下缘上、下方约0.5~1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89%和6%;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处距下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结论
- 脊椎结核
床,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注意胸腔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的变化,防止被血块及纤维蛋白物堵塞。如遇引流管堵塞不通可用手指轻轻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保持通畅。每日详记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引流管于术后48~72小时拔除,椎间植骨者术后卧床3~6个月,骨缺损大脊柱不稳定者起床锻炼时最好穿戴支架保护之。4.胸椎结核经胸膜外病灶清除术 本手术优点是适合儿童和年老体弱特别是
-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评价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心包积液患者在心尖部、剑突下穿刺心包,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反复抽液或注入治疗药物,观察患者液体的引流及临床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安全置管引流,共引流放液62次,留置时间2~15天,8例患者从导管内注入抗癌药物,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心包,多次抽液,不仅减少多次反复穿刺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在阻塞性黄疸减黄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在恶性阻塞性黄疸减黄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6例老年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结果所有病人病情均好转。结论PTCD是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减黄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 【关键词】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治疗;胆汁淤积 Applicationofpercutaneoustranshepaticocholedochaldrainagetor
- 生理盐水心包腔内冲洗治疗血性心包积液12例临床分析
血性心包积液如经自然吸收,大量的有形物质将留滞在心包腔从而加速缩窄性心包炎的形成,为了减少心包缩窄发生,我们自2001~2003年以来共对12例血性心包积液进行了心包腔内生理盐水冲洗,临床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例血性心包积液中临床诊断结核性心包积液11例,创伤性心包积液1例,男9例,女3例,年龄22~51岁。 1.2临床表现12例均有较明显的心慌,胸闷,气急症状,平
-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层次及分段定位
外伤断端吻合术、颈淋巴结清除术、腮腺肿瘤切除术、外切口下颌角截除术和SMAS颈阔肌技术除皱术[3]等手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解剖28具防腐成人尸体的面侧部,观测共计56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起始、走行层次及方向和分支分布情况,以期为相关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选取28具(男19具,女9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共56侧。剥去面侧部皮肤,逐层解剖,
-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概述】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累及心包壁层及脏层的慢性炎症过程。引起心包纤维化及增厚,限制心脏的舒张活动,从而降低心脏功能。【治疗措施】缩窄性心包炎已有显著的临床症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休息而无好转,其自然预后多不良。大部分病人在保守治疗条件下很难恢复正常活动能力。SomervilleW提出:一旦出现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及体征。病人在丧失一般活动能力的生存寿命大约为5~15年。当腹水等出现时,
- 第四节 面侧部深区
时,下颌歪向患侧,咬合时,患侧咬肌、颞肌无力。 (二)面部深层的血管 1.上颌动脉maxillaryartery 又名颌内动脉,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图10-15),在下颌颈处由颈外动脉发出后,经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横向前内,经翼外肌浅面或深面入翼腭窝,沿途分支布于鼻腔、腭部、颊部、上颌和下颌齿、牙龈和咀嚼肌等。 上颌动脉颞下窝时,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起点至翼外肌下缘,此段
- 《经穴汇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腹部折量。诸说众多。不知所适从。按除中行法。内经云。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挟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甲乙经云。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又至肓俞云。直脐旁五分。甲乙铜人等皆云冲脉足少阴之会。盖以骨空论为主也。独难经云。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恐非也。鸠尾。内经所称。指蔽骨。不可以为穴名也。其名本以蔽骨状似鸠尾。古书。指蔽骨者十之八九。不可不知
-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肾周尿囊肿(附7例报告)
治疗。方法对7例肾周尿囊肿患者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其中5例治愈,2例行肾脏探查术,术中发现肾盂瘘管形成且肾盂及上段输尿管受压。结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是治疗肾周尿囊肿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对于有明显瘘管形成、输尿管梗阻者应以手术探查为宜。 关键词肾周尿囊肿穿刺置管引流 1996年1月~2004年1月,我们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肾周尿囊肿7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
