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干骨缺损植骨术

目录

1 手术名称

胫骨骨干缺损植骨术

2 别名

胫骨干骨缺损植骨术

3 分类

骨科/骨折不愈合、骨缺损及骨折畸形愈合手术/骨缺损的手术治疗/长骨骨干缺损的手术治疗/胫骨骨干缺损的手术

4 ICD编码

78.0703

5 概述

长骨骨干缺损的手术治疗有多种方法,虽以植骨术为主,但由于病人年龄、局部软组织条件、骨缺损大小及所在肢体的节段不同等情况,而必须加以某种形式的改变,同时须遵循骨折不愈合治疗中的力学原则。

胫骨或股骨缺损未超过2cm,肱骨缺损或尺、桡二骨同时有缺损而未超过3cm者,常不争取重建其原长度,可将两骨断端直接对合和固定。在上肢可选用加压钢板内固定,股骨以髓内针固定较理想,而胫骨用骨外固定、加压钢板或髓内针均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在骨折端及其邻近处植入松质骨。如骨质疏松显著,为增强螺钉的固定作用,则应使用皮质骨植骨,用长方形皮质骨块做单侧桥式植骨(bridging bone graft),或双侧桥式外置植骨术,并在缺损处植入松质骨(图3.7.2.1.1.1-0-1)。

胫骨干骨缺损多因开放性骨折原始损伤严重和早期处理不当所致。由于常存在大量瘢痕组织和潜在感染,手术治疗多较困难。修复骨缺损的方法较多,手术医师须根据设备、技术条件和个人的经验进行适当选择。

植骨术是治疗骨缺损的基本方法,效果较为可靠。但骨缺损范围超过5cm,游离植骨的失败率将有明显的增高。感染是植骨术的最大威胁,曾有骨和伤口感染者,一般应在伤口完全愈合6个月后再行植骨术。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7.2.1.1.1-1,3.7.2.1.1.1-2)。

6 术前准备

1.要尽可能使用伤肢和进行邻近关节的功能锻炼,以增加肌肉血运,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和减轻骨萎缩的程度。

2.如手术区瘢痕广泛且深,则必须在植骨术之前或植骨术同时,切除瘢痕组织和用皮瓣覆盖,以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运。

7 麻醉和体位

硬脊膜外麻醉。仰卧,用软枕垫高小腿。

8 手术步骤

8.1 1.切口

用小腿前外侧或前内侧长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分别向两侧牵开皮瓣,显露骨缺损及上、下骨断端(图3.7.2.1.1.1-3)。

8.2 2.修整骨端与皮质骨面

切除骨端间的瘢痕纤维组织,适度切除骨端和钻通骨髓腔,再用骨刀将上、下骨段的两侧或一侧的皮质骨凿去一薄层(图3.7.2.1.1.1-4A)。

8.3 3.植骨与固定

用长方形皮质骨块桥式架植于上、下骨段已凿去薄层的皮质骨面,再用4~6枚螺钉将植骨块固定于受区,向骨缺损处紧密植入松质骨(图3.7.2.1.1.1-4B)。注意将上、下骨段的植骨床要修平整,使植骨与植骨床有充分的接触面。如伤肢骨质无明显疏松,则以用钢板内固定为好,可以获得更为稳固的固定。

8.4 4.缝合

放松止血带,止血和冲洗伤口。缝合植骨区周围软组织与皮肤切口。术后用长腿石膏固定直至骨愈合。

9 术后处理

注意病人的营养补充,抗生素治疗,定期摄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和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10 并发症

伤口感染、植骨吸收或骨愈合不良及再骨折是三大主要并发症。

10.1 1.伤口感染

对曾有过化脓感染者,术后应给予足够量的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术后4~5d体温仍未降至正常时,要特别警惕并发感染的可能性。手术区有明显肿痛,伤口仍继续有渗出物,应及时送手术室检查伤口,必要时拆除1~2根缝线以利积液外流,并做细菌涂片培养,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如伤口已明显感染。则宜用抗生素生理溶液闭合冲洗和负压引流。内固定不再能将骨折牢固固定时,可在病灶区外经皮穿针做骨外固定。松质骨抗感染能力较强,一般无需取出。

10.2 2.植骨吸收

一般多和存在感染和固定不稳固有关,除注意消除感染因素外,尚应加强伤肢固定的稳定性。对有松动的石膏要及时更换。如植骨吸收影响骨愈合时,则应再次做松质骨移植,以增加骨量和骨愈合强度。

10.3 3.再骨折

未使用内固定者,骨折尚未完全愈合时停用外固定和不恰当的负重活动可导致再骨折。长段骨移植后骨的强度恢复需时较长,为防止发生再骨折而常须用支具保护。再骨折的骨愈合速度较慢,有时骨量也不够,多需要再植骨以促进其愈合。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