- 经内镜行鼻胆引流管引流术的护理配合
4年5月,我院内镜室对68例阻塞性黄疸病人施行鼻胆引流管引流术(ENBD),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其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病人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43~80岁,平均61.5岁。胆囊并胆总管结石48例,胆总管结石20例。68例病人均表现为腹痛及阻塞性黄疸。实验室检查示:直接胆红素及总胆红素明显增高。经B超检查确诊。 1.2方法 采用日本Olymp
- 慢性心包炎
概述急性心包炎以后,可在心包上留下疤痕粘连和钙质沉着。多数患者只有轻微的疤痕形成和疏松的或局部的粘连,心包无明显的增厚,不影响心脏的功能,称为慢性粘连性心包炎(chronicadhesivepericarditis),在临床上无重要性。部分患者心包渗液长期存在,形成慢性渗出性心包炎(chroniceffusivepericarditis),可能为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的慢性过程,主要表现为心包积液,
-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风而去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汤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东垣用药分经。不列于太阳。而列于阳明。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服。岂二子未读仲景书耶。喻氏谓仲景不用于阳明。恐亡津液。与本草生津之说左矣。桂枝汤啜粥者。因无麻黄之开。而有芍药之敛。恐邪有不尽。故假谷气以逐之。此
- 舌下神经管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影像解剖学对照研究,探讨舌下神经管影像学表现及其检查方法。方法选择5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头颅标本,经CT和MRI扫描后,1例行大体解剖,2例行横断面切片,2例行冠状面切片,切片厚度均为1mm。结果舌下神经管的外侧与颈静脉孔相邻,CT、MRI均可清晰显示舌下神经管;在舌下神经管中部层面,管内可见舌下神经影像。舌下神经管内径为(4.85±1.17)mm,舌下神经管外壁至颈静脉孔距
- 腰池持续引流在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的应用
有文献报道[1],腰穿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通过脑脊液引流来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我科自1997年1月~2003年6月止将腰池持续引流应用于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后期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共187例,男112例,女75例,年龄13~68岁;动脉瘤破裂出血者26例,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者17例,高血压脑出血者56例,脑外伤者88例,他们均合并有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所有
- 第一节 瘫痪
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正常随意运动的完成,除了通过上运动神经无与下运动神经元实现外,还需要正常的肌肉和神经肌传导。上运动神经元起源于大脑额叶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其轴突组成皮质延髓束与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与纤维束临床称为上运动神经单位。纤维束经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完全引流130例,39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方法简单、安全和疗效可靠的优点,如果血肿腔少量出血或引流管栓塞时用尿激酶血肿腔注射溶栓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
- CT定向下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摘要】目的探讨CT定向下锥入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方法颅脑CT定向下找准靶点,局麻下用颅锥与水平线呈30°~45°角锥颅。置硅胶引流管引流。术中CT观察引流管的位置,据情况调整,并能动态观察血肿变化。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等量置换。如有血凝块时,自引流管注入1~2万U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5ml注入血肿腔,夹管4~6h放开。闭式引流3~8天。结果38例病人全部治愈。无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颅
- 心脏直视术后6小时内纵隔心包引流血分析
2006年02月16日临床外科杂志2005年第6期9(湛江)为了分析心脏直视术后6h内纵隔心包引流血主要成份及细菌培养,为回输未经洗涤的该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10例无感染征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术后简易回收装置回收术后早期心包纵隔引流血,检测主要成份及细菌培养,并对结果用SAS软件包的t检验处理。结果术后6h内心包纵隔引流血占24h引流量的大部分。其主要成份:Hb、HCT、PLT、FIb均较自
- 19例中心静脉管心包引流的护理
2002年3月以来,我科对中、大量的心包积液患者经心包穿刺后,置入中心静脉管引流19例,效果满意。现就术后中心静脉管的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2年3月~2005年3月我科对19例有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管引流术。男12例,女7例,年龄31~68岁,平均54岁。结核性心包积液8例,非特异性病毒性心包炎6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2例,心包出血3例。患者均因
- 第五节 纵隔
第五节 纵隔 一、概述 1.纵隔的概念和境界 纵隔mediastinum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的总称。纵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心包、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和淋巴结等。它们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互相连结,以利于各器官的活动。纵隔的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壁为纵隔胸膜,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通,底为膈。成人纵隔稍偏向左侧。纵隔的正常位置的维持取决于两侧胸膜腔压力的平
-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对法
十三椎下两傍。(每傍各一寸五分是穴)五脏募期门巨阙章门中府京门六腑募日月关元太仓天枢中极石门三焦五脏脉弦(长)洪(盛)缓(大)浮(短)沉(濡)五脏流注傍通所出为井(木)大敦中冲隐白少商涌泉(通按中冲心包络穴少冲心经穴不云少冲而云中冲者以心脏另为一条也)所流为荣(火)行间劳官大都鱼际然谷所注为俞(土)太冲太陵太白太渊太所行为经(金)中封间使商丘经渠复溜所入为合(水)曲泉曲泽阴陵泉尺泽阴谷谨按铜入针经
- 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105例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心包积液疗效。方法用便携式B超在患者左胸查到心包积液最深处避开肋骨为穿刺进针点。结果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心包穿刺 心包穿刺抽液是治疗心包积液的有效手段,但又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操作,致命性并发症高达11%~20%[1]。我院1992年1月~2004年3月为105例心包积液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共计穿刺
- 2006年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人体解剖学模拟试题一)
出的纤维束,连于胸小肌 B.乳腺表面发出的纤维束,连于皮肤及乳头 C.乳腺表面发出的纤维束,连于胸大肌 D.乳腺表面发出的纤维束,连于胸廓 E.乳腺表面发出的纤维束,连于第2~4肋49.关于器官淋巴引流的描述,错误的是() A.子宫底的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 B.乳房外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 C.直肠齿状线以上部分淋巴注入髂内淋巴结 D.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 E.右颈干注入胸导管50.腹膜内位器官是
- 经导管心包内尿激酶灌洗预防心包缩窄的临床研究
2005年04月14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Vol.32No.12P.1118-1122(西安)为研究心包腔内尿激酶灌洗结合心包引流能否预防感染渗出性心包炎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研究者将94例感染渗出性心包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皮导管心包内尿激酶灌洗)或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心包引流)。心包内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纤溶治疗)的近期效应通过无菌空气或泛影葡胺心包造影观察;远期效
-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评价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心包积液患者在心尖部、剑突下穿刺心包,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反复抽液或注入治疗药物,观察患者液体的引流及临床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安全置管引流,共引流放液132次,留置时间2~25天,14例病人从导管内注入抗结核和抗癌药物,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心包,多次抽液,不仅减少
- 心内直视术后心包填塞23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高(P0.05),血压、脉压差、尿量均明显下降(P0.05),T组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差;在心包探查后T组血压、尿量迅速回升(P0.01),心率、中心静脉压明显回落(P0.01),C组除pH、碱剩余显著下降(P0.05),心率进一步增快(P0.05)外,其余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与T组相比C组探查后血压、碱剩余、氧分压均较低(P0.05),探查引流总量显著少于T组(P0.01),死亡率明显
- 《医经原旨》:[卷三]经络下第五
十五别络者,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此下即十五络穴也。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本经由此穴而别走邻经也。手太阴之络名列缺,在腕后一寸五分上侧分肉间,太阴自此别走阳明者。其太阴本经之脉,由此直入掌中,散于鱼际也。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气口三倍者是也。)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KT,小
- 心包穿刺置管法在心包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讨论心包穿刺置管法在心包积液诊治中的应用。方法经B超引导或定位在心尖部或剑突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果40例心包积液患者全部安全有效置管成功,得到有效救治。8例心包填塞患者引流后症状迅速缓解。可长期保留(5~30天)。操作并发症少。结论床边心包积液置管法简单、安全、有效、经济,便于临床应用。【关键词】心包积液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穿刺置管心包穿刺是一项有一定危险的操作,其危险性高于冠状动
- 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多用途应用体会
中心静脉导管主要用于中心静脉插管及股静脉等大静脉的急救输血、输液。自2003年4月~2004年2月,我们将其用于心包腔、胸腔积液和自发性气胸的引流共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11例为我科住院病人,1例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7~71岁,平均51岁。 1.2材料采用德国贝朗公司提供的16ga/30cm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及自配0.4g/L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